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九上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2021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1.86 MB         整理时间:2021-12-23
文件简介:
2021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1 《三峡》《入蜀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安徽省中考题)


[三] (16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灔澦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灔澦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沿溯阻绝          (2)不以疾也
(3)发大溪口         (4)仰视天,如匹练然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15.[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灔澦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                    ;等到夏秋水涨时,           。(2分)
 
16. [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并加色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3. (1)顺流而下  (2)迅速,快   (3)出发   (4) 好像……的样子
14.(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15.江水低于灔澦堆(数十丈)    江水高于灔澦堆(数十丈)
16.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可以看出。

2 《孙权劝学》《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北京市中考题)


 
(三)阅读两篇短文,完成10-12题。(共8分)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始就学   一蹴而就   就事论事   功成名就
B.结友而别   别来无恙   久别重逢   依依惜别
C.无以致远   勤劳致富   闲情逸致   学以致用
D.意与日去   去国怀乡   相去甚远   去粗取精
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只是应当广泛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事件。
理解:孙权认为吕蒙阅读面窄,建议他在学习经学之外,还要学点历史。
【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兄长怎么这么晚才知道这件事呢!
理解:鲁肃很晚才知道吕蒙有管理才干,吕蒙对此感到很失望。
【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理解:“才”“学”“志”关系紧密,“才”要依靠学习来增长,而学习的效果则与“志”有关。
12.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材料一
初,遇①善治《老子》。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取材于《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③十一二。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取材于秦观《〈精骑集〉序》)
注:①[遇]指董遇,东汉学者。②[惩艾]惩治,惩戒。③[囊时]从前。
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障碍,如吕蒙所提“___①___”,跟随董遇学习的人所说“___②___”,都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这需要人们立志勤学来解决。而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警惕“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秦观“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十一二”的经历,则进一步提醒人们___③___。
 
 
答案:
10.B
11.丙
12.①军中多务  ②苦渴无日  ③趁青春年少抓紧时间学习(共4分。第①②空,各1分;第③空,2分)

3 《三国志·王连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福建省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在广都,所居有绩。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若吕乂、杜祺等,终皆至大官,自连所拔也。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①盐府如故。时南方诸郡不宾②,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疡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会连卒。子山嗣,官至江阳太守。
(节选自《三国志》)
[注]①领: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②宾:顺服,归顺。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     简:________
(2)不宜以一国之望           宜:________
(3)会在卒           会:________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B.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C.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D.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3分)
(2)利人甚多,有裨国用。(3分)
8.诸君亮为什么要亲自征讨南方诸郡?之后,南征行动为什么“停留者久之”?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4分)
【链接材料】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答案:
(二)(16分)
5.(3分)(1)选拔    (2)应当    (3)适逢
6.(3分)B
7.(6分)
(1)等到成都平定后,(先主)任命王连做什邡县令。
(2)利税收入很多,有助于弥补国家的财政需用。
8.(4分)
第一问:①南方诸郡不服。②认为其他将领的才能不如自己。③不辜负先帝托付。
第二问:诸葛亮接受王连劝谏

4 《记承天寺夜游》《龙井题名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甘肃省7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①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②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④,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16.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比出郭
(4)以不时至,去矣
17.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                    曩者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B. 相与步于中庭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C. 以书邀余入山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 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9. 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
 
【答案】
16. (1)考虑,想到。(2)只是。(3)等到。(4)离开。   
17. B   
18. (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19.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龙井题名记》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内心的欢愉。

5 《送东阳马生序》《与徐甥师川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题)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
【注】①奉议:官名。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_____________
(2)非天质之卑         卑:_____________
(3)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   诚:_____________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B.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C.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D.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2)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
10. 【甲】【乙】两段选文,两位长辈就“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建议。结合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3分)
选文 关键信息 学习建议 前提条件
【甲】 业精德成 ①_________ 热衷于学习
【乙】 养心探道 第一条建议:②_____
第二条建议:③_____ 全身心投入学习
 
