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九下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河北2018—2022年五年中考语文真题说明文、议论文阅读汇编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426.23 KB         整理时间:2022-11-28
文件简介:
2018—2022 年河北五年中考真题说明文、议论文阅读汇编
一、现代文阅读
(2018·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漫话石鼓文
①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
用的楷书和行书。但事实上,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大篆则仅以
石鼓文为代表。由于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当做中国最早的文字,因此,
石鼓文极受历代学者们的重视。
石鼓文
②什么是石鼓文呢?就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
字。作为国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每面石鼓上一首,内容
为歌颂国君游猎情况。其字体既不同于金文,又不同于小篆;其字形比金文更整齐,结
构又近于小篆,显然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
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③据史籍记载,石鼓于唐代初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后被置于陈仓(今宝鸡市
附近)之野。当时在凤翔做官的郑余庆移至凤翔夫子庙予以保护。经五代战乱,全部散
失。入宋,凤翔太守司马池四处寻访,集得九鼓,至皇祐四年(公元 1052 年)找到另
一鼓。北宋末年移至汴京保存,宋徽宗下令以金涂字,以示贵重。金兵攻占汴京,以为
奇物,于天会六年(公元 1128 年)运至燕京(今北京市)。元代又散失于草野之中,后
被国子助教成钧发现,由兵部派车运回国子监,这以后就一直保存在北京。到 1933 年,
被运往南京,埋于地下。解放后访得,再运回北京。
④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唐代张怀瓘等人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人以为周宣王时物,至南宋史学家郑樵始提出石鼓文为秦刻石: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
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十一年刻。可以认为,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
字,是研究汉字发展和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之一。
(选文略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它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B.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的情况。
C.石鼓文字体不同于金文,也不同于小篆,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
D.石鼓文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2.请简要概括选文第③段文字说明的内容。
3.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历代学者的考证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2019·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 回答下列小题。
何 尊
①这是一件青铜尊。它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又富有变化。此刻,它被安置在国
宝最高展台。
②三千年前的日落,在大地上映射出两个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一个建立了一座至今
依旧繁荣的都城,一个铸造了一件记载荣光跨越十几个朝代不朽的青铜器。他们的父辈
曾经浴血并肩奋战,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③这两个青年一个是周武王之子,刚刚继位五年的周成王姬诵,另一个是同宗的贵
族何。虽然王朝新的领袖姬诵才十几岁,但已经在他四叔姬旦(一位令后世孔子都尊崇
的儒学先驱)辅佐下开始励精图治,并依照父王姬发临终的遗愿,为保江山永固,在距
离当时王城西安三百多公里以外的洛阳建立了新的都城,这些事迹使得同是年轻人的何
热血沸腾,父亲的业绩得到一国之君的认可,自己又被新王看重,为此,他也要做一件
热血的事情。在得到批准后,何铸造了一件青铜尊,在尊底有限的范围里最大限度地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
④考古学家在一百二十二字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无异于在方寸
之间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谜底。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宅兹”是居住在
这里的意思。在城邦的中心会树立旌旗,金文的“中”字由此而来;家园需要有护城河
阻挡外来入侵,并在军队的护卫下才能得以安宁,因此金文的“国”字有兵戈守护。尊
里的中国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是现在的洛阳一带。
⑤这些写给祖先的字迹,更像是写给数千年后十三亿中国人的信。
⑥三千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
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
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
⑦三千年过去,那对年轻的身影早已不在,太多故事也被黄土掩盖,但洛阳城繁华
依旧。同样被黄土掩埋的青铜尊于 1963 年在陕西的一处土崖中被发现,后被命名为何
尊。虽没有了最初夺目的光泽,但尊底的一百二十二字铭文却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望,
跨越三个千年,将祖先的丰功伟绩展现在后人眼前。
⑧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
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作:中国。
4.贵族何铸造这件青铜尊的目的是什么?
5.何事铭文中的“中国”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6.请结合全文说说何尊为什么被称为国宝?
