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信息技术之关系

时间:2021-05-16 09:13:18  来源:  作者:邓永亮

[摘要]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也带来了新的生机,更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热点、难点问题之一。针对教育信息化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策略。通过在中小学广泛、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探讨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方法,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培训上应用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为今后持续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中小学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寻找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   专业发展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还要凭借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性。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生机,更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接轨,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当今教育的发展要求加快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通过教师不断学习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成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网络技术环境和信息环境。这些都必然促使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同时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也即是走专业发展之路。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把握时代的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
二、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说,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化的核心手段。信息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将形成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时空大规模信息网。“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发展,这一概念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种种行为表现时刻需要不断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许多办法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教师进行培训,如Intel未来教育中的教育培训、全国教育技术水平培训等等。这些培训固然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教育信息化水平,但从效果来看,它并没有使教师的信息素养获得大幅度提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对受训教师缺乏了解,不能做到培训过程、培训方式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往往是所有的教师培训模式都是一样的,这极大的降低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在培训中掌握了信息技能,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不知如何运用,使培训与教学实际脱节。
(三)当前教学评价方式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这使得教师为了学生的成绩,而不愿意去采用一些新技术去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师培训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大为减弱,那么采用何种方式、运用何种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呢?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四、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专业。就专业的六个基准:专业知能、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道德、专业发展、专业自主而言,教师已经基本具备了专业的要求和特征,并越来越专业化。依上述六个基准作为衡量的尺度,比较分析国内外教师专业化的程度,可以发现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知识结构比例失调,从教能力显得不足 
    就当今世界各国教师教育而言,在课程与实际做法上,其专业知能一般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专业知识(学生毕业后讲授的专门课程)、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材教法、见习实习等)三大类。但各国在教育专业知能的具体内容上,即三大类知识的课时、学分比例如何分配上差异很大。由于我国现行高师本科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片面强调各核心专业学科知识的、忽视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高师学生发展的需要现象,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现行教师的从师专业技能、教学基本功类课程与实践等准备不足,这需要从课程设置观需要尽快更新和不断完善。 
(二)专业道德危机潜伏,师德建设仍需加强
    从专业道德看,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的道德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根据有关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2)教师用带侮辱性的语言伤害学生仍然比较常见,体罚学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3)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4)个别教师的拜金、乱发泄等不良行为损害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三)教师学历明显偏低,专业训练亟待强化 
    教师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外教师教育伴随着新的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改革,在培养目标与规格上强化了高标准化的特点。国外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大都已经提升到大学教育阶段,有的由师范院校实施封闭式培养,有的由一般大学实施开放式培育,有的由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共同实施混合式培养。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起点仍然偏低,中师、师专学历,甚至代课教师仍然普遍存在,显然,这一状况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形势的需要。
(四)专业自主受到限制,专业权力名不副实 
    教师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我国,过去人们习惯于从义务的角度去规范教师,而较少思考或研究在教师的职业工作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尤其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利。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职业生涯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怎样教更好,教师进行更深思考的并不多。教师自主权受到种种限制,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教师权力名不副实。
五、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手段的改变,教育环境的改变,教师角色的转变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环境的变化
   1、教育设施的变化
   过去多数教师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包打天下”,有三机一幕的学校极少。现在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到2003年我国有3万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比2000年统计地3000所翻了近10倍,全国教育信息化投入达到了上千亿元,城镇学校基本实现了“校校通”。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从而使教师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教育资源的变化
