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论文下载
文件名称: 小学数学论文:“数学”与“生活”相依相随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22.50 KB         整理时间:2021-04-24
文件简介:
“数学”与“生活”相依相随

摘要: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和用于生活”的思想,从而使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与生活;走进生活;创新能力;实际问题;生活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因此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应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和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生活中产生数学问题,同时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用华罗庚说过的话:“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是天衣无缝。因此我们必须为数学与生活架起一座桥梁,把生活的精彩情景引进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还要使学生带着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教材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实际生活情境中,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的实际问题演变成数学模型并用数学语言解释与解答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联系生活,数学在身边,把数学问题转变为生活化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的已在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从日常生活中引出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使他们体会到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数学课堂中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从而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灵活运用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不能离开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蕴含着很多学习数学的材料。在我们教师讲授新课前,一定会为学生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富有儿童情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然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吸引力。
为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必须提出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所以我们教师要根据教材上教学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借助日常生活的实例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来缩短距离。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的教学,以亚运会场馆的报置作为情景引入新课,这样引入:首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切入点,学生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欣赏亚运会场馆的布置,在欣赏中发现有周期性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每一种布置都有周期性现象与数学密切相关,使学生产生好奇从而达到容易接受新知,也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兴趣感,感受数学与生活同行,激发学生大胆探索。
2、借助生活的情景,探索新知
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主,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体会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积极思考的活动,夺回学生的主动权。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更多考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之间搭起桥梁,这样学生更有联系与迁移知识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探究的过程中,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与数学经验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学习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到见的“事物”。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时,学生积极接受知识的程度就不可计量。
二、让数学走进生活,体验数学价值,实现数学与生活同扩展
1、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提高生活水平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化的问题,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生活,指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加锁起来,学会用数学眼光看生活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发现生活中的现象。不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问题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目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使数学知识走近生活而变得有趣,使学生领悟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例如:“外出旅游”这一实践活动,教学时以租房间为切入点,让学生设计一个租房的方案。于是学生必须确定有多少学生外出旅游,外出旅游住什么地方,租怎么样的标准房间,租多少间,要想办法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制定方案,怎样租才是最划算的,等等。通过这种活动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日常生活中。
3、让数学走进生活,了解社会现象
巩固练习就是要设计一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练习的内容要体现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充满生活气息。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提高数学教学的实践性。
例如:学习《折线统计图》后,可以按排“电视节目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理解,要求学生在商场了解喜欢哪一个电视节目的情况,然后将收集回来的数据制成“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折线统计图”将调查分析结果写成一份报告。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与生活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利用生活,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数学解决一些生活的实际问题,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1、在生活中训练数学知识技能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应在生活中进行,要求训练时着眼于学以致用,训练材料应取于生活。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我就创设一个这样的情景:用糖果的数量表示一定的数。“把2千克糖果平均分给两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得多少千克糖果?”学生很快把2千克糖果分成两堆,每堆1千克。我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把3千克糖果平均分给两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得多少千克糖果?”这时很多学生被难住了,有的学生说每个小朋友分得1千克还余1千克,有的学生说每个小朋友分得1千克多一半,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说:“先每个小朋友分得1千克糖果,余下的1千克两位小朋友各得一半。”我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表示“一半”吗?这时全部学生被难住了。我进一步紧张起来,保持一定神秘感,让学生增强自身求知欲。创设一个这样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生活中训练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可能与生活实际加锁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取之于生活实践,为学生提供一种容易接受的环境,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因为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借外在的技能作辅助工具。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例如:在教学《减法性质》时,有这样一题“174-57-43=174-(57+43)”,学生对174-57-43=174-(57+4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剩钱的实际生活想:小明带了174元去商场买了一条裤子和一件上衣。他付钱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先付一条裤子的钱再付一件上衣的钱,最后剩下多少钱(174-57-43)?第二种是一条裤子和一件上衣的钱一起付,最后剩下多少钱174-(57+43)?最后剩下的钱数是相同的,所以174-57-43可以写成174-57-43=174-(57+43)。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可以得到生活经验的支持,已有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减法性质,从而又总结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用字母表示:a-b-c=a-(b+c),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生活中训练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解决问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数理关系后再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要求今天我校有多少人上学,有多少人请假?你会想什么办法了解?”有的学生说问学生值日干部;有的学生说去问每个班的班主任再加起来;有的学生说去问主任;还有学生说问校长查看上交的数据就行了不用算。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所要学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意识。
4、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日常生活的问题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数学问题,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发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
例如:《利息》中我是这样教学:“老师准备把5000元存入银行,请学生们帮老师想一想:首先应考虑哪些问题?希望同学利用数学知识为老师了解怎样存进银行利息是最高的。”学生说,要知道各银行的月利息、年利息和利息税。然后我出示各银行的月利息、年利息、利息税和优惠政策等。我应该选择那一种存钱方式,选择哪间银行?为什么?你能说一说理由吗?然后请各小组的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作出一个最好的计划,到讲台说说理由,从这个计划可以看出,如果仅仅让学生计算利息,其实只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应用数学技能得不到发展,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学生课堂,只有将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互相转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我们老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瞄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搭起桥梁,把数学踏进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让数学与生活同行。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运用生活中,实现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互相转化,从而达到明确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这样,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行的乐趣,使学生切实学到终身受用的数学。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