 
 
答案:
7. (1)给予,赠送    (2)低下    (3)确实,的确 

8D   

9. (1)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

(2)读书时先要将房间打扫干净,点上香,使精神(注意力)不分散。   

10.   ①专心致志地学习    ②要主动独立思考,解决疑难问题。    ③要排除外界的各种诱惑,静心学习。

6 《记承天寺夜游》《龙井题名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甘肃省武威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①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②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④,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16.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比出郭
(4)以不时至,去矣
17.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                    曩者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B. 相与步于中庭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C. 以书邀余入山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 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9. 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
 
 
 
 
【分析】【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房屋,灯火若隐若现,草木茂盛,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二更天的时候,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②句意: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只是。
③句意:等到出了城。比:等到。
④句意:(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去:离开。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者:名词,的人/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可不译;
B.于:介词,在/介词,在;
C.以:介词,用/连词,因为;
D.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①句中重点词语:庭下,指庭院中的月光。空明,清澈透明。盖,原来。句意: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②句中重点词语:是,这。霁,放晴。可,可以。句意: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之时,用“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而《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美景,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和内心欢愉的心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答案:
(1)①考虑,想到②只是③等到④离开。
(2)B
(3)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②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4)《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龙井题名记》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内心的欢愉。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7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题)


三、(5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7~9 题。(8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操蛇之神闻之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D.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事交代太行、王屋二山的占地面积、高度,体现了愚公移山面临的巨大困难。
B.文章写妻子和智叟都嘲笑并且阻止愚公,是为了反衬出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C.文章以“智叟”来称呼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老头,反差强烈,极具讽刺意味。
D.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0.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4分)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③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谓上客耶?”主人乃悟而请之。
(节选自《汉书》)
[注]①突:烟囱。   ②上行:上座。    ③录:记录,此处指邀请。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俄而家果失火(        )          ②于是杀牛置酒(      )
(2)失火前,客人给主人提了什么建议?这个建议包含了什么人生道理?(2分)
                                                                         
                                                                         
 
 
答案:
7.(2分)C
8.4分)(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你也太不聪明了!
9.(2分)B
10.(4分)(1)①不久。②摆放。(2)客给主人的建议是:把直的烟囱改成弯曲的烟囱,把柴火搬到远离烟囱的地方。道理是:要防患于未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8 《孙权劝学》《三国志.吕蒙传.江表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题)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3分)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孙权谕吕蒙读书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陈三策。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选自(三国志.吕蒙传》,有删改)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停数日,辞去
B.见往事耳/才美不外见
C.省三史/吾日三省吾身
D.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宜乎众矣
 
D [解析]: A.辞: 推托/告别; B. 了解/同“现”,显现,出现; C. 了解,知道/自我检查、反省; D. 应当/应当。正确答案为D.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B )(3分)
A.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B.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C.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D.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9.请将下列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参考答案]: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
 
②蒙始就学,笃志不倦。    
 
[参考答案]: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坚定志向,不知疲倦。
10.吕蒙为什么能为鲁肃“陈三策”?请结合[乙]文回答。 (3分)
 
 
 
[参考答案]:因为吕蒙通过学习,坚定志向,不知不倦,博览群书。增长了见识和远见,因此能“陈三策”。
[参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蒋钦说:“你俩现在一起 做当涂的指挥官,应当多学习,对自己有好处。”吕蒙说:
‘在军中经常苦于军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孙权说:“我又不是让你做编纂文档经典的博士,只是想让你粗略地阅读一些历史典故,你说军务繁忙,谁像我?我小时候读《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不读《易》。一直到统帅江东以后读三史、各家的兵书,自己觉得大有益处。像你们两人,天性聪明,学了肯定有用,为什么不去做呢?应该赶快把《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学习了。”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坚定志向,不知不倦,他所看的书,连老儒生都比不了。后来鲁肃正式提升,代替周瑜。过来找吕蒙谈话,(吕蒙)陈述多种策略。鲁肃模着吕蒙的背说:“ 我以前说老弟是一介武夫,只有勇力,但是到了现在,学识也如此渊博,已经不是以前吴的阿蒙啦。