  过去,学生的信息资源主要来自于书本,属于单媒体、非数字的固化资源。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了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特别是信息资源支持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更加展示出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的广阔空间。
3、教育空间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与学的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学双方所占有的信息资源是极不对称的,教师是教育资源的垄断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中,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到来,网络进入家庭、社会和学校,达到了资源共享,师生间信息对称成为可能,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需要在信息对称条件下重构教育体系。
(二)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
  长期以来,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直扮演着权威性的“教师中心”角色。现在,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而角色变化又是教师核心职业素养转变和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要适应信息化环境,由传统的“单面手”转变为“多面手”。
  1、从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资源的共享者
  由于教育环境的变化,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教学资源分布控制权角度说,师生间的信息资源由不对称走向对称。教师的权威被分散和削弱。所以,教师要从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资源的共享者;同时,也要成为信息资源的咨询者和提供者。
  2、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打破。从教学模式角度说,教师要采取民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所以,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学习的指导者,从当教师转变为当教练。
  3、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
  从研究合作和反思提升的角度说,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要由传统教学的“实践者”、讲师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这既要求教师具有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也要求教师学会将传统的能力素养与信息素养、现代教育理念方法融合。所以,现在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与传统的相比,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不同。
  4、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说,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学习者;这也符合“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常常是培训班式的,专家讲座式的,观摩考察式的,因而也是被动式的。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界限,人网、天网、地网与其它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教师的学习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学校可以聘请专家进行网上培训、指导、诊断、评价。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相整合,提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交流,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
(三)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信息化手段和教育信息网络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迅速扩张。我国基础教育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在环境设施、信息资源、教育方式、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等诸多方面掀起了一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革命。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浪潮对我国1000多万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提出了快速提高信息素养的紧迫要求。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学会主席(Paul Iurkowski)于1974年最早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的Christina  Dohle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定义为:“有能力自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获取、评估及使用信息”,并细分为十种能力。
  综合上述概念并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和特点,我们可以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由浅到深、由窄到宽、由低到高,从五个纵向层面和三个横向层次提出要求。纵向层面和横向层次间存在着以下的递进关系: 第五层面:生成——发展——健康
第四层面:研究——交流——合作
第三层面:管理——整合——应用
第二层面:获取——解读——批判
第一层面:理解——关心——渴望
  1、具备理解、关心、渴望的信息素养
  我国中小学教师现状是教师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交锋的战场上旷日持久地打拼;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与功利驱动生存环境的对抗中长期挣扎。大部分教师最初对教育信息化的情感态度是:茫然、恐慌、畏惧、甚至抵触。有了这样的心理屏障,他们带着“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分数吗”?“信息技术能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吗”?“自己能学会和掌握这些复杂的知识和技术吗”?等一系列疑问审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从而导致对信息技术知识和学校进行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漠不关心,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如何实现全部教师对信息化从茫然到清楚、从恐慌到冷静、从畏惧到直面、从抵触到接受,达到全员理解、全员关心、全员渴望的目标是学校提高教师素养的首要问题。
   2、具备获取、解读、批判的信息素养
    达到理解、关心、渴望的信息化层面后,教师会自然跨入获取、解读、批判的层面。当教师通过自身体验,感觉到信息化对自身的教学有所帮助,就会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会有意识地获取各种信息。所以如何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并能多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每位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就象相对独立和零乱的条码,有着各自的形式和内容。教师在获取信息后,必须进行阅读、理解、分析以达到解读信息内涵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选得好,用得准。由于信息可以分为简单信息和复杂信息,很多信息通过内容表述传达着科学的真伪、观点的正误、情感的价值。我们不能不在解读的基础上对各类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价,使采用的信息符合需要的条件、并能经过理论的判断体现科学的价值。
  3、具备管理、整合、应用的信息素养
  达到获取、解读、批判的信息化层面要求后,教师就应该向管理、整合、应用的新层面努力。在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教师们为用而选,随用随弃,没有吸收、归类、存储、提取的良好习惯。信息的积累是一项随时、长期、自觉的素养习惯,教师在平时,将各种有效信息进行归类、储存,使用时即可调取。存储信息的目的就是首先为学科教学服务,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是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教学任务,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切忌只重视表面形式,如果机器和技术的使用忽视了师生作为人的情感交流,就会背离教育的本质要求。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还应当具有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进修、交友通讯、娱乐旅游等生活中的能力,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而发展。
