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下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教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24.29 KB         整理时间:2022-02-12
文件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教案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 蒲柳人家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2、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过程与方法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蒲柳人家》二三事(节选)(刘绍棠)
为什么要写《蒲柳人家》?
一是为感恩图报,二是要走我的乡土文学之路。
我前后在农村生活了三十年以上,而且主要是在我的生身之地的弹丸小村度过的。乡亲和乡土哺育我成人,乡亲和乡土救了我的命,乡亲和乡土待我恩重情深。
乡亲父老兄弟姐妹们扶危济困,多情重义,我才大难不死,而有今天。感恩戴德,我怎能不以我的小说创作,报恩于我的乡亲和乡土?
《蒲柳人家》的几个人物为什么能写得很活?
这是因为我对这些人物极熟悉,为这些人物所感动。写人物,熟悉而不感动写不出神似,感动而不熟悉写不出形似。我的小说中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以我的乡亲父老兄弟姐妹们为生活原型。
《蒲柳人家》中,何满子的性格和事迹,大半取自童年时代的我。
何大学问的形象,大部分采自我曾祖父和祖父的音容笑貌和性格;一丈青大娘是把我的曾祖母和一位姓杨的老太太合二为一。
其他,如柳罐斗、吉老秤、郑端午、荷妞、云遮月、牵牛儿、何长安、花鞋杜四、豆叶黄、麻雷子……都有出处,都是我亲眼见到,有过接触,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对于这些人物,我是充满激情的。好人,引起我热爱的激情;坏人,引起憎恶的激情。
一个作家,怎样才算熟悉生活和熟悉人物呢?我认为,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他所反映的生活和描写的人物的过去与现在,要能看得见生活和人物的未来必须具体而形象化地熟识他所描写和刻画的人物的身世历史、相貌、个性、心理和语言;必须通晓与掌握他所描写和表现的生活天地的风土习俗、人情世态与环境景色。

二、作者简介

刘绍棠(1936-1997),通县(今北京通州区)人,作家。我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的创立者。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蛾眉》,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等。其作品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格调清新。

三、写作背景

刘绍棠从被放逐的精神荒原上归来,便回到了他对其充满了眷恋之情的运河两岸,这魂牵梦萦的故乡的热土,这哺育过他、让他难忘的童年的乡亲,这长着垂柳的河岸,这河滩旁的蒲柳小屋,无处不牵动着他的种种思绪、缕缕诗情,于是《蒲柳人家》诞生了。

四、文题解读

蒲柳,指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这里以蒲柳人家代指普通贫苦农家,点明了文章写作的内容和对象。

五、文体知识——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了所谓的“乡土文学”。乡土文学的作家们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六、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腌 臜( ā zā ) 唿 哨( hū )
荣 膺( yīng ) 作 揖( yī )
隐 匿( nì ) 戏 谑( xuè )
掂 量 ( diān ) 断壁残垣( yuán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鞍:放在牲口背上驮运东西或供人骑坐的器具,多用皮革或木头加棉垫制成。
抡:用力挥动。
烙:把面食放在烧热的铛或锅上加热使熟。
烟囱:炉灶、锅炉上排烟的管状装置。
招架:抵挡。
驾驭:驱使车马行进。
熏陶: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
隐匿:隐藏;躲起来。
憋闷:心情不舒畅;郁闷。
掂量:斟酌。
礼聘:用尊敬的方式(如拜访、送礼)聘请。
一气呵成: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不知好歹: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两肋插刀:指为朋友敢于冒险,甚至牺牲性命。形容重情义、讲义气。
如坐针毡: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
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望眼欲穿: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七、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节(1-14):以何满子为线索,主要描写了何满子及一丈青大娘鲜明的性格特征。
第一节第一层(1-5):写何满子被拴以及抗拒穿花红兜肚的事,反映了其性格特点:机灵顽皮,充满稚气。
第一节第二层(6-9):刻画一丈青大娘的形象。
第一节第三层(10-12):描写何满子的顽皮和一丈青大娘对他的宠爱。
第一节第四层(13、14):写何满子被拴的原因和感受,照应开头。
第二节(15-35):主要塑造了何大学问这一人物形象,并通过何大学问之口,略提当时中国的状况。
第二节第一层(15-20):侧重刻画何大学问的形象。
第二节第二层(21-24):何大学问想改变后代的命运,聘请老秀才教孙子。
第二节第三层(25-35):照应文章开头,日军的侵略让居住在偏远乡村的何家也不得安宁。

八、全文分析

1、赏析文章第7段“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抢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解析:动作描写。“抡圆了扇过去”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天“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倒气”“呻吟”写出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今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2、第7段描写了纤夫无力招架一丈青大娘的狼狈相,这一内容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解析:不能删掉。这里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描写纤夫无力招架一丈青大娘的狼狈相,烘托了一丈青大娘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的人物特点,从而使一丈青大娘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第7段:“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这个结局,能否改为“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为什么?
解析:不能。原文通过铺陈说和人员之多、时间之长,从侧面进一步突出了一丈青大娘泼辣、刚正不阿、敢于打抱不平的人物特点。更改后,严重削弱了这一表达效果。

4、文章第9段“不过,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满子。”有何作用?
解析:承上启下,能镇八方却管不了何满子,有力地衬托出何满子的顽皮和他在一丈青大娘心中的地位。