(2020·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情实感
①作为狭义散文的“美文”,是一种侧重于抒发主观体验和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
因此在它的全部篇章中间,应该是洋溢和充满着丰盈的情感。
②古今中外多少优秀的篇章,都充分流露和倾泻着自己的情感。有的像炽热耀眼的
阳光,有的像奔腾呼啸的大海,有的像壮怀激烈的咏叹,有的像伤痛欲绝的悲歌,有的
却又很欢天喜地的赞颂;当然也有与此很不相同的情形,那就是异常含蓄与蕴藉地表达
自己的情感,从表面看来似乎并不强劲和猛烈,但是在欲说还休的抑扬顿挫之中,可以
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这股感情潜流的曲折回旋,因而会产生更多的回味,值得更充分地咀嚼。
③根本的问题自然还不在于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在于感情本身是否真实与诚恳,如
果是矫揉造作或虚情假意的话,无论是表演得多么热烈,或是装饰得多么含蓄,往往都
无法打动读者的心灵,至多是只能暂时感动一些天真和幼稚的读者。他们一旦成熟起来,
就会讥笑和懊悔自己,怎么会被这种矫揉造作或虚情假意所打动呢?一个真正对人类社
会和广大读者负责的散文家,绝对不应该去抒发自己都未曾真正感动过的情绪,只有将
真正使自己感动得无法抑止的情绪,很自然和诚实地表达出来,才有可能充分地去感动
读者。
④产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实感的深邃源泉,是在于时刻都不能忘怀现世人生,老老实
实地诉说,切忌说谎和诓骗。如果有了这样坚实的立足点,就是翱翔于九天,神游于幻
境,或进行巧妙的艺术虚构,也都会抒发出真情实感来的。“美文”艺术的核心确实是
在于真情实感。散文家如果能够充分把握自己这股真情实感的激流,不住地汩汩倾泻,
肯定就会出现富有艺术光泽的绝唱,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对于艺术技巧的追求,
较之小说、话剧与诗歌来说就要少得多了,所以任何一个为中华民族未来命运而搏斗,
真心实意地挚爱着自己祖国的人,只要他能够驾驭着流畅和美丽的文字,就都有可能写
出上乘的散文佳作来。
⑤罗丹在《遗嘱》中这样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他所追求的艺术理想,
对于“美文”来说实在是太合适了,这样说来,能不能认为它似乎是一种很容易掌握的
文学样式了?从表层的意义看来好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然而从深层的含义上来说,
由于它可以凭借的技巧相对说来要少得多,因此在这样的情况底下,如果不敢坦率和深
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显得空空如也,一无所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散
文易学而难工”,确实是深切理解散文这种文学样式的真知灼见。
(选文有删改)
7.选文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进行论述的?
8.作者认为产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实感的源泉是什么?
9.选文第⑤段引用罗丹的话,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2021·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拦路虎
初学古文,势必会遇到一些文字障碍,这就好像是遇到了拦路虎。有的人见了被吓
倒而退缩,不再读下去;有的人见了就千方百计努力擒住它、降伏它,扫清障碍向前,
顺利地读下去了。
那些完全陌生的难解语词,现代汉语中已见不到或很少见到,这倒是不难对付的。
翻检词典、查看注解、请教旁人,都是解决的办法。
有些看来很熟悉似乎并不难解的语词,现代汉语中也是常见的,往往正是“拦路
虎”。这种难以觉察的潜伏的“拦路虎”,字面上同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语词相同,而在
意义和用法上相差甚大。学古文,接触古汉语,特别要留心提防这种“拦路虎”。
例如《世说新语·政事门》记载东晋陶侃搜集竹头木屑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说:“后
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厅堂)前除雪后犹湿。”粗粗一看,这句里没有不识的字,
各个语词都是常见的熟悉的。其实这里也有“拦路虎”。例如“积雪”和“除”,并不
就是堆积的雪和扫除的意思。这里的“积雪”指接连下雪,“除”指台阶。这个“除”
同古话常说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除”含义相同。不解决这两个障碍,误以为
堆积的雪放晴,就不通了。误把语句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就歪曲了原意,应读
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
古人形容写诗作文的人才气高、文思敏捷,常说“笔不停缀,文不加点”。不少人
以为“文不加点”就是文章一气呵成不加标点。这实在是很大的误解。古人著文本来不
用标点符号,无所谓加不加标点,不过,才气高、文思敏捷的人写出东西来句读倒是分
明不乱的,决不至于点不断、读不断的。原来这里的“点”乃是涂抹、涂改的意思。唐
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有《点烦》一篇,意思就是把多余烦琐的语句涂抹掉。看,
这小小的一个“点”竟是只潜伏的“拦路虎”!