9 《曹刿论战》《诸军初至石头》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广东省中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1 题。(19 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两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   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1)肉食者鄙. (2)忠之属.也      (3)公将驰.之    (4)惧有伏.焉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2 分)
(2)彼竭我盈,故克之。(2 分)
【乙】
诸军初至.石头,即欲决战,陶侃曰:“賊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既而屡战无功,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孔坦曰:“不然。若.峻攻垒,必须
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来。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已而果然。    侃使庚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帅步骑万余四面攻之,不克。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

(节选自《资治通鉴》)

A.诸军初至.石头/至.霸上及棘门军             B.贼众方.盛/方.七百里
C.侃从.之/隶而从.者                         D.若.峻攻垒/仿佛若.有光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 分)
夜 筑 垒 至 晓 而 成 闻 峻 军 严 声 诸 将 咸 惧 其 来 攻
11.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 分)
(1)曹刿与陶侃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3 分)
(2)李根和孔坦在战事中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2 分)
 
 
答案:
7.(1)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3)驱车追赶  (4)埋伏
8.(1)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2)敌方士气穷尽,而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他们。
【课外文言文翻译:各军队刚到兰石头天,就想要和敌人决战。陶侃说:“敌人正是士气旺盛的时候,我们很难与他们争锋匹敌,应当等待有利时机,用智谋打败敌人。”不久后多次打仗都没有取得成功,监军部将李根建议修筑白石营垒(垒:作战时防守用的墙壁),陶侃听从了他的建议。夜里筑垒,到天明就筑成了,听说苏峻军中严阵以待的消息,众将领都害怕苏峻前来攻打。孔坦曰:“不会。如果苏峻要攻垒,必须要东北风急,让我方水军不能前往相救;今天清静无风,敌军军一定不会来。(敌军)严阵的原因,一定是派军从江乘出击,想要掠夺京口以东的地区。”不久后果然是这样。陶侃派庾亮用二千人驻守白石营垒,苏峻率领步兵骑兵一万多人从四面攻打,不能攻克。】
9.A【A到  B正/方圆  C听从/跟随,随从   D如果/好像】
10. 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
11.(1)①都重视智谋与作战策略,深谋远虑:曹刿注重“取信于民”,陶侃选择“智计破之”。②都懂得避其锋芒,选择合适的作战时机:曹刿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追赶敌军,陶侃在“贼众方盛”时选择“不与争锋”。③都能以少胜多。④都能冷静分析战局。⑤都懂得借助他人力量:曹刿“取信于民”,陶侃听从李、孔二人的建议。
(2)李根:提出筑白石垒的建议,抢占战争先机,提前修筑好作战防守用的墙壁,使得城池易守难攻。
孔坦:对敌情了如指掌,能稳定军心,准确判断敌人动向,有助于我方排兵布阵,最终以少胜多。

10 《岳阳楼记》《偃虹堤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广西百色市中考题)


