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下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诗词曲五首》教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78.97 KB         整理时间:2022-02-12
文件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诗词曲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并能够背诵。
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五首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十五从军四行》、《南乡子》二首诗词的内容并能够背诵。
2.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文学高峰,不同的朝代以不同的文学样式为代表,你们知道各个时代文学的标志和代表吗?最有名的是先秦散文、汉赋、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你会背诵多少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歌王国,感受汉乐府、唐诗、 宋词、 元曲、的魅力吧。
《十五从军征》
一、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乐府诗集》是北宋郭茂倩所编。是现存收集乐府诗歌最完备的诗集。其中《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背景介绍: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返家途中与到家之后看到的悲惨情景。
3.读准字音
冢(zhǒnɡ) 累累(lěi lěi) 窦(dòu)
雉(zhì) 舂(chōnɡ) 羹(ɡēnɡ) 饴(yí)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词语解释

3.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十五岁就应征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半路上遇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且看远处,那是您的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与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东张望,泪水洒落在衣服上。
三、合作探究
1.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本诗描写了老兵的返乡经历以及情感变化,细读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确:经历:始得归——归途中——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急想回家,希望与亲人团聚——希望落空——失望——悲哀、茫然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环境?为了突出环境的特点,选取了哪些意象?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环境特点:悲凉、荒寂。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旅葵等。
作用:以哀景写悲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
3.读写策略:
本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布局谋篇,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回到家中→“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切想要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回到家中)→悲哀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4.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的事,暴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也反映了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作家,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介绍: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作者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干。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3.题目解释:“南乡子”——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题目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鍪(móu)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神州:中原地区。
兴亡:兴盛与衰亡。
悠悠:连绵不尽的样子。
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兴亡之事?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奔流不息。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征战不休。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与刘备。生儿子就应像孙权那样大有作为。
三、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上阕写了什么景色?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登楼远望,遥望故国,看到了滚滚东流的长江,引发了历史上的兴亡之感。
2.“何处望神州”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中原已沦陷敌手,非我所有。
3.下阙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下阕借对年轻有为、不惧强敌的孙权的赞扬,,表达了对偏安江南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讽刺了当时屈辱求和、怯懦无能的统治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四、拓展延伸
词中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赞颂了年轻有为的孙权。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请说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据即可。
明确:(1)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和胆略。孙权敢于与兵多将广曹操较量,以弱胜强,取得了“坐断东南”的功绩。
(2)借古讽今,讽刺不思进取的南宋王朝。
(3)表达了自己愿意像孙权那样,奋发图强、抱收复失地的抱负。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这两首诗词。
2.感受诗中的意境,试着自己口头描述其中一首诗的画面。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通过《十五从军征》,我们了解了汉朝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又让我们领略了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首诗:《过零丁洋》和《山坡羊·潼关怀古》,去近距离感受仁人志士胸怀天下的情怀。
《过零丁洋》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文天祥(生卒: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著有《指南录》,作《正气歌》。有《文山先生全集》。 诗歌名篇:《正气歌》《过零丁洋》《南安军》《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于谦评价: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词,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2.背景介绍: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德祐元年(1275)闻元兵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端宗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恢复县多处。不久被元重兵所败,退入广东,坚持抵抗。次年在五坡岭被俘。元将张弘范一再强迫文天祥招降海上坚持抵抗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出示此诗以明志节。后文天祥被押解至大都,于至元十九年(1283)在柴市被害。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寥(liáo)
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重点字词:干戈:干和戈两种兵器,这里指战争。
寥落:冷清。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
自幼刻苦研读经书,方才取得出仕功名,武器兵源严重不足,奋力抗敌四年未停。山河已支离破碎,像被狂风吹散的柳絮,自身同样安危不定,像被暴雨击打的浮萍。当年撤离,惶恐滩头曾述说南宋的惶恐;如今被俘,零丁洋里更忧叹朝廷的孤零。古往今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壮烈捐躯,留赤诚之心彪炳青史。
三、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诗的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事?
