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语文试题 > 高一上语文试题
文件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95.50 KB         整理时间:2021-12-23
文件简介: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我这种尝试,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
后记
这集子十四篇论文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以我个人在社会学门内的工作说,这是我所努力的第二期。第一期的工作是实地的社区研究。第二期工作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论文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这对象必须是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有时空坐落的人们生活的具体社区。因之,就是社区研究,也称作社区分析。社区分析的第二步是比较研究,在比较不同社区的社会结构时,常发现了每个社会结构有它配合的原则,原则不同,表现出来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
差序格局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这种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因之,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这就是中国传统结构,我把它叫做“差序格局”。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差序格局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孔子并不像杨朱一般以小己来应付一切情境。现在我们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西洋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公民”的观念不能不先有个“国家”。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是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不同的道德要素维持着。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家族
我曾提出若干概念,比如“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我知道这些生疏的名词会引起读者的麻烦,但是为了要表明一些在已有社会学辞汇里所没有确当名词来指称的概念,我不能不写下这些新的标记。我并不是说中国乡土社会中没有“团体”,譬如钱会;我在这个分析中只想从主要的格局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的重要。同样地,在西洋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同样存在的,但比较上不重要罢了。这两种格局本是常常可以并存,可以看得到的不过各有偏胜罢了。
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出生的孩子。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能经营的事务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因之也是暂时性的。
我们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比较确当的应该称作“小家族”。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依需要,沿父系亲属差序向外很远扩大,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家族包括生育的功能,还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我们的家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是同心圆格局,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但始终是以个人为中心,所以界限分明。
B.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包括一毛不拔的杨朱和提倡“仁”的孔子,也由此可看出,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私”的社会。
C . 中国差序格局之下人们的道德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以个人为中心,克己复礼,缺乏团体道德标准。
D .中国乡土社会“小家族”是绵续性的,结构复杂、人数众多,有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2.根据材料及《乡土中国》其它章节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中国》14篇论文从社会结构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乡土性”的特点。它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排他性。
B.《乡土中国》通过反复多角度、多层面地将中国乡土社会和其他社会体系和社会关系对比的做法,全面深入地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C.费孝通先生在刻画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时除了沿用概述,借用普通词语,还创造性提出了“差序格局”等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术语。
D.《乡土中国》语言严谨、缜密,质朴、自然,通俗、形象,也不乏幽默诙谐之笔,隐藏渊默智慧之思,例如《差序格局》。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差序格局”在社会生活中影响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看到电视上说某某某贪污,我们总是义愤填膺,但当看到自己亲人贪污时,却以“聪明”两字来评价。