5.(12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有自岳阳至者,以滕候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属有所记。”予发书按图①,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津、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②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藤侯之惠利③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④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节选自欧阳修《偃虹堤记》)
【注释】①按图:按照地图,文中指看着地图。②远迩:远近。③惠利:指恩惠利益。④作者;建造者。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B.是进亦忧,退亦忧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C.夫事不患于不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可以数计哉               技亦灵怪矣哉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扼长江,临洞庭。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C.【甲】文“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乙】文“滕侯”,即岳州知州滕宗谅,字子京。
D.【甲】文的“吾谁与归”与【乙】文的“吾滕侯之所为也”均为倒装句,即宾语前置。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政通人和”“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B.【乙】文第二段围绕“利”字,交代修偃虹堤的目的,高度评价滕侯修堤的功绩。
C.【甲】【乙】两文为应邀之作,【甲】文侧重抒发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感,【乙】文侧重表达滕侯以民为本的情怀。
D.【甲】【乙】两文末段都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主旨,流露作者思想感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分析】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他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乙】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能写一篇记。”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隐约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问来人建造此堤的人和为此堤起名字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
       大概深深考虑老百姓的人,在谋划一些事情时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很少的力气却取得很多的功效。凭借百步远的湖堤,抵挡天下的险阻,消除不可预测的担心,施恩于当地百姓并且惠及于荆州、湘潭、贵州、四川,凡是往来于湖中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可以得到这个堤的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交通要道,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总共要有多少呢!假使修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子京太守给人和物带来的恩惠和便利,难道是可以用数字计算的吗?事情不担心干不成,而担心容易毁坏。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倒常常使它废弃。自古以来,贤良睿智的人士为百姓防御灾患,兴办公益,那些工程废弃后的遗址到处都有。如果继承者都像开始建造的人那么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观:景观/看;
B.亦:都是“也”的意思;
C.患:担心/祸患;
D.哉:反问用词,可译为,吗/感叹用词,表示由衷的感叹,可译为,啊。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
ABC.正确;
D.有误,“吾滕侯之所为也”的意思是:我们滕太守做的。不是倒装句。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甲】文末段只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没有记叙。
故选:D。
(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句意: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②重点词有:则,那么。于,在。遗,丢掉。句意: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会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
答案:
(1)B
(2)D
(3)D
(4)①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②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会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 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1 《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广西北部湾中考题)


(二)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资料链接】
以下两则材料,与古邕州的两篇亭记有关。
材料一:台石使君属邕守,捐赢金买其地,为辟荒径,植卉竹,结亭其间,……其在衢巷之亭岿然,爽垲名之曰心远,盖取陶渊明人境结庐心远地偏之语,岁甲子竣工,属余为记。
(节选自《南宁府部艺文·心远亭记》)
材料二:有遗予孤鹤者,养成驯扰,从人遂以名亭,良辰胜日,著屐曳杖,逍遥亭中。惟见孤鹤飞鸣舞啄,若解人意,抚而乐之,至忘昕夕,故虽吏事旁,午胸臆无奇然。草亭阒寂,素影蹁跹,月夜则积水,空明鹤声朗呖,无异山林间清致,岂非达人澄怀观道之一助乎。
(节选自《南宁府部艺文·孤鹤亭记》)
12. 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本文及“资料链接”中的文言疑难字词。(3分)

 
13. 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选文惜墨如金,首句“环滁皆山也”就写尽了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今人叹服。
B. 选文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做到了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C. 在太守看来,滁人的自在出游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
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核心句,表明“乐”是表像,“醉”是根本。
14. 把本文和“材料二”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2)惟见孤鹤飞鸣舞啄,若解人意。
15. 结合“北固亭”“醉翁亭”“心远亭”“孤鹤亭”的命名,说说古代亭子有哪些命名方式。(4分)
 
 
16. 古人在写作上时常互有借鉴,借句取意或反意,比如,“徙倚欲何依”就借用了曹操《短歌行》里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上面所链接的两则材料中也有此类用法,请找出一处,并写出它借用了哪首(篇)诗文的什么句子。(3分)
 
 
 
答案:
12.     ①. 休息    ②. 即使    ③. 同“嘱”,嘱咐    
13D   
14. (1)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2)只见一只仙鹤飞舞鸣叫,好像能明白人的意思。   
15. 用所在地的地名、当地太守的号、来源于诗句、生活中的事物等。   
16. 示例:“盖取陶渊明人境结庐心远地偏之语”借用它陶渊明《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2 《岳阳楼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广西贵港市中考题)


