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九下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2023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4.09 MB         整理时间:2024-03-21
文件简介:
语文
一、
学校计划开辟“丽水廊桥”研学专线,同学们搜集了相关资料,请完成任务。
丽水廊桥集锦
永和桥

永和桥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坐落于龙泉市安仁镇。永和桥连接起瓯江支流安仁溪的两岸,也连接起了通途大道。相传永和桥原名“永安桥”,初建时涉及毗连的三个村,村民对桥址的意见不一,积下了难以化解的矛盾。多年后,龙泉知县出面调解,一衣带水的三个村应该以和为贵。三个村的村民一致答应捐弃前嫌,重归于好,于是共同筹资复建了永安桥,将复建后的廊桥改名为“永和桥”。从桥头的碑刻上看,桥长125.7米,宽7.5米,高13米,桥墩间最大跨距达到18.4米。五座巨大的桥墩傲立在激流中,又被称为“分水金刚墙”,形状似舟,尖端逆流,以利避水,减轻了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桥上有多副对联,其中一副写道“东山月上凭栏听石鼓,西溪雨后垂钓看金涛”。
红军桥

红军桥原名“后坑桥”,位于庆元县后坑村,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2001年落架大修。该桥全长36.2米,净跨28.5米,矢高6.05米,面阔5.45米,有廊屋15间。桥两侧自檐口至木拱架外壁鳞叠三层风雨板,上层风雨板开设各种几何图形小窗,以供采光及眺望。
1934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敌人在后坑桥遭遇。在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人的指挥下,取得了竹口大捷。竹口战斗的胜利鼓舞了红军指战员北上抗日的斗志,增强了革命胜利的信心。从此,当地老百姓将“后坑桥”称为“红军桥”。
如龙桥

如龙桥位于庆元县月山村举溪之上。月山人将后山比作龙脉,高耸的山脊由北向南如巨龙逶迤而来,到达如龙桥处山势猛然下降,而此桥恰如龙首下倾,故名如龙桥。桥长28.2米,净跨19.5米,拱高6.8米,面阔6米,有廊屋九间。东端建有三重檐歇山顶钟楼,中间设立阁楼,南端立桥亭,造型巧夺天工的这三座歇山顶阁楼错落在廊屋之上,桥、廊、楼、亭、阁、屋合一,加上桥头的马仙宫,形成一组造型古雅而壮丽的建筑群。
木拱廊桥是以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的公共空间,风吹日晒,水火侵袭,人为破坏,能够完整地保留百年已经实属不易。如龙桥奇迹般地穿越近四百年的历史,成为我国有确切纪年、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2001年,如龙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首座列为国保单位的木拱廊桥。桥上有对联,“玉宇琼楼天上下,长虹飞渡水中央”。
接龙桥

接龙桥位于景宁县东坑镇章坑村,这座桥连接两侧岩壁,恰似一道彩虹凌空于澄潭碧水之上,桥、山、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两岸山势像一条被河流截断的巨龙,接龙桥恰好将这条断开的龙重新连接,故而得名。接龙桥的前身是建于清朝嘉庆9年(1804)的庆安桥。清光绪21年(1895),村民祭祀时,不慎引燃大火致使桥面受损。后又由于洪水过境和多年的风吹日晒,庆安桥荡然无存。在士绅乡贤的资助下,最终在民国六年(1917)正月初六,接龙桥正式落成。新桥横跨于飞云江上游,内部数块大型圆木纵横相置,逐节伸展,形成完整的木撑架式主拱骨架。墩桥上的廊屋和下面的拱架组成了其主要部分,廊凳处于桥正中间之位,17间廊屋矗立其中。该桥桥身长38米,宽4.6米,净跨30.7米,桥的木拱架距离河面高19.6米,是景宁县临水最高、山势最险、保存最好的廊桥之一。桥柱上镌刻着对联:“跬步欣逢今日稳,褰裳还念旧时艰。”
(以上材料主要来自鲁晓敏《廊桥笔记》)
◎桥之形
1. 同学们在整理资料时围绕“桥之形”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情境补全对话。
丽丽:廊桥与一般的桥区别在哪里?
庆庆:廊桥是加盖了廊屋的桥,可避风雨,遮太阳。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屋桥”。
宁宁:这个名字真形象!“廊”的本义是指房屋前檐伸出的部分。“广”字旁的字大多与房子或住所有关,如“府”“(南阳诸葛)lú_____”。你们还想到了哪些字?
