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下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31.95 KB         整理时间:2021-06-14
文件简介:
教学设计
3 短诗五首
一、教材分析
《月夜》综合运用了写景、抒情等手法,以环境烘托为基奠,从不同的视角将人的心灵家园置于特定的社会物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向人们昭示着奔腾向上的精神风貌。简洁、含蓄的意境给人留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全诗外在形式上押“着”韵,和谐的节奏中蕴含着一种张力,强调着“我”与“树”的关系, 体现着一种人格尊严。《月夜 》又是最具有象征诗意的一首诗 , 这里的“霜风 ”“月光”“树 ”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我 ”既是自我形象, 也是一代人的象征。全诗既象征了追求一种人格独立的时代精神,又象征着一种个性主义的理想,理解为女性走出家庭争取与男性的平等自由的人格也有道理。我们还可以忘却时代背景,解读为象征着现代人的觉醒, 追求做人的权利与尊严。这首诗既能还原历史现场,感受时代气息;又能超越时空,具有再创造的可能。
《萧红墓畔口占》可以说是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短短的四行诗,看似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和酝酿,却是意味深长,令人难忘。“红山茶“、“长夜”、“海涛”等意象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它们隐约传达着某种不可确定的深意。这些新颖独到的意象选择,还将历来传统的感伤凄恻的悼亡诗意匠心独运地变为美丽动人的诗心对话,与传统悼亡诗相比,它似乎弱化了对逝者的生动刻画,而转向一种人生的思考。诗人悼念死者为什么要献上一束色彩热烈的“红山茶”?为什么明知死者去而不返却要在墓畔作并无希望的长夜“等待”?他在等待什么?死者既已长眠怎能“卧听着海涛闲话”?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是解读此诗的关键点。《萧红墓畔口占》文本本身融入了相当深刻的生命感悟,对生命意义、生与死都有着深沉的追问。这些只有靠学生的感悟才能真正体味出来。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断章》用精湛的修辞艺术和深刻的哲理观照,将修辞的华丽美和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读者从短小精悍的四行小诗中领悟出世间万物相互依存、关联的“相对”哲学观,在有限的语言中收获无限的哲思,使此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断章》的意象设置,让人体会到古典诗意的气韵流动之美,而人称视角的自由转换,又使全诗富于歧义与含混,带来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感,自然也造成诗中有多种主题的解读,如“装饰说”、“相对说”、“距离说”、“爱情说”等等。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选择地了解和赏析,引导和激发学生乐于作多重的想象和合理的解读。
《风雨吟》这首诗写于1941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本诗的立意比较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诗人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虽然只有短短六行,但画面感却很强。前四行写风的呼啸奔腾、雨的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突出表现了“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对民族命运深深的担忧,表达了诗人征服天下的勇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展现了诗人愿以天下为己任,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
《统一》这首诗通过写自然界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从而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结合作者的经历进行分析,也表达了诗人对世界和平统一的向往和追求。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
二、学情分析
1.基础层面:五首短诗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涵,必须先要让学生了解每首诗的作者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资料;对于新诗的特点学生了解较少,可以引导学生与旧体诗进行比较,从多个角度引导认识;诵读技巧方面还比较欠缺,应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等调整好语调、语速、重音、停连、语气等。
2.内容理解层面:五首短诗凝练含蓄,或者隐含丰富深沉的情感,或者蕴涵深刻的哲理,学生理解起来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一些诗歌中的意象设置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学生不好把握,教师要引导和激发学生乐于作多重的想象和合理的解读;一些诗歌涉及深刻的生命感悟,由于学生阅历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很难理解,需要教师做一些必要的点拨和讲解。
3.写法层面:短诗中的意象很多都具有极强的象征义,表达出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学生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月夜》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和形式上的特点,《萧红墓畔口占》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点和不同于传统悼亡诗的写法,《断章》中精湛的修辞艺术和人称视角的自由转换等写作层面的独到之处,对学生都有新鲜感和挑战性,教学中需要根据具体学情做有效地指导和点拨。
三、教学总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重音,运用恰当的语调、语气有技巧有感情地诵读五首短诗。
2.学会从修辞、炼字、意象、构思等不同角度鉴赏诗歌,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3.能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学思考。
4.发挥想象,尝试多维度地解读诗歌,培养思辨能力。
5.通过诗歌的比较阅读,提炼出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会从韵律、修辞、炼字、意象、构思等不同角度鉴赏诗歌,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2.领会几首短诗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哲思。
教学难点:
1.分析诗中意象的特征和多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哲思。
2.发挥想象,尝试多维度地解读诗歌,培养思辨能力。
课时安排:共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两首短诗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揣摩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分析诗歌独特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3.准确、有技巧、感情饱满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分析诗歌独特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意象的特征和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歌意蕴。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时间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分钟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首短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都是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初步了解 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6分钟 1.播放课文录音
2.自由朗读

3.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1)沈尹默
(2)戴望舒 听读,记住字音;自读,把握节奏。
自读介绍,思考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准确诵读诗歌

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三、学习两首短诗 28分钟 (一)学习《月夜》
1.这首小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诗中有哪些意象?请试着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重点分析“树”和“我”两个意象,体会“我”“却没有靠着”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3.总结诗歌的主旨。
(二)学习《萧红墓畔口占》
1.什么是“口占”?
2.自读,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3.要想深入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你觉得应该针对哪些问题进行探讨?
预设:
(1)诗人悼念死者为什么要献上一束色彩热烈的“红山茶”,“红山茶”有怎样的象征意义?(2)为什么明知死者去而不返却要在墓畔作并无希望的长夜“等待”?他在等待什么?(3)死者既已长眠怎能“卧听着海涛闲话”?
4.这首诗与传统的悼亡诗有什么不同?