B.朋友说周末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朋友是中国人,你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
C.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莫谈国事”。
D.过年去亲戚朋友家串门,敲门要进时,门内的人问“谁呀!”这时我们的回答十有八九是一声“我!”。
4.请从提供材料内容或学过的《乡土中国》其它章节找出一个可以揭示乡土社会特征的概念并简单解释。(4分)
5.《差序格局》摘编自学术著作《乡土中国》三篇不同的文章,但却涉及一个共同的主题,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请简要分析说明三则材料组合的内在关联。(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有一年,院儿里的老太太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却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节选自《史铁生作品集》,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十岁后我的作品接连获得成功,而母亲却去世了。母亲去世的原因是上帝认为“她心里太苦了”,上帝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
B.“风正在树林里吹过”,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这里的“是个好兆头”体现了母亲对生活寄予希望,对“我”寄予希望。
D.文章结尾说,那个孩子“会跑去看看那棵树”,借每个孩子都拥有母亲和合欢树般的故事,表现情感的牵念,母爱的深远,虽物是人非,母爱却恒在。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孩子气,这与后文中母亲的伟大形象构成对比。
B.作者选取了一生较为重要的三个转折点——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来组织材料,突出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可谓独具匠心。
C.文章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前部分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无不渗透深情。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D.文章的语言平淡。作者内心的感情不像洪水喷涌,而如涓涓细流,真情蕴涵于平淡的语言中,感人至深。
8.文章是如何塑造母亲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合欢树》是史铁生谱写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文章为什么不以“母爱”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呢?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分两部分,共7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6题。第一部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断绝。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马车走一天的路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B.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②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C.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 ① 蟹六跪而二螯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1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第二部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吏。会郡守与州牧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牧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诣公车门,州吏始欲求通。慈以计败州牧诬章,而郡守得清。由是知名,而为州牧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即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于是严行蓐食,须明,便带鞬摄弓上马,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围下左右人并惊,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毕径入门。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射毕,复入。明晨又如是,无复起者,于是鞭马突围驰去。比贼觉知,慈行已过,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遂到平原,竞得刘备兵解融之难。 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事毕,还启其母,母曰:“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
后刘繇为扬州刺史,慈往见之,会孙策至,或劝繇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①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及繇奔豫章,慈为策所执。策亲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②,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孙权统事,以慈能制刘磐,遂委南方之事。建安十一年卒,年四十一。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评曰: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选自《三国志•吴书四•卷四十九》,有删改)