丽丽:我想到一个“庭”字,“庭院深深深几许”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诗意。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含有“庭”字的句子有“_____”。
庆庆:我想到的是“_____”字,这个字有“遮蔽”的意思,它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出现过:“_____,_____!”杜甫想为读书人遮挡风雨,廊桥则为行人遮风挡雨。
宁宁:我还想到了“度”字。“_____,关山度若飞”,“度”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_____,后来才出现了“渡”字。桥帮助人们从此岸走到彼岸,
庆庆:廊桥还被称为“虹桥”呢,用《中国石拱桥》里的“长虹卧波”来形容它的形状也很恰当。
◎桥之技
2. 同学们在研究这四座桥时,发现每座桥都有不同于其他桥建筑特色。请在下面的思维导图中写出你的发现。

(1)_____
(2)_____
◎桥之名
3. 茅以升说“桥成后为桥题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丽水廊桥的命名方式。
◎桥之联
4. 对联是廊桥文化的特色之一。下面两副对联,你更喜欢哪一副?请参照示例,在研学活动时向同学们做介绍。
A.永和桥:东山月上凭栏听石鼓,西溪雨后垂钓看金涛
B.如龙桥:玉宇琼楼天上下,长虹飞渡水中央
【示例】
接龙桥:跬步欣逢今日稳,褰裳还念旧时艰
同学们,接龙桥经历了多次劫难,最终新桥落成。这副对联,写出了桥的沧桑变化,提醒我们要感念过去的艰难,珍惜现在的美好。

◎桥之路
5. 丽丽所在的学校准备开展“丽水廊桥”研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让同学们接受浙西南革命精神教育。请你参考廊桥位置示意图,设计一条线路,并写一段推介语,不超过120字。

要求:(1)线路合理,选择三座廊桥;(2)围绕主题,凸显廊桥魅力。
◎桥之思
6. 世间有有形之桥,也有无形之桥。阅读名著要学会联结,搭建起作品、作者、读者之间的桥梁。请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根据所提供的角度,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A.《简·爱》(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心灵之桥)
B.《昆虫记》(法布尔与昆虫世界的沟通之桥)
C.《红星照耀中国》(读者与纪实作品的理解之桥)
【答案】1. ①. 庐 ②. 庭中有奇树/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隔江犹唱后庭花/在洞庭一湖/门庭若市 ③. 庇 ④.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⑤.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⑥. 万里赴戎机 ⑦. 越过,飞越
2. ①. 五座桥墩,形状似舟,尖端逆流 ②. 桥廊楼亭阁屋宫合一,建筑群古雅而壮丽/结构坚固,造型巧夺天工
3. 永和桥根据民间流传故事命名,表达了人们“和为贵”的生活理念;红军桥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一段光辉历程,铭记历史;接龙桥、如龙桥根据山势地形或周围环境特点来命名。
4. 示例一:我更喜欢A。同学们,永和桥上的这副对联写出了人们在入夜时分坐在廊桥上听溪水拍打石头的声音,雨后在廊桥垂钓看浊水流淌的情景,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地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示例二:我更喜欢B。同学们,如龙桥上的这副对联写出了桥身倒映在水中,形成上下楼阁相互映衬的有趣画面,还写出了桥身犹如长虹横跨两岸的关丽景象。这副对联让我们体会到人们对如龙桥的喜爱和自豪。
5. 示例一:我设计的线路是“永和桥——红军桥——如龙桥”。
永和桥贯通大道,气势雄伟,桥墩设计别出心裁。红军桥见证了先烈英勇奋战的红色岁月,书写了求是挺进的不朽篇章,激励着今人传承红色基因。如龙桥与山水自然融合,古雅壮丽,坚固恒长。这三座廊桥,可以让同学们欣赏不同廊桥的形态之美,探究廊桥的文化内蕴,传承先烈的红色精神。
示例二:我设计的线路是“如龙桥——红军桥——接龙桥”。
如龙桥造型古雅壮丽,是我国首座列为国保单位的木拱廊桥。红军桥见证了先烈英勇奋战的红色岁月,激励着今人传承红色基因。接龙桥凌空飞渡,历经沧桑,是景宁县临水最高、山势最险的廊桥之一。这三座廊桥,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廊桥的营造技艺,理解廊桥的文化内蕴,传承先烈的红色精神。
6. 示例一:我选A。罗切斯特告诉简·爱自己过往的经历和阿黛尔的身世后,他们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罗切斯特对简·爱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简·爱也感受到与高尚灵魂交流的快乐和满足。简·爱在得知疯女人是罗切斯特的太太后忍痛离开,得知罗切斯特受伤致残后毅然回到桑菲尔德庄园,罗切斯特给予简·爱充分的尊重,令简·爱实现了精神上的自我强健,两人在重重考验中走向彼此,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柱,搭建了精神互通的灵魂之桥。
示例二:我选B,法布尔倾注一生来观察、研究昆虫,以人性关照虫性,在他眼中,长腹蜂是挥舞瓦刀的“泥瓦工”;黑蛛蜂是技艺高超的“制陶工”;土蜂是下针精准无误的“麻醉师”……他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观察、记录昆虫的习性,为昆虫谱写生命的乐章,架起了自己与昆虫世界的沟通之桥。
示例三:我选C。《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作品选取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长征途中发生的典型事例,引用了毛泽东等被访者的原话,列举了大量真实的数据,还原真实历史,让今天的读者真切感受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对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色将领和“红小鬼”们的细致描写,也让读者肃然起敬,这就是读者架起的与纪实作品的理解之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字义、诗句填空等。
庐:读音为lú,指简陋的小屋。
含有“庭”的诗句有:庭中有奇树;庭下如积水空明等。
结合“杜甫想为读书人遮挡风雨”可知是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故这个字是“庇”。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的“度”意思是越过。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的提取和概括。
结合“永和桥”部分材料“五座巨大的桥墩傲立在激流中,又被称为‘分水金刚墙’,形状似舟,尖端逆流,以利避水,减轻了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可知特色是:五座桥墩、形状似舟、尖端逆流。
结合“如龙桥”部分材料“东端建有三重檐歇山顶钟楼,中间设立阁楼,南端立桥亭,造型巧夺天工的这三座歇山顶阁楼错落在廊屋之上,桥、廊、楼、亭、阁、屋合一,加上桥头的马仙宫,形成一组造型古雅而壮丽的建筑群”可知特色是造型奇特,巧夺天工。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探究。
