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之我见

时间:2022-05-04 11:15:33  来源:  作者: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练习,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心理特点以及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来看,朗读培养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审美教育和思维的发展。可见对小学生朗读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根据《大纲》的要求,我们在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范读寻找情意点—朗读把握形象点—品读扣紧韵律点的“三线三点法”、语感—技巧—表演—乐趣的“四步承接法”、还有运用适当的电化手段等方法来进行朗读的培养。对于朗读的时间不够、指导机械等问题,相应的可以采取保证朗读时间、理解课文、具体情况具体指导等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读能力,从而发挥朗读的作用。
关键字:小学生;朗读;积累;培养;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所谓朗读,就是把文章清晰地念出来。具体的讲,朗读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也是将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耳、口、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一、朗读培养的必要性
(一)、从学习语言的规律来看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学生高声朗读能使文章变得好懂和易解,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朗读也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所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法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
    朗读能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能受益终生。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特别是机械记忆的能力)很强,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感性认识很强,而理性认识相对不足。对于课文中涉及的有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不能达到较高、较深的理解程度。教学中如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是得不偿失的。许多精彩的课文及片断,小学生尽管理解起来还不能达到深透的程度,还没有鉴赏能力去欣赏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却并不困难。如果达到熟读成诵,对今后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能力越来越强,自然会对过去不懂或懂得不透的东西慢慢地领悟,并不断产生新的认识[]。
(三)从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异同来看
现代汉语中使用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在语法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区别一是口头语言的情境率大大高于书面语言。二是书面语言中词语的丰富程度大大超过口头语言[]。语文课上固然有很多的“说”“讲”环节,但“说”和“讲”都不能代替读。“说”和“讲”在课堂气氛上表现为比较热闹、活跃,但由于课文的语言没有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较深刻的痕迹,过了一段时间,印象即会消失。好文章的词汇、句式 、表达方法,如果不靠朗读来揣摩、领会、学习,也不靠背诵来记住,那么到用的时候则容易出现用词不当或文理不通的现象。所以叶圣陶曾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二、朗读培养的要求、侧重点
(一)朗读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那么,怎样朗读好一篇文章呢?
1.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态度鲜明、感情真挚。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产生真实的感受,指导学生在声音、语气中自然流露,做到以情带声。
2.坚持用普通话标准音,读准每一个音节。做到口齿要清晰、读得要通顺流畅,不顿读、注意字音变化中的衔接,声音强弱变化的和谐、声音要轻松、舒展、自然。
(二)朗读的侧重点
1.情感性
朗读是情感的体现,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有学生自己体会到的各种感情或者是带来的震撼,也都是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应该是怀着人们对总理的万分悲痛、深情爱戴以及依依不舍的感情来朗读的,在让学生了解背景资料的前提下,通过老师的细致指导,带领学生走入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感情,这样不仅体现了文章的深刻感情,也丰富了学生的感情世界,还对学生有思想品德的教育。
2.整体性 
    朗读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从朗读与理解、讲解、默读的关系看: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关于朗读与讲解课文,我们可以概括成这样: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一般来说,低年级朗读训练的比重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就课堂教学的训练程序而言,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学习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机会;先默读,再朗读,既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具体的感受,又能检查学生对课文掌握的程度[]。
3.层次性  
(1)阅读教学的阶段不同,朗读培养的目的要求不同。例如,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朗读培养的要求和指导有所不同。基础差的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读错字音等问题,对于他们教师应帮助他们掌握生字生词,朗读的要求应着眼于正确流利;有些学生虽能比较流利地朗读,但读不出感情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有的学生虽然体会到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但不知道究竟该怎么读,那么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的指导。
4.激励性
朗读能激发人的内在潜能,通过自己深切体会的朗读能够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动力,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激励学生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断努力。
三、朗读培养的方法 
   朗读是眼、耳、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合理的朗读方法对于小学生的语感、智力、思维能力都有提高。所以朗读必须要对内容、方法、时间、主体(学生)进行合理优化、调配管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合理地安排读的训练,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前提。
(一)“三线三点”法
1.把握三条线
(1)范读引路,点拨先行
朗读培养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的朗读《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深情,《船长》的惊险、紧迫。指导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训练要求要逐步提高,学生只要有提高就应该给予肯定。
(3)授之以“渔”,举一反三
在朗读培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①、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
②、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每次训练一个侧重点;
③、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
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朗读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
2.抓住三个点
(1)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例如在教《庐山的云雾》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听范读,听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一个字来说出作者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秀丽”字。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涵作者的这份赞美之情,再让学生读,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
(2)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
    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传情达意。例如“……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只好”、“吞了”、“猛敲”、“冲向”这组词用得非常形象、准确,这里“只好”表明了林冲被迫应战的谦让精神,而“吞了”、“猛敲”、“冲向”则可以看出洪教头的傲慢,心急气盛。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关键词练习朗读,整个句子便能读得有声有色。
(3)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
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给人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接受,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例如“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一段话音顿基本一致,排列整齐有序,读起来琅琅上口,整齐匀称的排列中又有参差,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指导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让学生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地朗读,读出这一部分的韵律美。   