注:①许子将:许劭,字子将,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刘繇的谋士。②楼棼:城楼上的梁柱。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B.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C.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D.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字,古代男子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公车,汉代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C.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专指升职,“谪”专指贬官。
D.建安,是汉献帝刘协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往往要更改一下年号。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史慈能骑善射,武艺高强。他在北海单骑突围,箭无虚发;在神亭与孙策单挑,不分胜负;与孙策讨伐麻保贼兵,贼人一边攀爬一边叫骂,太史慈一箭穿透那人手掌。
B.太史慈知恩重诺,信义可风。他奔赴平原请来刘备援军,解北海之围,报答孔融的恩情;刘繇去世,太史慈自请前往安抚刘繇的部下,大家都认为他不再回来,结果他按照约定如期回来,不负孙策的信任。
C.太史慈有勇有谋,胆略过人。年少时,他智送奏章,为郡守澄清冤屈;孔融被管亥围困,他单人独行,趁夜闯入都昌城,又巧妙设计来麻痹敌人,最终成功突围。
D.太史慈胸怀壮志,抱憾离世。他认为大丈夫应当建立不世的功业,可惜他正值壮年抱憾而终,临死前的嗟叹充满了壮志未酬的遗憾。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事毕,还启其母,母曰:“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一百五日①夜对月杜甫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②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③放红蕊,想像④嚬⑤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⑥犹渡河。
【注】①一百五日:即寒食日。此诗为唐至德二载(757)寒食节时在长安所作。诗人从去年冬至离妻出门到此时已有一百零五天。②斫却:砍掉。③仳离:别离。④想像:想念故人的样子。⑤嚬:同“颦”,皱眉,蹙眉,使动用法,使……蹙眉的意思。⑥秋期:指七夕,牛郎织女约会之期。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独具匠心,唐人诗中往往称“寒食”而不称“一百五日”,而杜甫题为“一百五日”意在突出自己离开家人已经很长时间了。
B.首联中“无家”与“有泪”相对,月光入水而金光闪烁,作者借“金波”来写自己的眼泪也像金波一样涌动不已。
C.颔联用吴刚伐桂来表明自己的情感,奇特又浪漫。
D.颈联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因思念故人而蹙眉的诗人形象。
18.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又蕴含着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借景抒情是诗歌创作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借(1)“              ,              ”慨叹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杜甫在《登高》中通过(2)“                    ,                    ”两句集中体现了夔州秋天的凄清和肃杀,进而烘托诗人的愁苦和悲怆;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因眼前(3)“              ”的景象而发出“             ”的感慨,表现了诗人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批,在潮汕话中是“书信”的意思。侨批,是海外华侨寄给国内亲属家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它是富有情感的金融产品,具有“银信合一”的特征,蕴含着忠义孝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是“           ”“无征不信”的生动诠释。
孝道,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作为文化基因,它流淌在侨胞的侨批中,也涌动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百多年来,不少同胞,或为躲避战乱灾害,或为养家谋生,他们“过番”“卖猪仔”,            ,漂洋过海,到南洋,到北美,做苦工,做小买卖,艰苦奋斗,成就事业。白天他们无一日歇息,夜晚他们乡愁绵绵。夏对星星,秋对皓月,最挂心是双亲的温饱、健康、安危         终老。他们最痛苦的就是不能在双亲身边尽孝。(                   )
一封侨批上写着:“母亲言衣服            ,儿闻之心甚酸疼万般,儿子罪过”;还有侨批上有这样的文字:“男儿何忍置家人于水深火热之中”;一个叫集贤的在侨批上对慈母说,父亲仙逝,“实痛惜仙游之时,无在侧奉侍,其罪大焉”。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信而有征   流离失所   以至   支离破碎
B、凿凿有据   背井离乡   以至   破碎不堪
C、信而有征   背井离乡   乃至   破碎不堪