永和桥:结合“初建时涉及毗连的三个村,村民对桥址的意见不一,积下了难以化解的矛盾。多年后,龙泉知县出面调解,一衣带水的三个村应该以和为贵”可知这是一个民间故事,为了化解矛盾,让当地百姓“以和为贵”,是人民的美好祝愿。
红军桥:结合“1934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敌人在后坑桥遭遇。在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人的指挥下,取得了竹口大捷。竹口战斗的胜利鼓舞了红军指战员北上抗日的斗志,增强了革命胜利的信心。从此,当地老百姓将‘后坑桥’称为‘红军桥’”可知这座桥有红色历史意义,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
如龙桥:结合“月山人将后山比作龙脉,高耸的山脊由北向南如巨龙逶迤而来,到达如龙桥处山势猛然下降,而此桥恰如龙首下倾,故名如龙桥”可知是根据山脉地势来命名的。
接龙桥:结合“接龙桥位于景宁县东坑镇章坑村,这座桥连接两侧岩壁,恰似一道彩虹凌空于澄潭碧水之上,桥、山、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两岸山势像一条被河流截断的巨龙,接龙桥恰好将这条断开的龙重新连接,故而得名”可知也是根据山脉地势而得名。
据此可概括作答。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赏析。
结合这座桥的经历,对联中的意象与意境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1:我喜欢对联A。同学们,永和桥上的对联描绘了月亮挂在山头,倚靠着桥的栏杆听溪水拍打石头的清脆声音,在下了雨后的西溪边上,一边垂钓一边欣赏波涛滚滚的美景。这是一幅多么悠闲自在的画面呀,看到这副对联,仿佛能看到当时人们惬意舒适的生活场景,所以我喜欢。
示例2:我喜欢对联B。同学们,如龙桥上的对联描绘了这个廊桥就像是天上的仙人居住的宫殿,这座桥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在水的两岸,多么宏伟壮阔的一幅景象啊。看到这个,仿佛能看到当时那个壮观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其的喜爱和惊叹之情,所以我喜欢。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先设计一条路线,与“革命精神”相关,所以“红军桥”必须在内,然后再写一段推荐语,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路线:如龙桥——红军桥——永和桥
理由:如龙桥恰如龙首下倾,是我国有确切纪年、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红军桥有着美好的革命故事,可以引领我们接受红色精神熏陶。永和桥则告诉我们要“以和为贵”。这三座桥或文化意蕴丰富,或结构精巧美观,是参观学习的圣地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名著的情节、作品特色、人物形象等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1:我选择A,结束了在罗沃德寄宿学校的教师工作后,简·爱来到桑菲尔德给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做家庭教师。也是在这个古老的庄园里,简·爱陷入了和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里。一个是有钱的贵族雇主,一个是出身贫寒的家庭教师,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可是简·爱在感情上仍然不卑不亢,她始终认为她们是平等的,当两人无视世俗的藩篱决定结婚时,简·爱却发现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且妻子还生活在桑菲尔德,自重自爱的简无法接受这个结果,毅然选择离开。但当她得知罗切斯特发疯的妻子点火烧了桑菲尔德庄园自杀,勇于救人的罗切斯特为此双目失明,身体残疾而无法自理,简·爱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两人经过重重考验最终走在一起,他们的心灵得到重新洗礼,变得更加坚定,所以说搭建了心灵精神支撑之桥。
示例2:我选择B, 在“荒石园”中,法布尔孤独、欢欣、清苦地度过了几十年,为了研究蝉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他用了整整15年,他坚持着,始终秉持着呵护与尊重的理念,去发现昆虫世界的奥秘,赞美昆虫渺小生命的谦让、合作精神以及井然有序的生活本真。在他眼中,长腹蜂是挥舞瓦刀的“泥瓦工”;黑蛛蜂是技艺高超的“制陶工”,是他对生命的热爱,架起了与昆虫世界沟通的桥梁。
示例3:我选择C,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是纪实文学的主要特点。斯诺的纪实写作毫不做作,是质朴而真诚的。作者以“他者”的目光来观察“红区”,转述共产党抗日政策,描写“红区”生活,力图还原真相。同时斯诺的报道“很文学”,可读性很强。作者善于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事物,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刻画人物展现人物个性,这就是读者架起的与纪实作品的理解之桥。
二、
班级开展童话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手摇风琴
〔英〕依列娜·法吉恩
①从前有一位旅人,他有很长的路要走。天黑以前,他没能抵达目的地,于是他只得连夜赶路。
②一路上,他翻山越岭,不见城镇,不见村庄,甚至连一栋房子也没见过。黑夜彻底降临后,他终于失去方向,不一会儿便迷失在森林之中。
③夜晚寂静得如同黑暗本身,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耳朵什么都听不着。为了排遣寂寞,他开始跟自己说话。
④“现在我该如何是好呢?”他说,“我是继续往前走,还是留在原地?如果继续走,我可能走错方向,然后直到早上才发现自己已经远远偏离路线。而若是停在原地,我的旅程势必不会取得任何进展,毕竟要走到有早饭吃的地方,还有约莫十一公里的路程。现在我该如何是好呢?要是我真的停在原地,我是应该躺下,还是站着?如果选择躺下,我应该会觉得芒刺在背。而如果选择站着,最后我肯定会两腿抽筋。我该如何是好呢?”
⑤就在他自言自语的当儿,他又走了一段路,不过说到底也没走出太远。这时,这位旅人听见从森林里传来的乐声。他还没来得及停下脚步再次跟自己讲话,便又一次听见了那种乐声。在这种地方竟能听到如此不可思议的音乐——既无人唱歌,也无人吹奏,那既非长笛声,亦非提琴声。在这种时候,面临这种境地,任凭谁都会渴望听到这样的音乐。听出来了,旅人在这片黑暗的森林中,在这个漆黑的夜里所聆听到的这支乐曲,是由手摇风琴传出的。
⑥这支乐曲令旅人感到快乐。他不再迷惘了,因为音乐让他觉得自己仿佛己经接近目的地,他的家已经近在咫尺。他循着乐声走去,与此同时,他感到青草正在自己脚下飘摇,树叶迎着他的脸颊翩翩起舞。当接近声源的时候,他喊道:“你在哪里?”他很确信,应该是有人在那儿的,因为森林中的一台手摇风琴不可能自己摇出乐曲来。他猜对了,因为当他喊出“你在哪里?”的时候,一个欢快的声音回答说:“我在这里,先生!”
⑦旅人伸出手来,然后摸到了手摇风琴。
⑧“稍等,先生,”那个欢快的声音又说,“让我先演奏完这支曲子。您要是乐意的话,跟着一起跳舞也无妨。”于是乐曲继续,欢快无比。旅人跳起舞来,跳得飞快又欢乐,末了还配合着音乐来了个精彩的收尾。
⑨“真好,真好啊!”旅人说,“自从我十岁那年,离开那些后街小巷之后,就再也没有跟随手摇风琴曲一起舞蹈过了。”
⑩“那太可惜了,先生。”风琴手说。
⑪“这儿有一便士,请你收下。”旅人说。
⑫“谢谢,”风琴手说,“我已经很久没有收到过这样的一便士了。”
⑬“你这是在朝哪里赶路呢?”旅人问道。
⑭“倒是没有特定的目的地,”风琴手说,“往哪儿走,对我来说都一样。既然我能在这儿演奏手摇风琴,在其他地方也一样可以。”
⑮“不过说实在的,”旅人说,“你应该去那种有人家开窗户的社区演奏,不然怎么会有人给你投便士呢?”
