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七下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8 土地的誓言名师教学设计简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175.97 KB         整理时间:2024-03-28
文件简介:
8 土地的誓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3.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一、导入新课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接着践踏了东北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倾听他对东北大地发出的誓言。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斑斓”“亘古”“污秽”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
端木蕻(hónɡ)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其作品大多以东北为背景,场面宏大,笔调细致,善于营造气氛,多运用方言,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
◎背景链接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到关内的大批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知识链接
“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其他地区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等人,首开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笔触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合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其作品风格粗犷宏大,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2.目标任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说出你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文章很有震撼力,听后有热血沸腾的感觉。文章的语言也很有气势,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从中可以听出作者复杂的情感,有怀念、赞美,也有忧伤、愤怒等。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如何理解文题“土地的誓言”?
誓言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
◎大声读一读“我”的“誓言”,从作者情感、抒情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必须回去”“要回”“一定会回去”——坚定的语气和回故乡的决心。
“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没有人能够忘记她”——离开故乡的被迫和无奈,对故乡魂牵梦萦、不能割舍的深情。
“必定为她而战斗”“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或者我的坟前”——为故乡而战斗,为了保护故乡可以献出生命的决心。
“她”——这个词语把故乡拟人化了,故乡就是自己的母亲,表达出血肉相连的亲情。
3.目标任务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抒情的语句,批注其表达的情感及抒情的方法。
学习任务单
语句 批注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直接运用感情强烈的词语“①___________”表明爱之深切,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热爱之情。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使我不得不回去。 用移情于物的写法,写故乡召唤自己,实际上是想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魂牵梦萦,这样写使感情显得更加浓烈、深挚。因为只写自己爱恋家乡,表现的是单方面的情感,而写故乡对自己的召唤,就深刻揭示出故乡与自己的“默契”关系。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用②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由大地深层涌动的岩浆联想到自己内心的沸腾,表达了对故乡深沉的爱。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不能离开她。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你必须站立! 用呼告、人称转换的方式,感情逐步增强。“必定”“必须”表达了作者④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她,……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用感情强烈的词语直接抒情,表现了愿为故乡奉献一切、为之牺牲一切的决心。
[参考答案] ①挚痛 ②比喻和联想 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跟土地融为一体,倾吐与故乡的血脉相连之情 ④要为故乡战斗到底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对批注进行分析,理一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如果把作者的情感比作一首乐章的话
——开头直接抒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即挚痛的热爱。
——继而移情于物,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出对美丽富饶的关东平原的回忆。
——回忆更加浓烈,乡思也更加急切。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回忆转入舒缓,沉浸在故乡春华秋实的美好之中。
——由衷的沉醉后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定的誓言。
4.目标任务四:细读课文,赏析语言。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么,本课的抒情方式有哪几种?
①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
②通过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表达情感;
③在语言的反复中渲染和强化情感;
④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不同角度解读这篇抒情散文的抒情方式。细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有特色的语句,做批注点评。
(1)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
如:“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2)通过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表达情感。
如: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嗥鸣的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幽远的车铃等。这些都是关东大地上的代表事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这些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在语言的反复中渲染和强化情感。
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分析:这种情感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4)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如:“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一组排比,内容连贯,气势如虹。又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不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结束语:面对记忆中美丽的东北大地,作者发出了必须回到故乡的誓言;面对现实中被入侵的故乡,作者发出了愿付出一切来解放故乡的誓言。而如今的东北大地,也如同作者所期盼的那样变得更加美丽了。谁能不爱自己的故乡呢?谁能不为故乡的磨难而悲痛呢?如今,同学们不会有作者那样的悲痛经历,可有一样是和作者一致的——同样赤诚热烈的爱国之心!希望同学们能够带着这份爱国之心去更加努力地学习,为建设更加美丽的祖国而拼搏奋斗!
三、作业布置
1.课外收集爱国文章读一读,摘抄爱国名言,准备爱国诗词朗诵会的材料。
2.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段表达你对故乡的情感。要求至少运用一种课文中使用的抒情方式。



本课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本次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引导。按照“整体感知—体会情感—赏析语言”的阅读顺序,以读为指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充分领会文本的意蕴,并掌握一套自读抒情散文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土地的誓言课件
  • 7土地的誓言教案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7土地的誓言教学课件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