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历史试题 > 七上历史试题
文件名称: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含解析)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1.13 MB         整理时间:2023-11-15
文件简介:
2023年秋七年级期中历史学情问卷
(满分100分50分钟完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清楚。
2.所有题在答卷规定的位置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卷交监考老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 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 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知,在元谋人遗址,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证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元谋人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未体现从事农业生产,排除B项;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C项;我国在商周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2.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境内最有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有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下列关于他们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元谋人会种植粟 B. 北京人住在干栏式房屋内
C. 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 山顶洞人会钻木取火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山顶洞人在打磨和钻孔的劳动过程中,掌握了摩擦生火的技术,所以他们是会钻木取火的,D项正确;半坡居民会种植粟,元谋人不会种植粟,排除A项;河姆渡居民住在干栏式房屋内,排除B项;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排除C项。故选D项。

3. 比较“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图片可知,北京人( )

A. 保留了猿类的某些特征 B. 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 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 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与现代人差别较大,仍保留了猿类的某些特征,A项正确;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并非磨制石器,排除B项;北京人的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但不具备现代人的特征,排除C项;北京人靠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为生,并未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A项。
4.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在挖掘良渚遗址的过程中。发现了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 )
A. 磨制玉器 B. 捕鱼为生 C. 平等互惠 D. 阶级分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形制一般较小,墓葬之间的差别也较小,多是单人葬;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出现阶级分化,导致墓葬的形制大小、随葬品多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题干中“在挖掘良渚遗址的过程中,发现了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可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D项正确;其余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5.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 )
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③磨制石器的发展④聚落的发展⑤城市的出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首先涉及农作物种植,所以①农作物种植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②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学会饲养家畜,比如猪狗等;从事农业生产还需要生产工具,所以③磨制石器的发展也是标志之一,但打制石器不是,打制石器时代,人们还没有进行有意识的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使的远古居民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开始过上定居生活,于是有了④聚落的发展,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⑤城市的出现不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排除含⑤的BCD项。故选A项。
6. 奥运会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 )
A. 北京人 B. 河姆渡原始居民 C. 半坡原始居民 D. 大汶口原始居民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制作题干中“彩陶”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C项正确;北京人不会制作彩陶,排除A项;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会制作黑陶,排除B项;大汶口原始居民,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更大进步,陶器有了黑陶、白陶,排除D项。故选C项。
7. 我国远古时期留下了许多传说,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对传说的历史价值理解正确的是( )
A. 基本没有历史价值可言 B. 远古先民生活真实写照
C. 对历史研究有参考价值 D. 真实可信的历史小故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传说虽然有浓重的人为加工因素,但是,里面隐含着一部分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可以用做研究历史的参考资料,C项正确;“基本没有历史价值可言”说的太绝对,传说能反映一部分的历史信息,排除A项;传说有很大的人为加工因素,不是远古先民生活真实写照,也不是真实可信的历史小故事,排除BD项。故选C项。
8.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 农耕文明 B. 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 神话传说 D. 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都是关于农耕文明的神话传说。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是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主旨说明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神话传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说明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 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反映的是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的代表及早期文明,A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悠久的古代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A项正确;而商朝、周朝、秦朝的建立都在夏朝之后,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图历史事件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是( )