⑯“我没那么做,但照样也挺知足的。”风琴手说。
⑰“可是说实在的,”旅人又说,“你应该去那种后街小巷,有很多小孩子的那种地方,不然你演奏的时候,谁会跟着一起舞蹈呢?”
⑱“哈,这倒是被你说中了,”风琴手说,“很久以前,我每天都会去那种开窗户的房子外面表演。集满十二便士之后,这天剩下的时间我就去那些后街小巷里表演。我每天要花掉六便士,然后存下六便士。不过有那么一天,我不小心得了感冒,不得不卧床养病。而等我病好之后,才发现后街小巷里已经出现了另一台手摇风琴,紧接着我又看到一台留声机,再接着是一架竖琴和一支短号。于是我明白,自己退休的时候到了。这么着,如今我只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演奏。而不管是在哪里,我演奏的音乐始终如一。”
⑲“可是有谁会来跳舞呢?”旅人又问。
⑳“森林本身无须舞者。”风琴手说,旋即开始摇动风琴把手。
㉑演奏开始了。旅人马上感觉到青草和树叶又像之前一样飘摇起来。那一刻,森林中飞满了夜蛾与萤火虫,夜空中布满了繁星。星星翩翩起舞,就像那些后街小巷里的孩子。随着星星的舞蹈,旅人看到,星辉下的森林里开出了花朵,可就在刚才,这里还分明不存在一朵花儿。花儿纷纷扭动花梗,争先恐后地在地衣上推出阵阵涟漪。有两三条小溪,上一刻还悄无声息,这一刻却相继奔涌起来。于是旅人明白了,万物皆可起舞,就像这些夜晚的花儿、溪流、星星、飞蛾、萤火虫与树叶。整片森林里充满了舞蹈,它不再黑暗,因为月亮已经拨开云雾,随后慢慢地划过整片夜空。
㉒很久以前,旅人也曾像这样舞蹈;而现在,他再一次跳起舞来,仿佛回到了十岁那年,他一直舞到风琴声渐行渐远,微弱得无法听见。他就这样跳着舞,走出了森林,来到了大路。此刻,远方的城市灯光,正在为他照亮前途。
(选自《小书房》)
7. 这篇童话遵循了故事的基本结构,请在结构图的方框内填写四字短语。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8. 童话两次写到“翩翩起舞”,分别刻画了旅人怎样的心理?
(1)他循着乐声走去,与此同时,他感到青草正在自己脚下飘摇,树叶迎着他的脸颊翩翩起舞。
(2)星星翩翩起舞,就像那些后街小巷里的孩子。
9. 这篇童话充满了隐喻色彩。你认为文中的“森林”“乐曲”“月亮”分别比喻什么?
10. 在你看来,迷失在森林中的旅人是否真的遇到了风琴手?请结合文本内容和阅读体验进行探究。
【答案】7. ①. 黑夜降临/失去方向/迷失森林 ②. 与人对话/与己对话/自言自语/随乐起舞/弹奏乐曲 ③. 走出森林/来到大路/走出迷惘
8. (1)陷入困境的旅人,听见乐声,感到了接近目的地的轻松、快乐,不再迷惘。
(2)在风琴曲的伴奏下,森林复苏了,旅人的心也复苏了,星星在旅人的眼里已经幻化成了后街小巷里的孩子,此时的旅人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9. 森林比喻困境、逆境、绝境,乐曲比喻力量、能量、快乐之源,月亮比喻光明、希望。
10. 遇到。
第一层:理解肤浅,属于单点理解。
示例:旅人伸出手来摸到了手摇风琴,和风琴手交谈。
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进行多点分析。
示例:森林里的一台手风琴不可能自己摇出乐曲,风琴手和旅人进行了对话,旅人伸出手的时候,摸到了手摇风琴,风琴手淡定自足的话激励了旅人,风琴手是真实存在的,旅人在森林中听到的风琴乐曲,就是十岁那年舞蹈过的风琴乐曲,也正是风琴手弹奏的曲子。
第三层:理解深刻,能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关联拓展抽象分析。
示例:旅人遇到的风琴手就像森林里的精灵,凭空出现又凭空消失,他的讲述与旅人的经历高度吻合,唤起了旅人美好的童年回忆,他洞察旅人的心理,用乐观、淡定、积极的态度慰藉旅人,启迪旅人。他在黑暗中摇出欢快的风琴乐曲,给予旅人重新获得走出黑暗的勇气。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每个人都是旅人。当我们陷于困境,失去前行的勇气与动力时,总有那么一股力量来帮助我们拾取信心,走出迷途。
没有遇到。
第一层:理解肤浅,属于单点理解。
示例:风琴手不可能一个人待在黑暗的森林里。
第二层:有一定理解,进行多点分析。
示例:为了排遣寂寞,旅人开始自言自语。风琴手所讲的正是旅人的自言自语,这是不可思议的音乐,因为既无人唱歌,也无人吹奏。夜晚的花儿、溪流、星星、飞蛾、萤火虫与树叶都在起舞,这不太现实。旅人仿佛回到十岁那年跟随手摇风琴舞蹈,这是过去的经历。
第三层:理解深刻,并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关联拓展抽象分析。
示例:旅人为了让排遣寂寞,于是跟自己对话,他与风琴手的对话其实是旅人的自言自语。他听到的音乐是出于自己的幻觉,因为既无人唱歌,也无人吹奏,呈辉下的森林马上开花,溪流立即奔涌,夜晚的花儿、溪流、星星、飞蛾、萤火虫与树叶都在起舞,都是旅人的幻想。旅人仿佛回到十岁那年跟随手摇风琴舞蹈,美好的童年回忆帮助他走出困境。人生的旅程难免陷人黑暗,但美好的童年可以照亮前程。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第①段“天黑以前,他没能抵达目的地,于是他只得连夜赶路”第②段“黑夜彻底降临后,他终于失去方向,不一会儿便迷失在森林之中”可知当黑夜降临时,他迷失方向;
结合第④段“‘现在我该如何是好呢?’他说,‘我是继续往前走,还是留在原地?如果继续走,我可能走错方向,然后直到早上才发现自己已经远远偏离路线。而若是停在原地,我的旅程势必不会取得任何进展,毕竟要走到有早饭吃的地方,还有约莫十一公里的路程。现在我该如何是好呢?要是我真的停在原地,我是应该躺下,还是站着?如果选择躺下,我应该会觉得芒刺在背。而如果选择站着,最后我肯定会两腿抽筋。我该如何是好呢?’”可知他自言自语;结合第⑥段“当接近声源的时候,他喊道:‘你在哪里?’他很确信,应该是有人在那儿的,因为森林中的一台手摇风琴不可能自己摇出乐曲来。他猜对了,因为当他喊出‘你在哪里?’的时候,一个欢快的声音回答说:‘我在这里,先生!’”可知他与人对话;结合第⑧段“旅人跳起舞来,跳得飞快又欢乐,末了还配合着音乐来了个精彩的收尾”可知个随月舞蹈,这些都是“行动”。
结合第㉑段“于是旅人明白了,万物皆可起舞,就像这些夜晚的花儿、溪流、星星、飞蛾、萤火虫与树叶。整片森林里充满了舞蹈,它不再黑暗,因为月亮已经拨开云雾,随后慢慢地划过整片夜空”第㉒段“很久以前,旅人也曾像这样舞蹈;而现在,他再一次跳起舞来,仿佛回到了十岁那年,他一直舞到风琴声渐行渐远,微弱得无法听见。他就这样跳着舞,走出了森林,来到了大路。此刻,远方的城市灯光,正在为他照亮前途”可知他走出迷茫,发现坦途,这是结局。