D、凿凿有据   流离失所   乃至   支离破碎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它涌动在侨胞的侨批中,也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B、它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也涌动在侨胞的侨批中。
C、它流淌在侨胞的侨批中,也涌动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D、它涌动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也流淌在侨胞的侨批中。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能从中谛听到怦怦跳动的孝心,因为页页侨批道出了他们的挂心和痛苦。
B、我们从中谛听到了怦怦跳动的孝心,这是他们在页页侨批中道出的挂心和痛苦。
C、他们在页页侨批中道出的挂心和痛苦,是我们能谛听到的怦怦跳动的孝心。
D、页页侨批道出了他们的挂心和痛苦,从中我们能谛听到怦怦跳动的孝心。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青年、国家、时代,这三个词联系在一起,总是能激荡起人们无尽的想象。今天的青年一代,生活在“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伟大时代,   ①   。当下,可能不少年轻人就正在经历着“成长的烦恼”。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些人在创业的道路上遇阻,  ②   ,让一些人的梦想遭遇逆风,甚至有的人发出疑问“明天会更好吗”?面对困难和挑战,有压力、有担心都是正常的,但我们要相信,只要我们能扛起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去拼搏奋斗,      ③    。
2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
“心有一团火”张秉贵、“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探界者”钟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代雷锋”郭明义、“铁路小巨人”巨晓林……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背后,不过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日复一日地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一代又一代的劳模,见证着劳动者勇攀高峰的坚定志向和坚韧品格,折射出模范的价值追求和对劳模精神的时代诠释。不同时代的劳模,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怎样的启迪,答案就在奋斗本身。虽然劳动内涵随着时代不断更新,但“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不变。
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享誉世界的“籼型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就像一位普通的农民,经常两腿沾满了泥点子,穿梭在田间地头。正是靠着这种“泥腿子”精神,多下田,深扎根,我们的田野种出了最美庄稼,一次次圆了增产梦和丰收梦,为中国梦增添了一抹抹亮丽色彩。
材料三:《中国青年报》2020年09月30日刊发了扶贫干部詹先彬的文章《在触摸乡村中收获一份家国情怀》:这几年,从机关到农村,与村民做朋友、打交道,为村里大事小事出谋划策,我也明显感觉身上慢慢多出一些“泥土味道”:自觉从村民立场思考问题;用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困难面前,学会忍耐坚持,我多了些从容淡定。
材料四: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身处新时代,说土并不“土”,读了上述材料,你对“土”产生怎样的理解与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卷答案

1.(3分)C(A.强加因果。“界限分明”错误。《差序格局》中提到这社会圈子(社会关系网络)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富于伸缩性。所以界限是模糊的。B. 曲解文意。由《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可看出把中国乡土社会说成是一个“私”的社会有失标准。D.逻辑错误。乡土社会“小家族”结构复杂但人数不一定众多。在《差序格局》中提到,“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家族》中也提到“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
2.(3分)A(《重刊序言》中提到“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家族》中也提到“两种格局本是常常可以并存,可以看得到的不过各有偏胜罢了”,可见并不具有排他性。)
3.(3分)D(不需要通报自己的尊姓大名,脚步声、说话声、甚至气味都是我们的“名片”,甚至有时当我们以自己的大名来回答反而会显得客套与陌生,这是乡土社会乡土性的特征,我们依旧还是那个熟人社会。)
4.(4分)(选取下列其中1个概念进行解释,大意正确就可以给4分)
(1)熟悉社会:因见证了每个人的生长过程而使人和人、人和动物形成最为熟悉的社会关系的村落式社会形态。
(2)差序格局:乡土社会里的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依据私人关系向外不断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变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关系圈。(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是以某个人为中心,波浪似的向外扩散,犹如投入水中一个石子后的水纹,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形成一种“差序格局”。)
(3)自我主义:指一切价值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
