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下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18.44 KB         整理时间:2022-02-12
文件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2、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放映诗句及其图片,通过图片使学生感受想象力对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二、检查预习
1.认识作者
2.掌握字词

三、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

四、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集》第十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文艺作品的鉴赏》还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内容。1912 年起,叶圣陶先生即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工作,之后又接触编辑、出版工作,写下了大量文章,就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说利弊,谈得失,找方法。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五、识记字音词义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桥堍( tù )契合( qì )驱遣( qiǎn )
怅然( chàng )歌谣( yáo )忧惧( yōu )
苟安( gǒu )拘泥( jū nì )旷远( kuàng )
无可比拟( nǐ )海啸( xiào )
几缕( lǚ )炊烟( chuī )蠢笨( chǔn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契合: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萌生:开始发生;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怅然: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六、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快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2、为全文划分层次。
(小组讨论,分组展示)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1部分(1—4):以“歌谣”为例,按时间顺序介绍文艺的发展过程,指出古今各类文艺从外表说,都是文字的集合体。
第2部分(5—13):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海燕》的解读为例,指导读者如何驱遣想象去阅读,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3部分(14):总结全文,指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3、请你阅读全文,找出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6)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七、重点解读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涉及的要素。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即文字、作者、读者就是文艺作品的要素。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要素,是论述鉴赏文艺作品的前提。
2、第6、7段文字说明了两个什么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明确:一个是作家的创作过程,通过具体描写、想象把所见所感写出来;另一个是读者的鉴赏过程,透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两个过程是通过文字这一桥梁联系起来的。
3、文中举了两句诗的例子,为什么还要举散文诗的例子呢?
明确:文中以两句诗为例,重在阐明借助修饰词展开合理想象,让眼前呈现一幅图画,从而领会作者的意境。以散文诗为例,意在阐明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且展开翅膀,与文中所描绘的事物产生情感共鸣,这才可接触到作者的意境。作者列举两个例子,阐明要多角度驱遣我们的想象,才可以领会作者的意境。
4、第14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点题;
(2)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作者的所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5、第5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明确:比喻论证。把文字比喻为一道桥梁;读者和作者分别站在桥堍的两边;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读者通过文字桥梁走向作者,继而读懂作者。本段的论述点由前文的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过渡到对文字集合体的鉴赏。
6、阅读第8—9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明确: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意境与情感,换句话说,这不是驱遣想象力的结果;
进一步论述,如果在想象中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浩瀚沙漠中特有的一种雄奇壮美的意境。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7、总结一下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文章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最后得出结论:文艺活动必须驱遣想象力。

八、本文主旨

作者以诗句和散文诗为例,告诉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九、文本特色

1、列举典型例子。
文中列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高尔基的《海燕》中的片段,这些内容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内容,以此为例阐述说理,容易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即读者要驱遣着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领会作者的意境,收获阅读的愉悦和人生的受用。
2、语言通俗易懂。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这几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是文字把作者与读者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贴切易懂。文中还运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推测读者的心理,不仅引起读者的注意,还引导读者理解驱遣自己的想象才能领会作者的意境,从而达到说理的目的。
3、写作思路清晰。
文章先以简练的语言,总说各种文艺都是文字的集合体,接着用形象的比喻指出文字的作用,又指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然后分别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举诗句和散文诗的例子重点阐述读者要驱遣着想象才能领会作者的意境。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课后作业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对于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作用,请你在读过的诗歌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论证作者的观点。
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变得更生动感人。他的身子肥胖,我们可以想象他攀爬月台的时候费了不少力,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腿并不定只缩了一次,而是挣扎着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的这幕,父亲的形象生动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九年级语文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知识点训练课件
  •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学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学案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