杭州有一个名胜叫虎跑泉,相传有个和尚到此没有水喝,于是有二虎跑地作穴,泉
水就涌出来了。虎跑泉由此得名。这个“跑”就是刨挖的意思。不少游客不加思索地以
为虎跑的“跑”是奔跑的意思,其实老虎并没有奔跑,有只潜伏的“拦路虎”倒是跑出
来了,它没有被擒住、被降伏,但是人们往往心安理得,以为很安全,没有关系。
可见,潜伏的“拦路虎”比一望而知的“拦路虎”更加值得注意,为害很大,常常
妨害了对文义的理解而人们还不能觉察。这种“拦路虎”最爱找粗心大意者的麻烦。粗
心大意者不认真,不细心,满不在乎,自以为是,于是常常出岔子。这种学习态度上的
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拦路虎”,而且是危害最大的“拦路虎”。
10.选文以“拦路虎”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写到的几种“拦路虎”,所指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B.选文所举的例子丰富、典型,有说服力。
C.选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D.选文观点明确,对我们学习古文具有指导意义。
12.在古文学习中,我们常会遇到潜伏的“拦路虎”。请再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
(2022·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略谈文章的结尾
①略知文章甘苦的人一定有这么一种经验:找到适当的结尾好像行路的人遇到了一
处适合的休息场所,在这里他可以安心歇脚,舒舒服服地停止他的进程,若是找不到适
当的结尾而勉强作结,就像行路的人歇脚在日晒风吹的路旁,总觉得不是个妥当的地方。
至于这所谓“找”,当然要在计划全篇的时候做,结尾和开头和中部都得在动笔之前有了
成竹,如果待临时再找,也不免有盲人骑瞎马的危险。
②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是真个完了。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
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
而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才是最好的结尾,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补记既已叙述了他的妻
子与项脊轩因缘,又说了修葺该轩的事,木了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个结尾很好,骤然看去,也只是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罢了,但是
仔细吟味起来,这里头有物在人亡的感慨,有对亡妻的追忆,虽则不过一句话,可是含
蓄的意义很多,所谓“余味”“余音”就指这样的情形而言。
③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像登山涉水之后,重又回到
原来的出发点,坐定下来,得以转过头去温习一番刚才经力的山水一般。极端的例子是
升头用的什么话结尾也用同样的话,如林嗣环的《口技》开头说:“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太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结尾说“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
抚尺而已。”前后同用“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用设备的简单冷落反衬口技
表演的繁杂热闹,使人读罢了还得凝神去想。如果只写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虽没有什么不通,然而总觉得这样还不是结束呢。
(选自夏丐尊叶圣陶《文章讲话》,有改动)
13.结合语境,说说选文第①段中“盲人骑瞎马”是指什么。
14.选文第③段举林嗣环《口技》中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15.选文提出了最好的结尾要有“余味”“余音”。请从下面提供的两篇课文结尾中任.选.其.