据此可概括作答。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分析。
(1)结合第⑥段“这支乐曲令旅人感到快乐。他不再迷惘了,因为音乐让他觉得自己仿佛己经接近目的地,他的家已经近在咫尺”可知当旅人听到音乐时他不再迷惘了,因为他感觉快要接近目的地了,自然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故觉得旁边的树叶也在翩翩起舞。
(2)结合第㉑段“演奏开始了。旅人马上感觉到青草和树叶又像之前一样飘摇起来。那一刻,森林中飞满了夜蛾与萤火虫,夜空中布满了繁星。星星翩翩起舞,就像那些后街小巷里的孩子” “于是旅人明白了,万物皆可起舞,就像这些夜晚的花儿、溪流、星星、飞蛾、萤火虫与树叶。整片森林里充满了舞蹈,它不再黑暗,因为月亮已经拨开云雾,随后慢慢地划过整片夜空”可知此时的旅人已经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他不再迷失方向了,故星星就像小孩一样翩翩起舞,突出他内心的坦荡、洒脱、轻松之感,他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森林:结合第②段“黑夜彻底降临后,他终于失去方向,不一会儿便迷失在森林之中”可知森林是一片片的,夜幕降临后特别阴森可怕,故它比喻生活中的困难、麻烦、绝境等。
乐曲:结合第⑤段“在这种地方竟能听到如此不可思议的音乐——既无人唱歌,也无人吹奏,那既非长笛声,亦非提琴声。在这种时候,面临这种境地,任凭谁都会渴望听到这样的音乐”可知在人绝望的时候都渴望听到音乐,它可以让人重新振作起来,故它比喻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力量和能量等。
月亮:结合第㉑段“整片森林里充满了舞蹈,它不再黑暗,因为月亮已经拨开云雾,随后慢慢地划过整片夜空”可知月亮可以拨开云雾,划过整片夜空,故它比喻人们的希望和光明。
言之有理即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主旨探究。
先回答“遇到”或者“没有遇到”,再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1:遇到。
结合第⑤段“这时,这位旅人听见从森林里传来的乐声。他还没来得及停下脚步再次跟自己讲话,便又一次听见了那种乐声”“听出来了,旅人在这片黑暗的森林中,在这个漆黑的夜里所聆听到的这支乐曲,是由手摇风琴传出的”可知有人在拉手风琴;结合第⑥段“他猜对了,因为当他喊出‘你在哪里?’的时候,一个欢快的声音回答说:‘我在这里,先生!’”第⑦段“旅人伸出手来,然后摸到了手摇风琴”可知旅人与风琴手进行对话并摸到了他的手,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实。接下去⑧-⑳段都是风琴手与旅人的对话,渐渐地帮助旅人拨开迷雾,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最后第㉒段“而现在,他再一次跳起舞来,仿佛回到了十岁那年,他一直舞到风琴声渐行渐远,微弱得无法听见。他就这样跳着舞,走出了森林,来到了大路。此刻,远方的城市灯光,正在为他照亮前途”告诉我们在风琴手的鼓励下,旅人又重新振作起来了,他就是旅人在黑暗迷茫时最好的力量。所以说遇到了。
示例2:没有遇到。
结合第⑤段“就在他自言自语的当儿,他又走了一段路,不过说到底也没走出太远”“在这种地方竟能听到如此不可思议的音乐——既无人唱歌,也无人吹奏,那既非长笛声,亦非提琴声”可知这个地方荒无人烟,根本就不会有人,所有一切不过是旅人的自言自语。结合第⑱段“很久以前,我每天都会去那种开窗户的房子外面表演。集满十二便士之后,这天剩下的时间我就去那些后街小巷里表演。我每天要花掉六便士,然后存下六便士”可知旅人有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他一直铭记在脑海中。结合第㉑段“演奏开始了。旅人马上感觉到青草和树叶又像之前一样飘摇起来。那一刻,森林中飞满了夜蛾与萤火虫,夜空中布满了繁星。星星翩翩起舞,就像那些后街小巷里的孩子。随着星星的舞蹈,旅人看到,星辉下的森林里开出了花朵,可就在刚才,这里还分明不存在一朵花儿。花儿纷纷扭动花梗,争先恐后地在地衣上推出阵阵涟漪。有两三条小溪,上一刻还悄无声息,这一刻却相继奔涌起来。于是旅人明白了,万物皆可起舞,就像这些夜晚的花儿、溪流、星星、飞蛾、萤火虫与树叶。整片森林里充满了舞蹈,它不再黑暗,因为月亮已经拨开云雾,随后慢慢地划过整片夜空”这些花草树木的舞蹈都源自旅人的想象,而这一切都因为他内心的美好与快乐。所以说并不是风琴手感化了旅人,而是美好的童年照亮了他一生的道路。
三、
班级开展“梦回繁华”单元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阅读典籍,游繁华之地
东京梦华录(节选)
〔宋〕孟元老①
◎酒楼
白矾楼,后改为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初开数日,每先到者赏金旗,过一两夜则已。元夜,则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内西楼后来禁人登眺,以第一层下视禁中②。
◎民俗
加之人情高谊,若见外方之人为都人凌欺,众必救护之。或见军铺收领到斗争公事,横身劝救,有陪③酒食檐④官方救之者,亦无惮也。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借动使⑤、献遗茶汤、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
◎七夕
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⑥。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艳。
【注释】①孟元老: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人,曾任开封府仪曹,在东京居住二十余年。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撰成《东京梦华录》。②第一层下视禁中:第一层即丰乐楼的最高层。禁中即皇宫。③陪:同“赔”,赔偿,偿还。④檐(dàn):同“担”,承担。⑤相借借动使:借同“借”。动使,各种日用器具。⑥磨喝乐:宋代儿童玩具人偶。
11. 作者以不加文饰的语言记录旧都的风土人情。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则相借借动使、献遗茶汤、指引买卖之类。(从“献遗”二字的意思,可以看出怎样的邻里关系?)