A. 大禹治水 B. 盘庚迁殷 C. 国人暴动 D. 平王东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到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时期,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的,B项正确;大禹治水是原始社会末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平王东迁发生在东周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 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 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夏桀本是亡国君”、“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都是因为末代君主实行残暴统治导致灭亡,可以得出,歌谣主要反映了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的是夏商周的灭亡,不是建立,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世袭制,排除C项;材料中也没有提到社会等级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分析】
【点睛】
13. 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工艺精湛,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_____朝的_____。( )
A. 夏 四羊方尊 B. 商 司母戊鼎 C. 西周 司母戊鼎 D. 商 大盂鼎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朝的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B项正确,排除C项;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也不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青铜器,排除A项;大盂鼎是西周青铜器的代表,也不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青铜器,排除D项。故选B项。
14. 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请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清末发现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甲骨文是一战比较成熟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5.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由此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 农具 B. 礼器 C. 食具 D. 货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祀,国之大节”可知祭祀是国家重要的事情,结合所学,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鼎由最初的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重要的礼器用于祭祀,也是身份的象征,具有很强的政治性,B项正确;“政治的权力”与农业无关,排除A项;食具和货币不是材料展示的青铜器的作用,排除CD项。故选B项。
16.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周王室衰微,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现象的是( )
①“尊王攘夷” ②“问鼎中原” ③“春秋诸侯争霸” ④“国人暴动”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争霸战争,“尊王攘夷”“问鼎中原”“春秋诸侯争霸”都是发生于这个时期的历史典故;“国人暴动”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事发在西周时期,排除④。故选组合,排除ABD,C项正确。故选C项。
17. 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的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A. 管仲改革之时 B. 周平王东迁之际
C. 商鞅变法之后 D. 晋文公称霸中原之角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为确立封建统治,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内容有: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和军功。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的时间是战国时期,而且商鞅变法的内容与题意相符合,C项正确。管仲改革、周平王东迁之际、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这三项都发生的时间都在战国之前的春秋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
18. 给下列战争排序正确的是( )
①涿鹿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城濮之战 ④牧野之战
A. ①②④③ B. ①④③② C. ①②③④ D. ④①③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①涿鹿之战是炎黄联盟与蚩尤部落进行的战争,距今约五六千年;②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的战争;③城濮之战是春秋时代晋国和楚国争夺霸权的一场关键之战;④牧野之战是周武王灭商发生的战争,所以按时间排序为①④③②,B项正确;④牧野之战发生在②长平之战前,排除AC项;①涿鹿之战发生在④牧野之战前,排除D项。故选B项。
19. 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 弱肉强食 B. 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 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D. 适者生存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减少的原因是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强国每吞并一个弱小的国家,它的疆域就会扩大。国家就慢慢走上了统一的道路,说明了历史发展的统一的趋势,C项正确;弱肉强食不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排除A项;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只是表象,其反映的本质还是国家逐步走向统一,排除B项;适者生存不是其本质,排除D项。故选C项。
20.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
A. 灵渠 B. 郑国渠 C. 都江堰 D. 大运河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C项正确;灵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广西兴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排除A项;郑国渠,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排除B项;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700多千米,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4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材料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
材料三: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1)材料一反映我国古代的哪一项民主制度?请举一例说明古代传说中的哪位先贤是通过这种方法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制度?什么事情标志着其取代了材料一中的制度?
(3)“政由方伯(指诸侯)”,春秋时期出现了哪几个主要霸主?请列举三个具体例子。
【答案】21. 民主制度:禅让制;先贤:舜。
22. 制度:世袭制;标志:夏禹传位给启

23. 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解析】
【小问1详解】
民主制度: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禅让制。禅让制是史前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方式,通过禅让制舜让位给禹。先贤:结合所学可知,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小问2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结合所学可知,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
标志:结合所学可知,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小问3详解】
霸主:结合所学可知,在争霸过程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摘编自王耀海《商鞅变法研究》
材料二: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他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两条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成为首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称霸打出的政治口号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22. 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途径: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3. “他”:齐桓公;
主要原因:管仲相齐;
口号:“尊王攘夷”。
24. 影响: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5. 认识: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推动力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结合所学得出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根据材料“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结合所学得出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途径: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所以,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可以利用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一内容。
小问2详解】
“他”:根据材料“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提高”得出管仲相齐;
口号: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小问3详解】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在废除旧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秦国国力和军事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小问4详解】
认识:根据上述可知改革的重要性,即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推动力等。
23.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我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以及自身发展中不断地创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生活创新】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制度创新】
材料二: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
【生产创新】
材料三: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的房屋建筑样式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两种建筑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一图二反映的原始居民分别种什么作物?
(2)材料二反映是哪一种政治制度?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结合材料三,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23. 名称: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原因:不同的自然环境。作物:水稻;粟。

24. 政治制度:分封制;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5. 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名称: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图二是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北方寒冷、干旱,住房需要保温,半地穴式房屋正好做到了保温保湿的作用。南方气候湿热、多雨,需要通风保持干燥,干栏式房屋则既保证了通风又保证了干燥。所以,两种建筑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作物: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半坡人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
【小问2详解】
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作用:根据上述分析得出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三图示,第一幅图是铁制农具,第二幅图反映的是牛耕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山东烟台市北
  • 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第三
  • 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肇庆市德庆县德庆中学
  • 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多校
  •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安徽省宿州市
  • 2023年合肥市包河区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 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含
  • 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含
  • 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安徽省池州市部分学校
  • 2022-2023学年肇庆市高要区河台镇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学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