一.,.简要分析其“余味”“余音”。
[甲]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紫藤萝瀑布》)
[乙]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试卷第 7页,共 7页
参考答案:
1.A
2.第③段主要写了石鼓这一文物自唐代出土以后坎坷的流传过程。
3.历代学者对于石鼓文的时代的考证体现了求真求实、敢于质疑、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逐段分析内容,
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总结归纳说明内容,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清说明的顺序,分
析说明的语言,然后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做出回答。根据原文可知,石鼓文“是我国现存的
最早的石刻文字”可知,选项 A 中“它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去掉了修饰词“现存的”,是错
误的。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概括能力。首先找准说明对象,然后逐段阅读,归纳说明
的内容,最归纳总结来作答。仔细阅读第③段,通过对石鼓这一文物从发掘到流传的过程介
绍可知,这一段主要写了石鼓唐代出土以后坎坷的流传过程。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从“唐代张怀瓘等人以为周文
王时物,韦应物等人以为周宣王时物,至南宋史学家郑樵始提出石鼓文为秦刻石;今人马衡
以为秦穆公时物……”一段可以看出历代学者对于石鼓文的时代的考证过程,这体现历史学
者求真求实、敢于质疑、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4.记载父辈们建国的功绩,新王迁都的成就,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
5.中指的是城邦中心,国指的是家园需要保护。“中国”一词在何鼎铭文中指的是当时天下
的中心,王朝的中央。
6.①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又富于变化,是艺术瑰宝;②记载了周朝祖先的丰功伟绩,
历史悠久,是历史瑰宝;③何尊中关于“中国”的记载,传承更迭,文化底蕴丰厚,是文化瑰
宝。
【解析】
4.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学生通读文章,在了解文章主
要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题干相应的答案。题干中提出的“贵族何铸造这件青铜尊”这件事情出
现在文章的第③段,该段主要讲述的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诵和同宗的贵族何的丰功伟业,
并由“在得到批准后,何铸造了一件青铜尊,在尊底有限的范围里最大限度地记载了父辈们
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句可知何铸造青铜尊的目的。据此作答即可。
5.考查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细读文章“中国”一词出现在文章的第四段,由“这是关于中国
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在城邦的中心会树立旌旗,金文的“中”
字由此而来;家园需要有护城河阻挡外来入侵,并在军队的护卫下才能得以安宁,因此金文
的“国”字有兵戈守护。尊里的中国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
周,是现在的洛阳一带。”句可知,“中”是指城邦中心;“国”指的是家园需要护城河守护;
两个字合在一起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是现在的洛阳一带。
据此作简要回答即可。
6.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可以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 段)介绍了青铜尊的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又富有变化,因此,被安置在
国宝最高展台;第二部分(2-3 段)介绍了青铜尊的来历,记载了周朝祖先的丰功伟绩,体
现了它悠久的历史;第三部分(4-8)介绍了“中国”二字的由来,体现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由此总结出青铜尊被称为“国宝”的原因即可。
7.美文中的真情实感
8.时刻都不能忘怀现世人生,老老实实地诉说,切忌说谎和欺骗。
9.说明真正的艺术不在艺术技巧。充分有力地证明美文艺术的核心是真情实感。增强了论
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解析】
7.
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论题,简而言之,即议论的话题,结合第 4 段“‘美文’ 艺术的核心确实是在于真情实感”和本文题目“真情实感”分析,选文论述的话题就是“美文中
的真情实感”。
8.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题干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
依据。根据第 4 段“产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实感的深邃源泉,是在于时刻都不能忘怀现世人生,
老老实实地诉说,切忌说谎和诓骗”可知,作者认为产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实感的源泉就是“时
刻都不能忘怀现世人生,老老实实地诉说,切忌说谎和诓骗”这句话。
9.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结合第 4 段“散文家如果能够充分把握自己这股真情实感的激流,
不住地汩汩倾泻,肯定就会出现富有艺术光泽的绝唱,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对于艺术
技巧的追求,较之小说、话剧与诗歌来说就要少得多了”和第 5 段“他所追求的艺术理想,对
于‘美文’来说实在是太合适了,这样说来,能不能认为它似乎是一种很容易掌握的文学样式
了?从表层的意义看来好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然而从深层的含义上来说,由于它可以凭
借的技巧相对说来要少得多,因此在这样的情况底下,如果不敢坦率和深切地表达自己的情
感,就会显得空空如也,一无所有”分析,对于散文来说,抒发主观体验和内心情感才是它
的精髓和灵魂,也是它真正的艺术所在,说明真正的艺术不在艺术技巧。第⑤段引用罗丹的
话“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是作为道理论据,为证明第 4 段的观点“‘美文’艺术的核心确实
是在于真情实感”服务的,引用名人名言的道理论据可以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10.“拦路虎”是比喻的说法,以“拦路虎”为题目,形象生动,既点明了论证的话题,又形象
生动,设置悬念,能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高学教育。
11.A
12.示例一: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这里的“卑鄙”就是一个潜伏的“拦
路虎”。这个句了中的“卑鄙”是两个词语,“卑”是低贱、卑微的意思,“鄙”是浅陋的意思,
这里的“卑鄙”是地位低下、见识知浅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卑鄙”。
示例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中“地”和“方”应断开读,地是地方,
方是方圆。
【解析】
【分析】
10.
