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时间:2021-07-30 17:42:27  来源:  作者:王艳清      王东国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应该简单的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训练学生的“说”呢?
一、给予平台,训练学生要“说”
接班第一节课师生相互介绍,训练说话就开始了。要求每个学生起立,大声说我叫×××,理想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分,再用一两句话说说新学年自己学好数学的打算。教师从中发现说得好的,当即表扬:“××同学发言,姿势端正,态度自然,语句完整,语言简炼明确,特别是声音宏亮:很精神!”。通过表扬树立榜样,使学生明确要求。此后,每节课都结合检查复习,基本训练等教学环节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大声回答问题,每个人都要通过“发言声音合格”的达标验收。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说”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好表扬的心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教学内容来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说”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想说,有话要说。比如,在低年级的看图列式教学中,可根据图意编出相关的故事,亦或是游戏,让学生细心观察,然后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设计问题的情境。“看看哪位小朋友最先想出算式,并且说出来?”“哪个小朋友能把你怎么想的说给大家听?”“还有谁能说得更好?”等等。对说得好的应及时给予表扬,以便激起学生以后还想说。又如高年级数学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特别是一题多解的,可启发学生认真分析,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评论,激起学生都想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说给大家听,这样不仅使学生想说,而且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高年级还可以启动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来说,应用题都是先题后算,而在这里从反面来解它。首先,让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应用题的解法之后,适当地做一些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养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然后,可以故意安排一些条件和问题不能搭配的应用题让学生去组合。激发学生在辨别和判断中积极参与说理的欲望。最后看算式,创设情境编应用题的训练,也是丰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如:可根据下列算式和要求自编应用题。
1.146+252  ①要求用“一共”的应用题; ②要求用“少几”的应用题。
2.276-123,要求用“多几”的应用题等。
三、扫除障碍,鼓励学生敢“说”
在教师有意识创设了“说”的情境之后,许多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见解说出来,但也有部分学生怕自己说错“有碍面子”,也有的学生因性格内向不敢在课堂上说,由此造成了学生“说”的心理障碍,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想“说”之后,就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积极参与“说”的过程中,给后进生发言权。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习惯,难点在于训练后进生。后进生上课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不善于观察,不会听讲,不会思考。因此对后进生更要设法使他学会动脑子,这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后进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心虚,声音小,若说错,遭同学嬉笑,下次就更不敢举手发言了。不说也就不想,不动脑子。所以辅导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会回答问题。例如,课前就把检查复习的题目先告诉后进生,并具体教他们如何回答。由于后进生先学一步,心中有底,上课时就敢于举手发言,回答时也声音宏亮。稍有进步,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后进生逐渐练大了胆,再逐渐加大难度。后进生尝到了甜头,有了自信心,说的积极性就高了。后进生也能积极动脑回答问题,也可促进中等生,优等生。说,促进了想,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四、铺设语言阶梯,引导学生会“说”
小学数学课要把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过程之中,巧妙地铺设语言阶梯,让学生学得深,记得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在教学“32个同学做纸飞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个同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这道题主要讲了什么事情?先告诉了我们什么?再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算什么?只要说清了这几句话,学生就从应用题的生活语言中找出了条件和问题,抓住了理解应用题的关键。接着再让学生口述解题的思路;要求每组有几个同学,就是把32个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即把3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根据“要分的总数写在前面作被除数”,“平均分的份数写在后面作除数”,引出“32÷4”, 这是把“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式子”。使学生会用日常“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再转化为“数学式子”,通过两个“转化”的数学语言阶梯,来发展数学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想说、敢说,教师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说”的方式、方法,从而使学生都会说,说得正确。会说,是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表现。为达到会说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示范、渗透、指导说的方法。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规范话,表述问题过程要完整,叙述要有条理性。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则应训练学生会说算式的算理,要求学生说出“知道……和……可求……”或“要求出……必须知道……和……”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让学生掌握了说的方法。
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关于概念、法则的用语,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简明、准确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用语的错误,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还要统一到课本语言上来。如要学生总结关于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学生在叙述时常常丢掉“平均”两字,这时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面画着几个圆,其中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另外的圆各分成不等的2份。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分成若干份”与“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然后让说错的同学重新叙述。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定义(法则)本身,又能理解表述这一定义(法则)的书面语言,而且自己还能准确地讲述出来。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操练。
五、启发引导,调动学生多“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营造“说”的浓厚气氛,让学生“多看多说,多听多说”,使学生“说惯成自然”。这里所说的多,一是指机会多。如归纳某个计算法则,可以个人说,分小组讨论说,同桌互说,集体说等;二是指人数多,即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更应让其多说;第三是指涉及“说”的内容多,如看图说题,说图意,看演示说过程,看式说题,看过程说算理,说公式的推理,应用题说思路,说列式,说解题过程,说意义,说法则等。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必须把握好时机,多让学生“说”。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位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学习思维方法。长此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如,一次要学生回答填空问题:“两个连续偶数的和是82,这两个偶数分别是( )和( )”在解答时,一位同学说:这两个偶数是40和4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相邻的两个偶数相差2,也就是说,这两个偶数和是82,差是2。82减去2的差除以2等于40,40是较小的偶数;40加2等于42,42是较大的偶数。所以这两个连续偶数是40和42。第二位同学回答时说:我是用两个偶数相加凑出来的,我想这两个偶数都应该接近82的一半,所以一个偶数是40,那么另一个偶数就是42。第三位同学说:我想,根据两个偶数的和82,可以求出这两个偶数的平均数是41,41是奇数,因为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那么和41相邻的两个偶数,一个是41减1等于40,另一个是41加1等于42,40和42是连续的两个偶数。学生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显然,说想法的过程就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说想法,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上述训练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口算练习,板演回讲,总结定义,回答提问,小组讨论,争论问题等形式进行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在语言的刺激下进行的,即言为心声,言乃说,心乃思,综上所述,数学语言的正确表达,不仅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启发和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对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素养的形成有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