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怎样优化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时间:2021-06-01 23:14:04  来源:  作者:刘珍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今乃至今后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是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并未达到最佳的状态,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教师不太会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或盲目使用信息技术的现象比较普遍。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分析以及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完美的整合等方面进行阐述,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指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教学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易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增加了教学容量;优化了练习,深化了学生思维。通过学习和不断的思考,我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探究经验,现说不与大家分享。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分析:
(1)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学生喜欢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但绝大多数老师没有经过这方面的培训,对电脑操作仅限于比较简单的环节,而亲手制作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感到困难很大。因此,他们只有在找到现成的可用课件时才使用,或者,在上特别重要的公开课时,请别人帮忙,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制作一些简单一些的课件拿来使用。至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使用其他教具和实物展台。有的年轻些的教师尽管自己可以自制一些简单的课件,但实在太费时间了,往往只有在做大型公开课时,才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做些质量高的课件。
(2) 整合目标不明确
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却以为在课程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了。他们的整合目标就是为了整合而整合,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等。一些教师过分地追求多媒体效果,把一些很简单的、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就能解决的知识搬到课件中,结果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将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进行整合之后,很多教师整节课都是将实现设计好的课件逐一展示给学生观看,容易造成忽略师生的交流,以及学生的信息反馈。
(3)过于追求大容量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为课堂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增加了教学容量,但容易造成一些教师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的现象,使学生来不及思考和讨论。
(4) 信息技术手段使用过滥
信息技术手段使用过滥。目前,多媒体教学渐成时尚。然而一味追求时尚,追求场面上的好看,特别是把多媒体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创新教育,其结果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出现信息技术手段使用过滥的现象。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
当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教与学活动存在困难,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时,才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时,应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整合的切入点,并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1) 信息技术与知识点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首先应以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为整合点来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知识点非常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整合的知识点,围绕该知识点在其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如教学《三角形的意义》一课时,先出示一些三角形的实物图,然后借助计算机隐去实物图,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然后再动态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的图形等知识信息,从而揭示三角形的意义。这样利用知识点的整合进行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主动想学、爱学的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适时提出的问题,自然就能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大大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学习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3) 模拟现实,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学习。而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给学生呈现出一个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体验,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例如,结合学校前不久组织的春游活动,我校一位三年级老师编制了这样一道题:“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每个学生预收55元,结果乘车费每人8元,门票费每人40元,盒饭每盒6元,预收的钱够吗?”由于刚刚经历过春游,学生解决自己刚刚亲身经历的事,其兴趣是不言而喻的。
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想办法算一算操场上梧桐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学生们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有的说:“求圆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有的反驳说:“那怎么行呢?树砍下来就会死掉的!”经过讨论,大家想出了办法: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出大树的横截面积。然后让学生去实际操作。他们迫不及待的来到操场上去量,去算,不一会儿就算出了梧桐树干的横截面积。这样的教学安排,利用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但更好的掌握了解题方法,而且通过动手操作提高了应用能力,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变静止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抓住关键点,突破难点是教学中教师深感棘手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教学的关键处,教师若能将数学教学环节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止为动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改变学生心目中对于数学教学的形象定位:抽象,枯燥,缺少人情味。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不易理解。关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但是,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再者用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时,让学生想象出分割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渗透了“极限”思想),这对于小学生来讲很难想象,学生所看到的只能是把圆拼成的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致使学生对所推导出来的公式的精确性持怀疑的态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利用动态展示把圆进行剪拼,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就能把抽象化为具体,把难化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
(5)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传送到学生的桌面。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该策略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学习“统计”时,运用信息媒体播放一段交通路口的情境录像,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这一段时间内各种机动车各有多少辆通过路口?学生对路口的情境非常熟悉,但没有注意到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各种机动车的辆数问题,因而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需求——记录一段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辆数。这一学习任务,并非是教师要求他们一定要做的。但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已有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愿望,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
(6) 培养学生协作探究
研究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仅仅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不完善的,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协作探究,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了学习的内容,并且提高了自学、探究、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我采取在网络环境下让学生分组协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课前,我从互联网上下载了很多图片,其中有非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图片范围有植物、动物、人体、建筑物、交通工具等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或电视节目中常见的,然后把这些图片分门别类制成专题学习网页在局域网上发布出来,由学生浏览并学生们通过观察电脑中诸多的轴对称图形,把自己原本以有的“轴对称图形”的模糊认识与图片中的轴对称图形产生联系,能较深刻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从而准确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参考:
[1]廖洪端.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http://www.cn-teacher.com
[2]刘  艳. 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http://www.lnedu.net
 [3]谢幼如.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157-161
[4]罗德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思考。 中小学电教,2005(4)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