  4、具备研究、交流、合作的信息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的地区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信息技术给校本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必须具备一定层次的信息素养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校本研究,同时把信息素养的提升体现在平凡的、反复的、经常的具体研究活动之中。如:技术学习、技能培训、教学观摩、案例交流、教学反思、听课评课、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法探讨、专题讨论等。教师在参与上述各种形式活动的过程中,势必要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从无意识交流到有意识交流,提升了一个层次。我们把自觉交流分为“他我”和“我他”交流。“我他”交流是一种主动的、奉献的更高层次的自觉合作意识,“他我”——“我他”互相转换,就会实现教师间的相互合作,这是难能可贵的信息素养。
    5、具备生成、发展、健康的信息素养
  生成、发展、健康的信息素养是较高境界的素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终极体现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整合”——既创造性地将各种信息活用于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之中。教师随着信息技能的提高、使用信息技术时间的推移、学科整合经验的长期积累、交流合作领域的拓展加深、教师信息库的不断存储、传输和丰富,就会实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整合生成新的信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生成新的案例;实现体会反思之间的整合生成新的感悟。这些新生成的信息、案例、感悟可直接促进教师本体的专业发展。当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够游刃有余地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工作,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本体专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达到从道德和安全角度要求的健康信息素养,使教师的信息素养向更高境界发展。
六、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信息化社会中,教师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研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塑造出开放、融洽、互动的协作风格,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终身学习者,为此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连接,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并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跨越式变革。这种变革给传统的学科教与学带来了深刻变化。
     在学校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影响教师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专家引领,教师职前教育;教师校本实践;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同行间交流合作等。
(二)完善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制度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理解和实施,就无法保证新理念、新方法、新要求的实现。总结近年来全国各地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人们发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个教师尽快适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工作。
 (三)拓展教育信息技术视野中的教师培训模式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条件不断完善,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重心已经从硬件建设逐步转移到以教师培训带动教学改革。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和国家培训制度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是信息技术视野中的两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国家培训制度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是指国家教师教育政策指导下的,各级政府组织实施的,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的培训模式。以往政府行为的教师培训存在着诸多弊端。为了达到新时期教师教育应有的目标,各级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保障。
一要建设完备可靠的信息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和丰富多样的教育信息资源;
二要健全系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
三要依托高校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培训队伍;
四要把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作为核心培训内容;
五要将国家培训制度与学校实际有机结合,采取灵活务实的方式;
六要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成本分担机制。
(四)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景,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就是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进行研究。对于教育科研来说,这些从教师身边发生的案例、思考和经验具有专业理论研究无可比拟的针对性、真实性和情景性。在信息时代,校长和教师的“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的产生、传播、共享已不再是传统工业时代的概念。网络时代迅速崛起的社会性软件:如BBS、Blog等,这些软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即人的身份标识、人的知识沉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由此构成小实体大网络的交流平台,正在改变着教育叙事的涵义。
    在信息化环境中Blog等社会性软件的门槛很低,易于操作,适合大规模普及。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的数字化,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更容易保存、复制、传播、共享;Blog使教师的研究突破了个人的小圈子,教师之间、读者与研究者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进行头脑风暴,创造出更多的智慧,促进学习型学校的形成。这就是一种有效的“整合”。
    利用Blog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以随时写作和发表自己的教育叙事,而且可以在线得到来自全国的同行和专家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带动学校的大多数教师主动参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回顾过去,反思有哪些成绩值得发扬,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不断实践、展望未来,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继续迈进。我们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积累经验,为学校全方位工作实现教育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谢安邦:《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师教育研究(2004-5)
周速.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电化教育研究,2006.(6)
[2] 陈婷.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电化教育研究,2006.(6)
[3] 邱晓丹.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项目的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2007.(5)
[5] 黄春梅.李燕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2007. (1)
[4] 姜洪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