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下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21.21 KB         整理时间:2022-02-12
文件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2课 梅岭三章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诗歌,理解三首诗的大意并默写诗歌。
3、反复诵读,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
4、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5、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关于取义成仁的名人名言:
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史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临难忘身,见危致命。 ——柳宗元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从名人名言中感受陈毅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有“元帅诗人”的美誉。诗作以《梅岭三章》《孟良崮战役》《青松》《红梅》等流传最广。
陈毅的诗词,真实记录了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力量。主要采用旧体诗词的形式,但又不为格律所束缚,灵活自由;不在语言上刻意求工、精雕细琢,具有朴实、明快的独特风格。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岭遇险,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山坳丛莽间一块极小的地方,险象环生。后来敌人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陈毅预料不能脱险,写下了《梅岭三章》以明志。

四、文体知识——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分析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抓住诗中的“意象”。如《梅岭三章》中,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地概括了革命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十万“旌旗”、纷飞的“捷报”、遍种人间的“自由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五、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莽( mǎng )
旌旗( jīng )
阎罗( yán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捷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诗中喻指战争。
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诗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六、层次结构

第一章:以生死绝境发想,追怀往昔,表达了作者创业未成、死而后已的豪情壮志;
第二章: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在忆征程之余激励战友,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
第三章:展望未来,宣言革命必将胜利,为自由献身死得其所。抒写了革命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

七、全文分析

1、通读全诗,思考诗歌小序的作用。
解析:小序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及时代背景。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作者在梅山遇险,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作者从容、淡定,诗“留衣底”以明志,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小序有助于我们领略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和高理想以及大无畏精神、乐观精神。

2、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解析:设问的修辞总领全篇,奠定了诗的感情基调——慷憾悲壮,“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面对日前的险恶处境英勇无畏的精神。

3、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解析:“招”这个动词,写出把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英魂招集起来的情形,空间广阔,声势浩大,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斩”这个动词,写毙敌干脆利落,表现出巨大的威力,笔力千钩,充分展现了诗人死后也要奋勇杀敌的决心。

4、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解析:
(1)“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典故,化用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关心革命、死不暝目,想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胜利的愿望,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对革命忠贞不贰的崇高品质。
(2)“正”字,从时间上表现了往日斗争的漫长、艰苦,也流露出一个革命者回顾自身战斗历程的自豪心情。
(3)“须”字,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把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献身的光荣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5、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解析:
(1)“多”字,表达了对同志、战友的无限希望。
(2)“飞”字,想象捷报来得又多又快,描绘出胜利到来之日的景象。

6、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解析:
(1)“血雨腥风”,原指血溅得像下雨,风里带着腥味,这里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借喻战争,表现出战争的残酷。
(2)“取义成仁”,表明诗人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
(3)“自由花”,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前景,表达了欢欣、豪迈之情。

八、合作探究

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它们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解析:第一首起于现在的时间,面对当时必死的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
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的险境,抒发死不瞑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
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的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

2、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
解析:(1)多种修辞手法并用。
①设问。如“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②借代。如诗中用“旌旗”借指军士,用“烽烟”借指战争。
③借喻。用“血雨腥风”借喻战争,用“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
④引用。“取义成仁今日事”引用“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中的内容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2)借助想象和幻想。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突发奇想,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并不排斥天国地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等怪异形象。这样写比直接说定要革命到底”效果更好。

九、本文主旨

这三首诗再现了诗人的革命斗争经历,充分表现了诗人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时诗人又充满激情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未竟的事业,表达了坚信革命必将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十、文本特色

1、大气磅礴,豪情纵横
这组诗雄浑豪放,格调高昂,是诗人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来面对生活,所以挥洒自如;以革命战士的火热心胸来感受生活,所以最能体会革命斗争的艰辛。在危急关头,诗人依然豪迈自若,信心百倍地要“旌旗十万斩阎罗”;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诗人展现出的是“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灿烂明天。

2、虚实相生,想象奇伟
短短十二句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断头今日意如何”“此头须向国门悬”等是严峻的现实,“旌旗十万斩阎罗”则具有浓厚的夸张、幻想色彩。“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也都是虚写,把虚构的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同时又具有“幻中存真”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
另一方面,诗人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通过“泉台”“旌旗”“烽烟”“血雨腥风”“自由花”等意象来抒写自己的革命情怀,因而这组诗极具艺术感染力。

十一、古代文化常识

为正义事业献身为什么叫“牺牲”
现在我们往往用“牺牲”来表示为正义事业而舍弃自身利益或献身,其实“牺牲”在古代指的是用于祭祀的纯色全体牲畜。
在古代,“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所以古人对宗庙祭祀非常重视,不但制定了严格、复杂的礼制规仪,对于祭品也有着严格的规定:用于祭祀的牲畜必须是纯色,而且必须是完整的。只有纯色、完整的牲畜,才能叫作“牺牲”。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正是由于“牺牲”最初是指用作祭祀的祭品,而这些祭品是在舍弃自己生命为大家祈福,故“牺牲”一词后来也就逐渐有了自我奉献的意思,用来指为正义事业献身。

课后训练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诗的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请赏析“卷”“奔”的表达效果。
3、请自选角度赏析诗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4、谈谈你对最后一节诗含意的理解。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怒吼的狂风席卷大地,滂沱大雨铺天盖地,整个天地就好像是风和雨的世界,气势恢宏,惊心动魄。
解析:描述画面要在原有诗句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想象,适当添加修饰词,增添画面给人的感受,使语言更加具有画面感。
2、答案:“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地描绘出了风和雨的狂啸怒吼、震撼喧嚣,写出了风、雨颇有气势地冲过来的动态。
解析:本题考查动词的赏析能力。要结合语境体会动词写出了风和雨怎样的特点。
3、答案: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郊原”比作“海”,把“房舍”比作“舟”,极具画面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助、恐惧。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赏析的能力。可从修辞手法入手。这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要结合“海”和“舟”的特点,体会“郊原”“房舍”的特点,以及诗人借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4、答案:“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和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困难。诗句表达了一个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人生之路时对把握人生方向与目标的认同感与茫然。
解析:理解这两句诗的含意要抓住关键词“风雨”,其深层含义是“人生的困难”;结合全诗创设的惊心动魄的意境,体会“年轻舵手”当时的感受。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学案
  • 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 《梅岭三章》教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同步教案
  •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学案
  • 九年级下语文《梅岭三章》课件
  • 九年级下《梅岭三章》课件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同步课件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课件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梅岭三章》课件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