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上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湖心亭看雪教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239.58 KB         整理时间:2022-12-07
文件简介:
13*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4.领略雪后西湖美景,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1)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本文对比、白描手法的运用。
(2)体味语言的妙处,感悟古代文人的“痴”与情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西湖及湖心亭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教师出示“一山——西湖孤山”图片(出示课件1)
教师:下面我们在看看西湖的“两堤”——苏堤和白堤。
同学们再看看我展示的这幅图片,美不美?(出示课件2)
学生:好美呀!
这是西湖的“三岛”——阮公墩、小瀛洲,这就是“双峰插云”它也是我国著名的“西湖景观”之一,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尤以一山、两堤、三岛、十景著称。(出示课件3、4)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前面的图片中“三岛”少了一个?那么少的这个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张岱,来看看这里的雪景!(出示课件5)
板书课题:13* 湖心亭看雪(出示课件6)
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一)文本知识
1.作者简介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
预设:张岱(出示课件8)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书香门第,一生未仕,潜心著述。诗文颇受公安、竟陵二派影响,尤以小品散文名世。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背景资料
教师:了解本文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学习本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课的背景资料。
预设:(出示课件9)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二)预习检查
教师示范,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红色的字词读音。(出示课件10)

教师提示:注意“凇”“沆砀”的读音。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并精研细读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参照注释,先听读课件示范朗读,然后自己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到底写了哪些内容?(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出示课件1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细读课文,精研细读
1.学习第1段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第1段的部分课文吧。(出示课件12)
师生交流。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出示课件12)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教师:同学们,下面一起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这部分中“余住西湖”中“余”的古今含义有什么变化?(出示课件13)
预设:“余”的古义是我,今义是剩下。
(2)“大雪三日”中哪个字有活用现象?(出示课件13)
预设:“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第1段剩余部分的课文吧。(出示课件14)
师生交流。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师:同学们,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出示课件14)
【译文】(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微小的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习第2段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第2段的内容吧。(出示课件15)
师生疏通: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师:同学们,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出示课件16)
【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在烧酒,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想不到在湖上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教师:同学们,下面一起朗读课文,然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3)在这部分中,有哪些古今异义的词?找一找。(出示课件17)
教师点拨:同学们,我们一起把这部分内容中的具有“古今异义”现象的词语找出来,在书上勾画,然后解释回答。
学生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古义是还,今义是更加。
学生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古义竭力,尽力;今义是勉强。
“白”古义是酒杯,今义是像霜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4)“客此”中的“客”是怎么活用的?(出示课件17)
教师提示:“客”根据语境,我们推断一下,在此语境有什么意思。
预设:“客”名词作动词,客居。
(5)再看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找一找。(出示课件18)
教师:同学们,根据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几种常见的文言文句式,你们在文章中寻找一下,然后回答分析。
学生1:“是金陵人。”判断句,“是”表判断。
学生2:“见余大喜曰”省略句,“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学生3:“更有痴似相公者”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6)结合全文注释,找一找有哪些一词多义现象?(出示课件19)
教师:同学们,我在此把这个“一词多义”的表格展示出来,根据语境填写每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预设:

3.读完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教师:同学们,把课文再读一遍,然后划分一下课文层次。(出示课件20)
预设: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西湖,湖心亭)、天气状况(大雪三日)和赏雪的具体经过。
第二部分(2):写湖心亭奇遇。
4.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1)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是什么?关键词是哪个?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21)
(学生读课文,然后在课本中勾画,教师巡视。)
教师:(出示课件22)