这种方法,使学生找准了文章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朗读,可以牵一“点”而动全“篇”,由课内“指导”而延伸为课外“自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 
(二)“四步承接”法
1.感知语言,加强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应经常做到以朗读为主线,朗读应先让学生揣摩词句,领会意境,见景生情,情景交融,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能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语言,领略作品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理解言外之意,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如《瀑布》一文最后一句中“如烟,如雾,如尘”,写了被风吹散的水珠飞扬的神态。为了让学生更加感受瀑布在风中的美,可以先让学生按顿号和逗号两种不同标点去读,进行比较,体会出作者无限入神的样子,再让学生随优美的音乐感情朗读,这样就会真切感受到瀑布的缥缈和朦胧美。
2.教给技巧,培养兴趣
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奖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具体怎么读应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如教学《小公鸡和小鸭子》,小公鸡要跟小鸭子下河捉鱼,“小鸭子说:‘不行,不行,你会淹死的!’”两个“不行”显示了小鸭子很着急,怕小鸡出危险,要读得快些。“小公鸡不信,偷偷地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偷偷地”一词要读得轻一些。小鸭把小鸡救上岸后,“小公鸡说:‘鸭子哥哥,谢谢你!’”这时的小公鸡又后悔又感激,朗读时声音应低些、慢些。
3.角色转换,模拟表演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地领略文章的情感,但针对他们的模仿力很强的特点,教师可以适时充当演员,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位教师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请几位小朋友表演,表演小壁虎的学生将小壁虎的天真可爱的神态以及当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时心里很难过,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异常高兴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表演小鱼、老黄牛、燕子及壁虎妈妈的学生也将大人对小孩说话的神态、语气模仿得逼真维肖,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正确评价,体验乐趣                  
成功的心理体验是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教师在指名朗读后,如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差距的问题,不但能给学生表扬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有了学习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四步,循序渐进,加大“读”的力度,重视“读”的训练,让学生运用朗读去积累,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并从亲自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三)“巧用电教”法
现阶段电化教学在城镇学校几乎已经普及了,它的直观化、多样化、形象化等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及效果。巧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朗读,能取得显著效果。
1.以景激情,诱发朗读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要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非易事,运用电教手段发挥电教手段的各种优势,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古诗《鹅》一课,教学时,教师一边播放音乐并出示投影片,一边生动描述“在碧绿的湖水中,一只大白鹅从远处慢慢地来了,红色的脚掌轻轻地拨着绿波,边游边唱着欢快的歌……”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诗情所激动,不约而同地跟着录音朗读起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外形、颜色、姿态,通过品析“白毛、红掌”浮、拨等词语来感受到美好的形象,然后再跟着音乐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诗的味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人喜爱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来。
2.以声传情,指导感情朗读
   为表现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借助音响,以声传情,渲染气氛,指导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丰富感性认识,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文,通过播放录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桥的全景,耳听轮船的马达声,火车的呼啸声,汽车的喇叭声,想象这些音乐合奏成一曲经济腾飞的乐曲,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怀着对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可喜成就的激情去朗读,就会读得有声有色,就会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观色引情,指导朗读
在朗读教学中利用幻灯、录像显露出教材中的情感色彩,使画面与课文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感染,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先放映小兴安岭全貌幻灯片,让学生看到小兴安岭有着茂密的森林,连绵不断,就像绿色的海洋,这样,一开始,小兴安岭的景色整体美“绿”就自然映入学生的眼帘,接着播放录音,学生边看图,边被那优美的文字所吸引,尽情地欣赏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景,体会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和情趣。在指导欣赏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依次投影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灯片,学生从中品味四季树木美的特色,多种色彩绿、白、红、黄、黑互相映衬,这色彩传递着作者的情感激发着学生的情趣,进一步激起学生对祖国林海美,资源丰富的自豪感,增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占用了学生朗读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也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3.朗读指导机械生硬方法欠缺
朗读教学指导机械生硬,方法欠缺,很多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种语气读出来”,或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
4.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还有的就是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或者是要个读的好的同学领读等,这些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大多是有形式而无多大实效,往往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朗读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的时间让给学生读。读完后再进行合理鼓励的评价。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这样才能使学生先在头脑中有个感性的印象,阅读时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才能按照教师的朗读指导有感情的去朗读课文。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朗读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培养点,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把朗读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并且要把引导学生理解语义作为朗读培养的基础,把培养学生语感作为朗读培养的目标,朗读方法的选择要服从于目的,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让学生主宰,朗读培养才有实效。这样,使学生真正的学有所得,从而也有助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高。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主要文献资料已开列出来,本文的有些句子或段落引自这些参考文献。在此向所有的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陆文斌.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教育艺术.2000,04:  25
[2].[3].[4]魏薇. 重视发挥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 1997,  04:  07-08
[5]于志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黑龙江教育 2001, 06:  16
[6]隗景福. 谈语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3,05:  37-38
[7]周艳红.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1,08:  15
[8].[9]戴福发.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N】校园文苑 2003,12
[10]张艳. 巧用电教手段指导朗读训练.【J】河南教育 2004,05:  10-11  
[11].[12]www.51papers.com/lw/1/wz570.htm
[13]www.51papers.com/lw/1/wz4985.htm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