(4)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社会范围是从“已”推出去的一根根私人联系,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这些道德要素都跟私人有关,没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所有的价值标准也没有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5)礼治社会:运用教化手段使人们主动服膺于传统习惯而维持稳定的社会形态。
(6)小家族:一个按父系不断扩大的氏族社群。它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是一个长期性的事业组织,家庭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其主轴是父—子、婆—媳。
(7)无为政治:乡土社会因不具备横暴权力所追求的经济效益、也不具有同意权力所要求的分工体系而形成的微弱和松弛的统治形态。
(8)长老统治:区别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的以教化形成的礼的统治形态。
5.(6分)
(1)《差序格局》中 “差序格局”是个核心概念,《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从不同侧面论证了乡土社会的特点,完善对乡土社会特质的论说。(2分)
(2)《差序格局》阐释了以亲属关系的层级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从儒家重“人伦”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结构的特点,指出了其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和厚近薄远而无普遍的道德标准的特征。(2分)
(3)社会结构格局差异会引起不同的道德观念,即西方社会的团体道德和中国乡土社会的私人道德。《系维着私人的道德》阐释了这两种道德体系的特征。差序格局社会的道德基本观念建筑在以已为中心的私人联系里,而团体格局的社会(西洋社会)的道德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强调了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1分)
(4)《家族》中作者首先明确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在乡土社会和西方现代社会中是并存的、各有偏重的,进而阐述了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及“家”的特征。(1分)
6.(3分)A(A项,母亲去世的原因不是上帝认为“她心里太苦了”,而是得了肝病。第②段,“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7.(3分)D(D项“语言平淡”错误,本文的语言淡雅朴素中蕴含深情,耐心寻味。)
8.(4分)①语言描写。“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有点孩子气的性格。②肖像描写。“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突出了母亲的操劳,对我的担忧。③动作描写。“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表现了母亲为了能治好我的腿坚持不懈、执着坚强的形象。④神态描写。“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表现了母亲善良无私的性格。⑤侧面描写。通过妹妹的转述,突出母亲为了不让“我”担心而隐瞒病情,默默承受病痛的伟大形象。
(明确手法1分,分析1分。如果考生的答案全部是正面描写的角度,最高分不超过3分。若有其他答案,如,用合欢树衬托母亲无私奉献的精神,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合欢树是作者情感寄托的对象。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象,是作者缅怀母亲表达深挚情感的寄托物。②合欢树具有丰富的内涵。合欢树象征着母亲,它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合欢树象征了母爱,它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合欢树象征了作者自己,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的经历相类似。③合欢树揭示了文章主旨。合欢树是作者和母亲之间的情感的凝聚和象征,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美好期待和儿 子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所有的母子都能合家欢乐的心愿。④合欢树有更强的艺术效果。“合欢树”为题含蓄隽永,而“母爱”直白单一。(每点2分,答3个要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如“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言之有理则可酌情给分。)
10.(3分)C(C项,绝:渡,横渡。)
11.(3分)C(C项,“焉”,前者是兼词,于此,从这里;后者是语气助词,无实义。A项,“于”,介词,比。B项,“虽”,连词,即使,表假设。D项“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12.(3分)D(例句,判断句,“……者……也”表判断;D项,判断句,“……也”表判断。A项,状语后置句,“寒于水”,比水寒冷;B项,省略句,省略代词“之”,(之)以(之)为轮;C项,定语后置句,助词“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13.(3分)A原文:(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
何而死乎!”主要根据句意断句,同时关注标志语,参考句子的结构等。)
14.(3分)C(C项,“迁”不仅可以指升迁,也可以是贬官或平级调动。)
15.(3分)B(B项,原文是“策命慈往抚安焉”,太史慈是奉命前往而非自请。)
16.(4分)事情结束后,太史慈回家禀告母亲,母亲说:“我很高兴你能有这样报答孔北海的做法。”