教师追问:他的“痴”表现在哪几方面?如何理解 “痴”含义?在前文中找一找。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痴”于行(出示课件23)
学生1:“痴”于“不寻常的天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学生2:“痴”于“不寻常的时间”,如“是日更定矣”。
学生3:“痴”于“不寻常的行踪”,如“独往湖心亭看雪”。
教师补充:可见——他(作者)“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讨论①:“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字在此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出示课件24)
预设:一个“绝”字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后的情境。
讨论②:在雪后极寒的夜晚,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写出了什么?(出示课件25)
教师提示:回答此题时,可以根据文章整体内容来分析回答。
学生:一个“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显示了作者异俗傲世的高洁情怀。
教师:回答对了,但不完全。
教师补充:也体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暗示了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
教师:可见作者在此“‘痴’于景”(出示课件26)
下面我展示一下描写西湖景的语句,同学们分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出示课件26)
语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学生: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教师追问:这两句景物描写有运用了什么手法?具有怎样的效果?(出示课件27)
(学生一齐读此句,然后讨论分析。)
教师点拨:方法指导(出示课件28)
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学生抢答: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以小衬大, 笔墨精到,情致毕现。
教师补充:这一句运用了白描手法,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
教师:作者也“‘痴’于情”(出示课件29)
语句: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教师插白:此处有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后的惊喜。
教师:作者也 “痴”于心(出示课件30)
语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讨论:问其姓氏,“客”却不答姓名答籍贯。是作者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结合下面的材料,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后,分析回答。(出示课件31)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度,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预设:“金陵”是明朝旧都南京的古称,开篇“崇祯”二字也可以看出,既然已经改朝换代,对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王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 (出示课件32)
四、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出示课件33)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1: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预设2: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2.读完本文,你会发现文章题为“湖心亭看雪”,但文章后半部分却写湖心亭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出示课件34)
教师点拨:我们可以结合文章标题表层和文章内容的深层内涵去分析即可。
预设1: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式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
预设2: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有魅力。作者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以及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二)字词句归纳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本课的字词句知识归纳一下。
1.古今异义(出示课件35)
教师:同学们,先在课本找一下本课“古今异义”的字,然后归纳回答。
预设:余住西湖(古义:我 今义:剩下)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古义:还 今义:更加)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 今义:像霜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2.一词多义(出示课件36、37)
教师:同学们,我先展示一下本课“一词多义”的字,然后你们根据课本注释和语境推断回答。
预设:


3.词类活用(出示课件38)
教师:同学们,我先展示一下本课中“词类活用”的字,然后你们根据课本注释和语境回答。
预设:大雪三日(名词做动词,下大雪 )
拥毳衣炉火(名词做动词,围着火炉)
客此(名词做动词,客居)
4.文言句式
教师:同学们,我先展示一下本课中“文言句式”,然后一起来分析归纳这些句子的特点或是什么句子。(出示课件39)
预设:
判断句: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
省略句:见余大喜曰(“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
倒装句: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
五、课堂小结
1.同学们,下面我们把本文的主题归纳一下。(出示课件40)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归纳。)
预设: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述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2.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有什么样的感悟?(出示课件41)
(学生讨论后积极归纳。)
学生:欣赏自然风景的人,不管风吹雨打,依然前往。“独钓寒江雪”的人,钓起的是一份心情;冒着严寒踏雪的人,踏出的是一条坚毅的路。他们自然又何尝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呢?
3.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师提示: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出示课件42、43)
学生1:白描手法就是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全文一百多字,写湖、写雪、写人,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
学生2:如本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教师提示: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出示课件44)
学生3: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极简省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属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踪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出示课件46-49)
七、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阅读《湖心亭看雪》与袁宏道的《初至西湖记》对比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出示课件50-55)
八、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6)
1.背诵课文。
2.搜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同学之间交流。
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45)

【教学反思】
张岱的这篇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他的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运用朗读教学贯串课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在读中正字音、辨字形、知字义,把握文章内容;在读中赏雪景,体会白描的写作手法;在读中悟痴情,感受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欣喜和“是金陵人,客此”的故国之思。但是,雪景品析的部分,讲解有些仓促,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品读白描之美。
【课后预习】
1.要求阅读背诵《诗词三首》,理解每首诗词的内容。
2.查阅三首诗词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为学习诗词做准备。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 2022中考语文专题复习9《湖心亭看雪》《鱼我所欲也》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课件含听力mp3
  • 九年级语文上册12 湖心亭看雪课件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