5、简要分析第11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解析:运用插叙,记叙了一丈青大娘和儿媳妇的矛盾,侧面交代了一丈青大娘对何满子疼爱的原因。

6、分析文章第13段,“这一天,……跑不了更飞不了”的作用。
解析:与开头照应,揭开了何满子被拴的悬念,为下文写何满子“憋闷”的心情做铺垫。“老头子阴沉着脸”设置了另一个悬念。

7、文章第19段“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惊险红火。”的语言有何特色?
解析:借鉴了传统小说和评书的语言,多用短句和四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感强。

8、何大学问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请用简洁的语句分别加以概括。
(1)读书勤奋,虚心求教。如腰里揣个唱本,有空就念;遇到生字儿,不耻下问;等等。
(2)穿长衫,打扮斯文,说话咬文嚼字。
(3)路遇文庙,作揖烧香。

9、简要分析文章第20段“本来,孔夫子门前早已冷落,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他这一作揖,一烧香,只吓得麻雀满天飞叫,野兔望影而逃”这几句的作用。
解析:
(1)将文庙的破败荒凉和何大学问的作揖烧香进行对比,突出了何大学问对知识的虔诚和求学的认真;
(2)突出了何大学问“集斯文先生与江湖侠士于一身”的滑稽相;
(3)嘲讽了文庙的冷落和何大学问的斯文,幽默风趣,增添生活情趣。

10、何满子形象: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串起了整个故事,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为我们勾勒出了几个世代栖息于京东地区北运河畔的农民的性格特征。

11、“一丈青大娘”形象:泼辣大胆、刚直不阿、性格豪爽、口苦心甜、热情正直、淳厚朴实

12、“何大学问”形象:他又好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
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
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

13、分析一丈青大娘与何大学问性格中的共同点。
解析:
(1)两人都好面子。比如一丈青大娘不愿与儿子儿媳妇分家,还为分家的事与儿媳妇闹得不愉快,是因为怕分家丢脸,而何大学问好面子的性格就更明显了,比如他本来挣钱不太多,但每次出口外后归家,却要装得好像腰缠万贯,还要借钱大摆酒筵。
(2)两人都淳朴率直,爽朗豪放。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的精彩情节活脱脱地表现了她的率直豪放,而何大学问更是豪气干云,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尤其是他“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连偷马都“躲他远远的”,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豪气。
(3)两人都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纤夫们赤身露体,为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着想,一丈青大娘就管上了这件“闲事”,平时她还经常给村里人接生、治病等,这更加表现了她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何大学问更是侠肝义胆,“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他的仗义疏财和侠义情怀令人敬佩。

九、合作探究

1、刘绍棠是运用方言俗语的高手。类似“人配衣裳马配鞍”这样的方言俗语,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再找出几处来,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如“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斗大的字认不得三筐”“鼓着肚子充胖”“砸碎了骨头也榨不出几两油”等等。这些方言俗语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自然鲜活,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准确、形象地表情达意,增加了作品的文采和趣味。

2、本文是如何通过巧妙安排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解析:(1)采用倒叙手法,先设置悬念,从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下的那个中午写起;发生在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身上生动有趣的往事和何家的过去用穿插的方式回述出来,通过写对何满子的不同态度表现了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的性格特点;又以何满子盼人搭救结束,结构上前后呼应,非常巧妙。
(2)灵活运用插叙手法,巧妙自然地进行补充介绍,从而塑造人物,突出中心。如:为照应一丈青大娘“也能打架“,便插叙她大闹运河滩教训无礼纤夫一事,突出她爱憎分明、泼辣豪爽的性格特征;插叙何满子父母的情况,通过婆媳间的矛盾来展现一丈青大娘爱孙如命的一面;而插叙祖孙俩妙趣横生的生活场景,更表现了一丈青大娘宠爱孙子的慈爱形象。文章后半部分,在塑造何大学问的形象时,插叙了其生平经历、外号由来、威震古北口、借高利贷摆筵席、学做学问、拜文庙、礼聘老秀才、为孙子带吃食等情节,塑造了一个本领高强、侠肝义胆、乐善好施、好戴高帽、讲排场、摆阔气、疼爱孙子的人物形象。

3、本文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本文的民族气息和民族作风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小说中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他们身上那种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这可以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上表现出来。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等故事正是对我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手法的继承。
再次,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如多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十、本文主旨

小说以生动活泼、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豪爽泼辣、热心肠的一丈青大娘和爱面子、仗义疏财、疾恶如仇的何大学问的形象,热情地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

十一、文本特色

鲜明的民族特色,浓厚的乡土气息
(1)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以及他们为人做事的方式等,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2)从艺术手法来说,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形象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对古典文学的继承。又如多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从语言特色来说,作者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灵动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同时,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

十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点拨

干支纪年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共10个,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即对应十二生肖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古代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顺序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如“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
“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60组搭配。第53个为“丙辰”,如苏轼《水调歌头》的序言中:“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再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天启”是明熹宗的年号,“壬戌”为干支纪年。

课后训练

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地区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俗,确如一幅风俗画。
B.一丈青大娘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人物,何满子和爷爷何大学问是文中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C.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作者采用了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D.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对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何满子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人物。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文中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优秀课件
  • 九年级下册语文《蒲柳人家》教案
  • 《蒲柳人家》ppt课件1
  •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 《蒲柳人家》ppt课件
  • 部编版九下语文《蒲柳人家》教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学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蒲柳人家》教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