(2)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效颦”原指不善模仿,弄巧成拙。在这个句子中,“效颦”是否含有贬义色彩?请简要分析)
12. 《东京梦华录》被认为是了解宋代生活的时空门。节选的材料能否表现出北宋东京的“繁华”?结合材料分析。
13. 同学们发现,同是写北宋末年人们的基本生活状态,《水浒传》和《东京梦华录》可以参照阅读。参考下列角度,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角度一:酒楼里的水浒故事与酒楼上的东京盛况
角度二:《水浒传》的侠义精神与《东京梦华录》的“人情高谊”
角度三:……
活动二:阅读诗词,析宋人品性
宋人咏梅诗词选读
点绛唇·雪中看西湖梅花作
〔宋〕朱翌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①。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 宋代咏梅诗词集句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苏轼《红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_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注释】①亚:通“压”。
14. 唐人甚爱牡丹,宋人最喜梅花。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1)朱翌《点绛唇·雪中看西湖梅花作》中“雪花飞下”一句,有人理解为雪花落下,有人理解为梅花飘落。你认同哪一种理解?请根据词的内容说明理由。
(2)“一点香随马”让同学们联想到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词句,请将这两句默写在“集句”横线上。
(3)宋代文人为何如此喜爱梅花?回顾教材所学,结合以上材料,探究原因。
附:统编教材宋代诗文整理
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 周敦颐《爱莲说》
欧阳修《醉翁亭记》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诗词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4首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陆游《卜算子·咏梅》等3首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4首
文天祥《过零丁洋》等2首
另有李清照等所写诗词共10首

活动三:单元整合,探“梦回繁华”
15. 《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带着我们梦回繁华。经过以上探究活动,你认为当下掀起“宋朝热”的原因是什么?
小贴士:“宋朝热”是指近年来人们对宋朝文化的追捧和热爱。
【答案】11. (1)“献”是“献上”的意思,“遗”是“给予、馈赠”的意思,这两个都是敬词,表现了邻里之间相亲相爱的和睦关系。
(2)不含贬义。“效颦”在这里是“模仿”的意思,表现了孩童模仿人偶磨喝乐时憨态可掬的样子,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繁华美好生活的留恋。
12. 我认为能表现。“酒楼”介绍了白矾楼的建筑格局、装饰、开业盛况和上元夜的张灯景象,给人豪奢的印象。“七夕”这一节表现过节气氛热烈,儿童穿新衣,有各种新奇的玩法,车马盈市,热闹非凡,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当时的繁华。
13. 示例一:《水浒传》里有许多故事发生在酒楼,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起因就是鲁提辖与史进、李忠在潘家酒楼吃酒,听到了卖唱的金翠莲父女的冤情,又如宋江遍寻戴宗等三人不见,无意间行至浔阳楼自饮自食,醉后题诗于酒楼墙壁,被黄文炳发现通报知府后打人死囚牢,之后上了梁山,《东京梦华录》中的酒楼建筑高大,装饰豪华,宾客盈门。可见当时社会繁荣,百姓富裕,酒楼成为人们社交的主要场所。
示例二:水浒之侠义首先表现在仗义疏财,为他人提供经济上的带助,宋江号称“及时雨”,总是在别人穷途末路之时施以银两,其次表现在招贤养士,为亡命江湖之人提供栖身之所,柴进“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被发配的林冲受到厚待,离开时还得到柴进赠送的金银,三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下命悬一线的林冲,为他人排难解纷,这是水济好汉最宝贵的品质,也是水浒人物深受百姓爱戴的原因,《东京梦华录》中“人情高谊”首先表现在对弱小的帮助和保护,遇到不平事敢于挺身而出,出钱、出力,还要承担官府的压力,其次表现在对邻里的热心帮助,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这种侠义之气与《水浒传》中的侠义精神有相似之处。
14. (1)示例一:“雪花飞下”是江南静谧无声的飞雪。诗人踏雪寻梅,疏影横斜的梅花在白雪的映衬下,傲霜斗雪的风姿显得更为奇绝,透露着江南初春的盎然生机。
示例二:“雪花飞下”是白色梅花瓣落下。西湖流水泠泠作响,暗示春天已经到来,而白色的梅花花瓣在风中纷纷落下,就像飘雪一般,形成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
示例三:“雪花飞下”既指梅花飘落,也指雪花纷飞,白雪纷飞,白色梅花瓣在风雪中飘然落下,“看花归来马蹄香”,一点梅香随风而起,伴随着骑马的诗人,不禁让人沉醉其中。
(2)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3)梅花自有梅格在,梅花傲雪凌霜,哪怕“白璧青钱”也无法买到,表现出坚贞的品格;梅花暗香浮动,哪怕“零落成泥”,花魂犹存,表现出高洁的志趣,以范仲淹、苏轼、陆游为代表的宋代文人尽管命运多舛,却依旧保持着文人的风骨,心忧天下,志存高远,他们将自己完美的人格理想寄托在梅花身上。
15. 《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宋代丰富的生活细节和繁荣的生活景象,宋代诗文作品表现了宋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唤起了现代人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高雅生活的向往,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家国情怀的体认。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1)献遗的意思谓奉赠财物;指馈赠品。根据第二段“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借动使、献遗茶汤、指引买卖之类”可知,当有新邻居搬来时,一般会相互借用各种器具、赠送各种物品,还帮忙指引买卖,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
(2)根据题干可知,“效颦”原指不善模仿,弄巧成拙。本句句意为:小孩子大抵都要买新荷叶拿在手中,以模仿磨喝乐的模样。此句中“效颦”意为“模仿”,写小孩们在街上手持荷叶模仿人偶时的快乐场景,表达作者对热闹繁华生活的喜爱,所以此处的“效颦”不含贬义。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一段“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初开数日,每先到者赏金旗,过一两夜则已。元夜,则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可知,语段介绍了白矾楼的布局、装饰,给人一种宏伟华丽之感;开业数日更是热闹非凡,元夜时张灯结彩,在白矾楼的最高层还能见到皇宫。由此可见当时东京的繁华热闹;
根据第三段“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可知,在七夕前三五日,街道上就车马盈市,大人小孩都穿着新衣游玩,各有各的新奇玩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过节场面;由此亦可看出东京当时的繁华热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分析。