明确:一是20岁时,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急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在频繁的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国家和个人命运比喻成风中的柳絮和雨里的浮萍,。真实的反映了国家命运和个人的遭遇,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明确:诗人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影响深远的名句,请结合修辞等角度赏析这句诗。
 明确:诗人直抒胸臆,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意志和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崇高气节。
四、课文小结
诗人通过追忆抗元的艰难经历,表现了自己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豪情壮志。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文学家。他的散曲结集《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政治集《三事忠告》。其诗文晚年编定《归田类稿》四十卷,今存二十四卷,收录于《四库全书》中。张养浩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作者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观照历史针砭现实的批判意识,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曾称赞张养浩曲风:“如玉树临风”。
2.文体知识:元曲,盛行于元代。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元杂剧,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和说白,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3.题目解释:“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怀古”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重点字词:
聚:汇聚、聚集,用动词来表现群峰众多的样子。
躇踌: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兴:兴盛,与下面的“亡”表示改朝换代。
群峰众峦像在这里聚集,大浪巨涛像震怒了,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西都我心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途径秦汉故地,万间宫殿都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老百姓受苦;一朝衰亡,老百姓仍受苦。
三、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小这首令可分为几层?每一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共写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山河表里潼关路。”写出了潼关险要的地势,是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从“望西都”到“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转入怀古,由潼关的险要地势联想到历史上的秦汉等历代王朝。
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议论抒情,表达了对百姓的疾苦的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2.赏析名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明确:一个“聚”字形容潼关在众多山的峦包围之中,写出了潼关周围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怒”字写出了形容黄河波涛的奔腾澎湃;把河水人格化;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3.“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远望长安,往日的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4.赏析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明确:无论一个王朝的想“兴”还是“亡”,无论是大兴土木,还是战乱频发,结果都是百姓受苦,民不聊生。这句话是主题的深化,表现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四、课文小结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追忆历史,阐发议论,揭示出人民的悲惨命运根源之所在,表达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怀古之作,请说出它们分别追忆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南乡子》歌颂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愤慨,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愤懑。《山坡羊》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同情。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离别”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我们来欣赏一首离别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极富诗意的的离别意境,被李白用目送“孤帆远影”渐行渐远,消失在“长江天际流”之中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诗人岑参也有一首离别诗,描绘出了和这首诗有着相似意境的离别画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来到大漠边关,感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岑参(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世称“岑嘉州”。诗歌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碛中作》《寄左省杜拾遗》。岑参长于七言歌行,诗歌意境新奇,风格奇峭,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其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在盛唐时代,岑参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2.创作背景: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任判官,武判官是他的同僚,要回京述职,众人在中军帐里摆开酒宴,为武判官饯行,于是岑参写了这首咏雪送人之作。诗以咏雪起,在咏雪中暗寓别情;以送人结,展现了雪中送人的奇景和深情。
3.重点字词: 狐裘(qiú) 锦衾(qīn) 都(dū)护 冷难着(zhuó)
瀚(hàn)海 饮(yìn)归客 掣(chè)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重点字词:胡天: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千万棵梨树挂雪,像梨花盛开一样。
裘:皮衣
控:拉开
着:穿。
瀚海:指沙漠。
饮:宴请。
掣:拉,扯。
北风铺天盖地能把白草吹折,塞北的天空八月就纷飞着大雪。像一夜间忽然刮起了春风,千万棵梨树开满了花。雪花飘进珠帘打湿了罗幕,狐皮大衣不保暖,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拉不开,铠甲冷得难以穿上。沙漠纵横交错结了百丈冰,愁云暗淡无色万里凝滞。中军帐里摆设酒席宴请归客,酒席上有胡琴、琵琶、羌笛演奏。时过黄昏,纷纷大雪积满军营门,红旗冻僵在劲风中不再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分手时大雪已覆盖了天山路。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行的蹄印。
四、合作探究
1.请概括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狂风卷地、天降暴雪、军中苦寒、冰天雪地、帐中饯行、东门送别。
2.从内容上,诗歌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诗歌前面咏雪,后八句写送别。
第一段(1—10句):写漫天大雪中边塞的壮丽景象和苦寒生活。
第二段(11—18句):写雪中送别武判官的情形。
3.品读“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明确:“卷”和“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边塞的雪早风狂。
4.品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以梨花来比喻雪。用春景写冬景,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暖意和欣喜。
诗句流露出透出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5.品读“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明确:诗歌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从帐外写到帐内,描写了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
6.品读“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明确: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画面:暮雪纷飞的背景里,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其中动词“掣” 用得十分准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被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景,从侧面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7.品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明确:运用留白手法,写与朋友的告别,凸显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课堂小结
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抒发了雪中送友的深挚感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及壮烈胸怀。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感受诗中的意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画面,不少于150字。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同步学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诗词曲五首》教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有答案及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出师表》《诗词曲五首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