(一)文言文阅读(9~14小题,16分)
岳阳楼记(节选)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以物喜          以刀劈狼首(《狼》)
B.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得之则生(《鱼我所欲也》)
C. 发于声,而后喻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D. 舜发于畎亩之中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项是(   )
A. 而或长烟一空          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B. 把酒临风          临表涕零(《出师表》
C. 衡于虑,而后作          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D. 征于色          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     拂:______________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13. 《岳阳楼记(节选)》第②③段写“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其用意是什么?
14.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的作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之道?
【链接材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②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③,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
【注释】①奚以:即“以奚”,根据什么。以,介词,根据。奚,何,什么。②重:重视。③敬上畏罪:恭敬君上,畏惧犯罪。敬,恭敬,尊重。上,君上,泛指统治者。罪,犯罪或作恶的行为。
 
 
 
【答案】
9. B   
10. C   
11.     ①. 探求    ②. 违背   
12. 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13. 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衬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突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1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出了忧患则生、安乐则亡 观点,[链接材料]则提出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

13 《陋室铭》《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广西桂林市中考题)


三、古诗文阅读
7.(10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出名)
B.斯是陋室(这)
C.可爱者甚蕃(多)
D.陶后鲜有闻(新鲜)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温故而知新
C.濯清涟而不妖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
B.往来无白/丁
C.中通/外直
D.不蔓/不枝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云:何陋之有?
(5)请根据【甲】【乙】两文填写表格。
选 文/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不同的物象 相同的志趣
【甲】 ①    ②   
【乙】 莲  
 
 
 
 
 
【分析】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ABC.正确;
D.有误,鲜:少。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而”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句意为: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而:连词,表示转折。
B.句意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就能获得新的理解和感受;而:连词,表示承接。
C.句意为: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而:连词,表示转折。
D.句意为: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而:连词,表示转折。
故选:B。
(3)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故断句为:往来无/白丁。
故选:B。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何,什么。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的能力。结合甲文内容可知,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乙文内容可知,通过对莲的描绘和赞颂,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据此可知,他们相同的志趣是: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答案:
(1)D
(2)B
(3)B
(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①陋室;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点评】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14 《马说》《战国策•千金求马》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广西河池市中考题)


三、古诗文阅读
9.(12分)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千金求马》)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期年:满一年。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食之不能尽其材/千里之马至者三买
C.其真无马邪/其首五百金
D.骈死于槽枥之间/涓人言于君曰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执策而临之(面对)
B.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同“返”,返回)
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买)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甲】文托物寓意,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作伯乐,把未被发现的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C.与【甲】文的以议论为主不同,【乙】文以记叙为主,叙述“涓人”用重金购买死马的头,刺激各地献来宝马,不满一年即成功收获好几匹千里马的故事。
D.【甲】【乙】两文都涉及“千里马”,然而千里马的境遇却迥乎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被埋没,【乙】文中的千里马受到重视。
(4)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5)有人认为【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阐述。
 
 
 
 
 
【分析】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的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里马。近侍对国君说:“您把买马的任务交给我吧!”君主派他出去了三个月,买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是死的,他用五百两金子买了那匹马的头,返回报告君主。君主大怒,说:“要你买活马,为什么用五百两金子买死马?”近侍回答说:“死马都要用五百两金子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会真心买马的,千里马现在快要到了。”果然不出大臣所料,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接连有好几个人领着千里马来见国君。国君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千里马。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A.而:表转折/而:表转折。相同。
B.之:代词,指代千里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不相同。
C.其:表示反诘语气/其:代词,指代千里马。不相同。
D.于:在/于:对。不相同。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ACD.正确;
B.有误,“策”的意思是用马鞭驱赶。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CD.正确。
故选: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2021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20年广西玉林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 贵州省毕节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21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21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 2021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 辽宁省抚顺市、葫芦岛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21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重庆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B卷)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