(三)小结:
在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 诗歌表达的对象一般而言都是情感体验, 而《月夜》这首诗歌表达的却是人格独立这样一种抽象的理念, 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突破。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地很深。《萧红墓畔口占》通过新颖独到的意象选择,将历来传统的感伤凄恻的悼亡诗意匠心独运地变为美丽动人的诗心对话,与传统悼亡诗相比,它似乎弱化了对逝者的生动刻画,而转向一种人生的思考。
想象、描绘

找出意象,反复朗读,分析象征意义。
互相启发、交流。

联系创作背景分析,概括主旨

结合注释理解
自由谈感受

提出问题,小组内互相探讨。

集体交流,达成共识性的理解。

结合学过的古诗进行比较,体会。

倾听、理解。 揣摩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分析诗歌独特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训练学生质疑的能力,引导深入理解诗歌的丰富意蕴。
培养思辨能力。
理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诵读诗歌 6分钟 有技巧、感情饱满地朗读诗歌。
点评学生的诵读。 自读
评读 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总结 3分钟 说说你在阅读诗歌方法方面的收获和体会。
总结、交流 形成诗歌鉴赏的意识,培养能力。
六、作业 1分钟 任选两位诗人的其他一首诗歌,进行自主赏析。 完成作业 培养诗歌欣赏能力。
板书
设计 3.短诗五首
月夜 “树” “我”
却没有靠着

萧红墓畔口占 “红山茶” 人生感悟
寂寞、等待、卧听 生命意义
评价
设计 分析下面的两个意象:
1.《月夜》中的“顶高的树”
2.《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
参考示例:
1.这挺然而立的大树是一种象征,可以是一种威权和主流环境, 可以是束缚人的传统思想、古老的观念,也可以是历史上作者崇拜的偶像,或是同时代的伟人,他们高不可攀,甚至遮蔽了前行的方向。相对于身处霜风秋夜中的“我”来说, 这“顶高的树”是一种对抗性的意象。
2.“红山茶”这一意象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一是茶花象征着高洁、自然、朴素等特征,它表达了对逝者的赞美和欣赏;二是红色的山茶,隐喻和赞扬逝者生命之灿烂; 三是映照了悼者心情的庄严和热烈;四是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应该说,“红山茶”意象最能契合萧红不甘寂寞、挑战悲剧的不屈英姿和热烈奔放的诗人情怀。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断章》、《风雨吟》、《统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揣摩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分析诗歌独特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3.准确、有技巧、感情饱满地朗读诗歌。
4.通过诗歌的比较阅读,提炼出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分析诗歌独特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意象的特征和象征意义;发挥想象,尝试多维度地理解诗歌,培养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时间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分钟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两首现代短诗,总结了一些欣赏诗歌的方法,今天要根据这些经验来研究三首新的诗歌。 了解学习内容 明确目标
二、初读,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6分钟 1.播放课文录音
2.自由朗读

3.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1)卞之琳
(2)芦荻
(3)聂鲁达 听读,记住字音;自读,把握节奏。

自读介绍,思考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准确诵读诗歌

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三、自主探究三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思 10分钟 1.说说欣赏诗歌的主要方法。
2.自主学习三首诗歌
(1)意象的分析
(2)重点词句的品味理解
(3)修辞手法的运用
(4)主旨探究
(5)其他 自由交流

自主阅读
在课本中做圈点批注
可以小组谈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学以致用的意识和习惯。
四、交流 16分钟 将各自的阅读成果进行展示。
重点问题(具体分析见PPT):
《断章》:
1.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有怎样的联系?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二)《风雨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歌之中“风雨”有哪些象征意义?
3.怎样理解“年轻舵手的心”?“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三)《统一》
1.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2.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自由交流

通过对重点词句、意象以及关键问题的分析,体会和理解诗歌传达的情感和哲思。
五、诵读诗歌 5分钟 根据自己的理解诵读诗歌,任选一首进行展示。 自由朗读
个人展示、评读 深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六、总结 6分钟 比较五首短诗,你能发现早期白话新诗有哪些共同特点? 比较阅读
提炼共同特点 提升鉴赏能力,培养思维能力。
七、作业 1分钟 《断章》一诗,由于意象设置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人称视角的自由转换,造成诗歌多种解读的可能。请自己查找相关资料,综合分析,自选角度,写一篇关于本诗的学术性的小论文。
推荐阅读:《永远的断章》(沈检江) 搜集资料
选好角度
完成小论文写作

自主阅读 引导和激发学生乐于作多重的想象和合理的解读。培养研究能力和思辨意识。


板书
设计
3 短诗五首
《断章》 哲理:世间万物 相互依存
《风雨吟》 象征:风雨 大地 “我”——责任感、勇气
《统一》 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
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评价
设计 1.怎样理解《风雨吟》这首诗的含义?
2.任选一首短诗,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你对诗歌的理解。
参考示例:
1.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但是因为“年轻”,“我”又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和征服天下的勇气,展现了诗人愿以天下为己任,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同步学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同步教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知识点训练课件
  • 九年级语文下《短诗五首》课件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同步课件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学案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