角度一:酒楼里的水浒故事与酒楼上的东京盛况。
酒楼里的水浒故事:鸳鸯楼:《水浒传》 第三十一回。武松帮施恩要回快活楼酒楼后,蒋门神不服,暗同张团练、张都监陷害武松,将武松诬为盗,收入狱中,刺配到恩州。蒋门神又暗使差人杀武松于飞云浦,不料被武松得知,杀死差人回到城里,张都监府中,张都监、张团练、蒋忠正在鸳鸯楼中饮酒作乐,武松登楼将楼上之人杀尽而去。孟州道十字坡酒楼:武松和押解他的官差在十字坡遇上了菜园子张青,张青告诫他们一定不要住张家店的孙二娘的店,但武松不听,非要住在孙二娘店中。待他们来到孙二娘店中,孙二娘先端上了盘肉包子,武松见里面又是头发又是指甲的,怀疑是人肉包子,便让孙二娘将包子退下,端了酒来,又在酒中下了药,但已被武松识破了她的技俩,将计就计,在孙二娘刚要动手时,武松一跃而起,同孙二_娘交手,张青只能两边都不伤害, 结果自己受伤。
酒楼上的东京盛况:根据第一段“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初开数日,每先到者赏金旗,过一两夜则已。元夜,则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内西楼后来禁人登眺,以第一层下视禁中”可知,白矾楼宏伟高大,顶楼可见皇宫;装饰华丽,开业之初,门庭若市,元夜更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可见酒楼成了人们的重要社交场所,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荣,百姓的富足。
角度二:《水浒传》的侠义精神与《东京梦华录》的“人情高谊”
《水浒传》的侠义精神:石秀遇见杨雄被张保等无赖欺负,赶紧上来相助,将无赖打得东倒西歪。戴宗说:“此乃‘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真壮士也!”石秀“一生执意,路见不平,但要去相助”,“平生性直,路见不平,便要去舍命相护”。石秀正是一个“到处逢人搭救”的侠士。李逵“专一路见不平,好打强汉”,就是在梦中也要打抱不平:在天池岭见一伙强人强要人家女儿,拔出板斧砍得尸横遍野,救了弱者:“我是路见不平的。前面那伙鸟汉,被我都杀了”。这些都是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是他们深受百姓爱戴的原因。
《东京梦华录》的“人情高谊”:根据第二段“若见外方之人为都人凌欺,众必救护之。或见军铺收领到斗争公事,横身劝救,有陪酒食檐官方救之者,亦无惮也。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借动使、献遗茶汤、指引买卖之类”可知,东京的人们,看到他人被欺凌,都会去帮助救护,哪怕是遇到一些权贵或者官府的压力,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出钱、出力去帮助弱小;同时在邻里关系上面也表现得极其和睦友好,新邻居到来时会互赠物品,嘘寒问暖。这里的侠义与《水浒传》里的侠义精神不谋而合。
【14题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意为:梅花好似雪花飘飞而下,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江南风景画。“流水泠泠”,词一开头先写溪中流水的泠泠响声,暗示水已消融,春天降临;人们听来,就像银铃的清脆之音传到耳内,感到格外畅快。“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雪花”,谓雪花一样的白色梅花花瓣,“浑似”,仿佛像。这两句写词人骑马游春,经过桥头小路,碰着横斜于路上的梅枝,使得花瓣纷纷扬扬落下,这真像一幅江南的初春雪花飞舞图啊,好看极了。词人的喜悦之情,也从这幅绚丽图景中渗流而出。故“雪花飞下”是瓣瓣梅花飘落而下的景象。
(2)本题考查古诗名句默写。此句中注意“零、碾”等字的书写。
(3)本题考查意象分析。
根据诗句“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可知,价值连城的“白璧”,毕竟是有“价”的,而春天却是“无价”的,表现出梅坚贞的品格;
根据诗句“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可知,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梅亦有傲然挺立的梅格。
根据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知,诗句把梅花的气质风姿写尽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极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朦胧月色下对梅花清幽香气的感受。
根据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可知,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它那“别有韵”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表现出梅的坚贞自信。
诗人们命途多舛,他们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他们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敬佩。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能够唤起我们对宋代经济繁荣背后原因的探索;
《东京梦华录》中“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初开数日,每先到者赏金旗,过一两夜则已。元夜,则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以白矾楼为代表展现了东京当时建筑的宏伟高大,繁华夺目,唤起人们对古代繁华市井生活的向往。
根据前文所探究的诗文主旨来看,宋代的文人墨客大多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有着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他们或许处境艰难,他们或许命途多舛,但是他们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他们的这些坚守唤起了现代人对他们的崇拜,他们的作品唤起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对古人高雅生活的向往。
四、学校在读书节举办征文活动,请你参加。(50分)
16.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戴着斗笠,穿着蓝色粗布外套,背着一个黑色大单肩包,丽水市图书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读者——84岁的朱贞元老人。老人家住农村,长期务农,但他一直保持着阅读习惯,对图书馆充满了向往。
2020年7月19日,他乘坐公交车来到市区后,因为不知道市图书馆的具体地址,他就一路问一路走,最终在太阳底下步行了近四十分钟才辗转来到了市图书馆。得知老人是第一次来图书馆,而且喜欢看故事书,细心的馆员为他找来了相关书籍,还为他办理了免押金借阅证。
第二天,朱贞元老人8点半就到了市图书馆。不巧的是,每周一是固定的闭馆日,不对外开放。让老人意外的是,图书馆破例为他开了门。馆长说,图书馆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场地,而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市民大书房。
任务一:这则报道唤起了你与图书馆(书店、书吧、城市书房、乡村图书室、班级阅读角等公共阅读场所)的哪些回忆?请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可以从阅读者的视角,也可以从图书管理者的视角。
任务二:这则报道引发了你的哪些感悟与思考?写一篇议论性文章。以下问题也许可以帮助你构思: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阅读者?②读有用的书还是有趣的书?③营造全民阅读氛围的关键是什么?
