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时间:2021-07-06 13:45:35  来源:  作者:王丽敏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已成长为我国电化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而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是跨世纪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能让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激情和活力。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件优势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效率
【正文】:
    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有人曾说: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教育的发展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体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教学媒体,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课堂上四十分钟的时空的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其效果会事半功倍。下面我就谈谈这几次的研讨会中自己及其他老师运用多媒体的感受。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激趣、入情、熏陶。 
1、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易被新异的刺激所激活,而多媒体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①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 ②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页扁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 ③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④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的丰富资源和综合效应,创设集声像、音效于一体的适宜情境易如反掌,学生如身临其境,探究的兴趣很快被激起,激活。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我在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一开始就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同学们,熟悉这幅中国地图吗?找一找我们大陆浙江、台湾,中间隔着台湾海峡。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至今还没有回归祖国,两岸都是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却不能随意往来,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却在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然后用鼠标一点,将大陆与台湾用红线连起来。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为什么会有生命桥?生命桥指的是什么?生命桥怎么跨越海峡的?对呀,生命桥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进这座生命桥。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又如我在教《她是的朋友》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1――4自然段,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起因,现在,让我们借助画面,再回到那令人惊心动魄的场景之中。(放录相)并配上一段深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创设了一种迫在眉睫的意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让紧张的画面来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并以音乐来渲染教学气氛,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 
2、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育情景。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思中丰富感性知识,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当学生了解到雷利的父亲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壮烈牺牲时,用多媒体并配上哀惋的大提琴来再现雷利父亲的灵柩缓缓到来时那悲痛的感人情景,学生看着听着,眼里噙着泪水。“情感具有伟大的力量”。“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在场的某一个人,你会说些什么话?”问题刚一提出,一个个学生相继发言,一句句深情的话语感染着我们每一个老师。课堂上,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而富有激情。又如学习《半截蜡烛》一课,在蜡烛快要燃烧的秘密信件时,事件发生到最紧张的时刻,音乐适时地配合着重点段落的文字和图片出现,使教师和学生处在一个比较紧张的氛围中,在这个时刻学生的情感顿时受到了文字、图片、声音三重冲击。紧张的气氛因此而营造出来了,学生在这个时刻自然而然就体会到小姑娘当时的勇敢、机智、镇定,对小姑娘的佩服之情也油然而生。由此,学生也体会到这里是理解课文的重点,并且真正理解课文的主旨。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对环境进行选择加工,创设所需的教育情境,让他们在声像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例如:我在执教《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时,因为学生到过北京的不多,对北京夜晚的“亮”,没有感性的认识。所以,对北京的亮丽感受不深,初读课文时,感觉孩子们的情感很平淡,当时我就想:怎样让他们感受到此情此景呢?到讲第二课时的时候,我设计了一组课件,有长安街夜景图、有金碧辉煌的天安门、有火树银花的环形路、立交桥的夜景图。 
    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北京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眼睛,然后,我按下画面上的声音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北京,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屏幕上看到了北京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北京真美啊,北京太美了……学生们置身于北京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图文结合,课文中的重点句也跃然到了一张张绚丽多彩的夜景图上,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激发了学生对北京的向往。这里运用多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3、运用多媒体教育,陶冶情操与电化教育具有的智力功能同步的是它的审美功能。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和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使学生有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赢得潜移墨化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 如在教《乡下人家》一文,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味,领悟乡村那独特、迷人的风光,再让学生随着一曲《走在乡间小路上》的乐曲,有目的地欣赏一一幅普通的农家生活的画面,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啧啧地赞叹声,并提醒学生注意那各种各样的画面,看谁记得多。然后让学生回忆画面,发挥想象,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场面写一段话。这样,学生通过感知、思索、描绘、再现,就会由衷地赞美乡下人家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家园,装点自己的生活,使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得到升华。求异畅想,促进升华。 又如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课件播放一段地震中人们到处逃生的悲惨场面。同时通过播放地震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通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概括余震情况,把学生带入“地震惨烈”、“余震不断”的情境之中,为学生领悟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进行了酝酿,作了铺垫。紧接着(课件出示几个相关例子,老师动情诵读)。师:截止目前,慈济医院已经向大陆供髓约180例,成功救治了不少白血病患者,每个事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正是在海峡两岸之间用骨髓、用爱心、用血脉亲情架设的一座座生命桥啊!此刻,同学们一定有千言万语要诉说,就把千言万语汇成最感动的一句话,写成亲情卡,贴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上去吧。(生写亲情卡)有的说:世界如果有你我的爱心,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有的说:我真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大陆!有的说:宽阔的海峡啊!阻挡不住我们之间的同胞之情!……此刻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破、弥补、挖掘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它大体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几个阶段。其中感知教材,即充分感知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形成生动、完整的表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促进理解、深化认识的必要前提,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感知材料越丰富,越明确,获得的概念才会越清晰、越深刻。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其它直观手段难以展示的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起相应的情感。  
1、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儿童知识少,阅历浅,认识事物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准确地抓住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根据儿童心理特征,抓住课文重点词句,适当地、有机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语文教学,有利于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突破重难点。如一位老师在上《乡下人家》一文时,对“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句话学生很难理解于是徐老师就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通过一看、一对比,学生很快地就理解了这句话:若是在门前竖两根大旗杆,让人不免觉得太单调,若是蹲一对石狮子又太威严,让人不由得拘谨、胆怯,难生亲近之意。而农家小屋前棚架爬上屋檐的绿绿的藤和叶,点缀于其中的青、红的瓜,色彩明丽,生活气息浓厚,把农家小屋装点得别致生动,亲切可爱、质朴自然,无人工雕琢之感。 
2、化远为近,弥补感知不足多媒体课件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看到、听到不宜直接看到、听到事物、现象和过程,从而大大丰富教材内容,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挂图的传统教学所无法抗衡,特别是在教历史性文章或古诗时,年代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感到陌生,教师要讲得面面惧到,在一两节课内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会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学生对战争相当陌生,于是我就运用多媒体课件,补充了许多有关战争的材料: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5年的车臣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2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等等。以及战火中无辜百姓惨遭涂炭的照片、图片,供学生阅读,链接了教材以外的丰富材料,帮助学生真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缅怀那些为和平英勇战斗的英雄们,激起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3、化静为动,挖掘课文的美育。运用电教媒体把静止的语言文字所涉及的主要外部性转化为动态的优美画面,既可以让学生领略祖国山河自然美,又可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再加上悦耳的音乐,就可以促使学生突出地选择审美对象的切入点,深刻地感知把握审美对象的完整性。 如一位教师在教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厂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教师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多媒体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8 4、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国电化教育,2001(3)转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