考查标题的作用。从文章的内容看,标题“拦路虎”是比喻的说法,是指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
那些让人产生错误理解的词语。用“拦路虎”作标题,既点明了文章所要阐述的问题,同时,
语言生动形象,造成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1.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文章的结尾的“这种学习态度上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拦
路虎’,而且是危害最大的‘拦路虎’”可知,A 项所说的“文章所写的几种‘拦路虎’,所指的内
容是完全相同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 A。
12.
考查补写事实论据的能力。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紧扣论点概括叙述,
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本题可从古文学习时遇到“一词
答案第 3页,共 5页
多义”或“古今异义词”,因“望文生义”而导致理解易出现错误的例子作答即可。如:《出师表》
中的“卑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地方”等。答案不唯一。
13.“盲人骑瞎马”指的是作者没有在计划全篇的时候谋划好结尾,而是写到哪里就在哪里结
尾。
14.第③段列举了林嗣环《口技》中的例子是举例论证,通过列举这一实例,充分有力地证
明了“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这一分论点,进而证明了全文的中心
论点。
15.示例一:我选甲。作者不自觉的加快了脚步,到底是要去哪里呢,引发读者思考,意犹
未尽,有一种余味,引发读者思考。
示例二:我选乙。虽然环境简陋,但是作者内心志趣高雅,交往之人志同道合,有什么简陋
的呢,运用了反问句,意犹未尽,有一种余味,引发读者思考。高学教育。
【解析】
13.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
第①段讲述了“略知文章甘苦的人”的写作经验:为文章“找到合适的结尾”和“找不到合适的
结尾”的不同心理,进而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找”结尾对找到合适结尾的作用。本题所考查的
“盲人骑瞎马”即在第①段段落的最后,也就是“临时再找”结尾对文章的负面效果。“盲人骑
瞎马”本来是一个歇后语:盲人骑瞎马——乱闯乱碰。在文段中的意思就是“如果临时再找(结
尾),也不免有乱碰乱撞的危险”。也就是说“没有谋篇布局,文章随意结尾”的意思。据此回
答即可。
14.
本题考查举例论证的作用分析。
第③段的分论点是“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接着列举了其中的一
种“极端的例子是开头用什么话结尾也用同样的话”。然后列举了林嗣环的《口技》一篇的开
头和结尾及其好处,这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形象地来证明本段分论点,进而证明中
心论点,显得很有说服力。
15.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运用。

作答时,任选其一,运用文段中的观点分析具体篇目中的结尾的“余味”“余音”。言之有理即
可。
示例一:我选【甲】。《紫藤萝瀑布》的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
加快了脚步”是作者在欣赏了生命力旺盛的藤萝花之后,感悟到了生命的关好和无止境,内
心受到了鼓舞,“不觉加快了脚步”照应了开头的“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并且在感悟了藤萝
花的生命力之后“加快脚步”去做什么?让读者品味起来会产生无数的联想,这就是“余味”和
“余音”。
示例二:我选【乙】。“何陋之有?”这样的结尾以一句问句作结,有什么简陋的呢?这一反
问语气强调没有什么简陋的,让读者进入思考境地,去思考品味,达到了言已尽而意未了的
效果。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河北2018—2022 年五年中考语文真题记叙文阅读汇编
  • 河北2018—2022年五年中考语文真题语言表达汇编
  • 河北2018—2022 年五年中考语文真题字词书写、默写汇
  • 河北2018—2022年五年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
  • 河北2018—2022年五年中考语文真题古诗鉴赏汇编
  • 2021年贺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 2021年贺州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2021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中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 2021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2020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