要求:①任选其中一个任务写作,题目自拟;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例文一:
我与图书馆的故事
“叮铃铃”,下课时间到了,老师您们辛苦了!”伴随着优美悦耳的下课铃声,使我想起了那大漠中悠悠的驼铃声……
每到悠闲时刻,我总会到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去读一读那极具魅力的图书。我喜欢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也喜欢吴承恩的《西游记》,还喜欢萧红的《呼兰河传》,更喜欢严文科老师的《中国品格》……
有一天下午,妈妈带我走进了省图书馆,刚走进去,就有一股油墨的气味扑面而来。我像一匹饥不择食的饿狼,急促地寻找着我的“猎物”,随时准备“扑“过去。找了许久,终于找到了我心仪的那本书,我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的汲取着从书中得到的营养。
在后来的两个小时中,我徜徉在书的海洋中,那一段时间,仿佛时间也凝固了,书中的故事让我看得眼花缭乱,有一种将任何事情都置之度外的感觉,只有书与我同在,欣赏着这本书所带给我的无限魅力。其实,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惠安馆一章,里面写了一个名叫秀贞的女孩,她曾经也是一位伟大的妈妈,但当他知道她的孩子丢失时,她彻底崩溃了,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疯子,在主人公英子的帮助下,她们母女俩终于又重逢了,但好景不长,她们被火车轧死了。这一章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乐于助人的英子,还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可怜而又悲惨的母亲。
在书的王国里,我不仅仅阅读了有趣的故事,还了解到了一些历史、科学知识,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书还是我们通往知识宝库的一把神奇的钥匙。我愿意让浓浓的书香伴我茁壮成长。书,一步步实现了我的人生梦想。
例文二:
倡导全民阅读 构建书香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的确,在物质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静下心来读书,构建书香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关于构建书香社会,在社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人说政府出钱改善阅读环境;有人说增加阅读公共资源;还有人说进行全民阅读体制机制建设。而我要说,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社会,关键在于完善社会基础阅读设施,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
完善社会基础阅读设施。《礼记·文王世子》云:“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随着社会阅读体制机制的建立,我国在推进全民阅读方面突飞猛进。同时,由于思想观念,资金限制,设施不足的制约,我国存在着很多社会基础阅读设施不足的现象。这种问题日益严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根治全民阅读问题,解决人民读书问题,完善社会基础阅读设施是重中之重。
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方今之时,社会上涌现了一大批读书活动,例如:广东省丰顺县教育局,举办主题为“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图书展览阅读活动,积极引导该县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在引导广大群众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提升人文素养和阅读品位,共同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一言以蔽之,社会上要主动兴起读书潮流,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承载着亿万群众的精神家园。要打造既有优秀文化传承、又能打动和凝聚人心的良好文化生态,加强知识传播和积累,建设“书香”社会。因此,在进入信息化的今天,唯有把握阅读的智慧,才能让我们张弛有度,行稳致远。
【解析】
【详解】任务一: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作文材料讲的是82岁的朱贞元老人去丽水图书馆读书的新闻故事。文章立意,自然要与“读书”相关。主要记叙自己与图书馆(书店、书吧、城市书房、乡村图书室、班级阅读角等公共阅读场所)的回忆,根据写作要求,可以发挥联想,讲述个人阅读经历或见闻,写一篇记叙文,也可以发挥想象,从阅读者角度或图书管理者角度,虚构一个关于阅读的故事(如小小说)。
第二,思路点拨。作文要求写记叙性文章,写作时,尽量打开写作思路。如从阅读者的角度,写我与书店的故事,课余、假日之际,自己常独自一人去街角的新华书店,把它当成阅览室,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在那里,作为阅读者,自己躲避“题海战术”,远离社会尘嚣,寻求自我内心的慰藉。新华书店不仅是我收获知识的重要园地,也是我柔弱敏感心灵的避风港。又如从图书管理者的角度,叙写整理上千册图书的收获,也可以展开想象,叙写与前来阅读者发生的有趣故事。
任务二: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围绕82岁的朱贞元老人去丽水图书馆读书的报道,写一篇文章。根据所给问题,我们可以得出几个构思立意:1、活到老,读到老;2、去功利化才是阅读的真谛;3、读书有用与有趣;4、全民阅读,源于真爱(从馆长为朱贞元老人提供阅读便利的角度立意,阅读者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恰恰彰显了阅读最美好的社会意义: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和尊重)
第二,思路点拨。作文要求写议论性文章,写作时,尽量打开写作思路。如写“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阅读者”,作为阅读者,应该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将阅读与实践相结合,也要做到博览群书,终生阅读。又如写“读有用的书还是有趣的书”,可以提倡去功利化阅读,真正有意义的读书,不是为了考证,也不是为了增加工资,更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装潢门面,而是为了让生活充实愉悦,为了让阅读者精神视界抵达一定高度,可以望见海阔天空。再如讨论“营造全民阅读氛围的关键是什么”的问题,从材料中朱贞元老人的新闻可知,人文关怀,关爱与尊重每一个阅读者,这就是全民阅读的关键。总之,选择一个角度,精心构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2023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23年浙江省嘉兴(舟山)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23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23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23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23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23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23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