(要注意的关键点有:启:禀告,“还启其母”,省略句,省略主语太史慈;“有以”,有用来……的方法。以上每点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他年少时好学,在郡里担任奏曹史。适逢郡府与州府闹矛盾,谁是谁非未得区别,先上报者就处于有利地位。这时州里的奏章已送走,郡太守担心自己落后,便寻求可放心委派的人。太史慈当时二十一岁,郡太守便挑选了他。他上路后日夜兼程,到达洛阳,来的负责接纳上奏的公车门口,州里派来送奏章的小官正在请求通报。太史慈用计破坏了州牧诬告的奏章,郡守的冤屈才获得澄清。太史慈也因这事出名,却又因此被州牧嫉恨。太史慈担心被州牧报复,便躲避到辽东去了。
北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多次派人问候太史慈的母亲,并送去馈赠的物品。当时孔融因为黄巾军攻州掠府,出兵驻守都昌,被起义军管亥所包围。太史慈从辽东回来,他母亲对他说:“你与孔北海从未见过面,从你避走之后,他对我一直体恤殷勤,胜过故交老友,现在他受到贼兵包围,你当速去救助。”太史慈就一人步行到都昌。此时贼兵包围得还不十分严密,太史慈等到夜间,乘人不备进去见孔融,请求孔融派兵随他出城砍杀。孔融不听,想等待外面的援兵来解救,但一直未见救兵,而包围一天比一天紧逼。孔融想向平原相刘备告急,城里人没有办法冲出,太史慈主动请求派他去。于是太史慈收拾好行装,早早地吃了饭,等到天明,便带上箭囊提着弓弩上马,令两名骑兵跟随在后,各作一个箭靶子拿在手上,打开城门径直出去。外面包围的人都很惊骇,太史慈策马来到城下的壕沟内,插好随从所拿的两个靶子,然后跃出壕沟射靶,射完后,径直进入城门。第二天早晨又是这样,城外包围的人有的站起来,有的趴卧着,太史慈射完后又进城去。第三天早晨还是这样,城外的包围者再没有站起来,太史慈于是用鞭猛抽马直向包围圈冲去。等到起义军明白过来时,他已突围而去,且射死了好几个人,都是应弦倒地,故此无人敢追赶他。太史慈于是到了平原,最终搬来刘备的兵马解了孔融的围。孔融得以解围后,更加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而加以敬重,说:“您是我的年少明友。”事情结束后,太史慈回家禀告母亲,母亲说:“我很高兴你能有这样报答孔北海的做法。”
后来刘繇当扬州刺史时,太史慈去求见,正好孙策领兵来攻扬州,有人劝刘繇任命太史慈为大将军,抗拒孙策,刘繇说:“我如果用子义(太史慈字)为将,恐怕许子将要笑话我部下无能人。”(刘繇)只是派太史慈侦察(孙策)军队的真伪虚实,当时太史慈只带一个骑兵与孙策猝然相遇。孙策的随从有十三人,都是韩当、宋谦、黄盖一流的将领。太史慈便冲上去挑战,正与孙策相对。孙策刺太史慈的坐骑,夺走太史慈插在身背后的手戟,太史慈也得到了孙策的头盔。正好两边的步、骑大队人马都赶来,于是各自罢手散开。
后来刘繇失败逃往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史慈被孙策擒获,孙策亲自给他松绑,握着他的手说:“还记得在神亭的时候吗?如果你当时抓住我,该会怎么处置?”太史慈说:“很难说我会怎么处置。”孙策放声大笑说:“今日国家大事,我当与你共同为之。”当即任命太史慈为门下督,返还吴郡后又授给他兵马,升为折冲中郎将。后来刘繇在豫章去世,部下一万多人无所归属,孙策命太史慈前去安抚他们。孙策身边的人说:“太史慈此番北去一定不返回。”孙策说:“子义除了我,还能归服谁?”于是在昌门为太史慈饯行,牵着他的手说:“何时能回来?”太史慈回答说:“不过六十天。”后来果然如期而归。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须髯很美,手臂很长,善于射箭,且箭不虚发。他曾经跟随孙策讨伐麻保一带的贼兵,贼兵在屯区里,攀爬到楼上叫骂,两手扶着楼的梁柱,太史慈引弓搭箭,一箭穿透贼人的手掌而射入梁柱,包围的上万名兵士看了,无人不称好。他的箭法就是如此精妙。孙权掌权之后,考虑到太史慈能制服刘磐,于是将管理南方的事务委托给他。太史慈在建安十一年(206)去世,享年四十一岁。太史慈临死时,叹息道:“大丈夫生在世上,应当带着七尺长剑,来登上天子殿堂的台阶。如今我的志向没有实现,怎么就要死啊!”孙权(知道太史慈死了,)非常悲痛惋惜。有评论说:太史慈十分守信义,诚厚刚正,大有古人的风范。
17.(3分)D (“青娥”,旧时女子用青黛画的眉,在这里暗指妻子,作者借想象妻子因思念而眉头紧锁忧伤不已的样子来表达夫妇分隔两地的愁苦之情。)
18.(6分)手法:想象(妻子因思念而忧伤不已的样子)、用典(吴刚伐桂、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反衬(用牛郎织女七夕相聚来反衬自己与妻子不能相聚的悲苦)。(3分,可不分析)
情感:1、对家人的深切思念;2、对与妻儿团聚的渴望;3、因亲人离散的悲哀;4、对奸人当道的朝政的批评与期望(“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砍去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会更加清澈皎洁。诗人暗用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而进行联想,一方面表达对家人的切思之心,另一方面又影射当时战乱的时局和奸人的为非作歹。)(3分,1点1分,答足3点即可)
19.(6分,一个句子1分。错字、漏字、多字,颠倒字序,1个扣1分,扣完该空分数为止)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万物霜天竞自由   谁主沉浮
20.(3分)C(“信而有征”和“凿凿可据”都用来形容确实可靠。“信而有征”强调确实可靠的是有证据。“凿凿有据”强调确实可靠的是证据本身。例1:他刚才说的信而有征,不像是说的假话。例2:他拿出许多犯人犯罪的证据,凿凿有据,让犯人无法反驳。选文中应该用“信而有征”。“流离失所”指无处安身,到处流浪。“背井离乡”指离开家乡到外地。选文中指的是侨胞们漂洋过海,离开家乡,到其它地方生活,应该用“背井离乡”。“以至”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可解释为“直到”、“一直到”;二有“甚至”的意思,用于下半句开头,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乃至”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选文中应该用“乃至”。“破碎不堪”指某物破损很厉害。“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选文中在这里谈及的主语是“衣服”,应用“破碎不堪”。)
21.(3分)B(“它流淌在侨胞的侨批中,也涌动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这句话中有两处错误:一是搭配不当,应该是“流淌在血液中”“涌动在桥批中”;二是语序不当,联系前后文,应是先谈及“炎黄子孙”再过渡到“侨胞”,因为紧接着的第三自然段谈的都是侨胞的故事。所以选B。)
22.(3分)D(A项和B项主语都是“我们”,在与前文内容衔接方面,不符合“主语一致”的原则,并且“从中”指代不明。C项表述的主要意思是“挂心和痛苦是孝心”不准确。D项在前文讲述侨胞背井离乡后的乡愁和痛苦的基础上,引出正是“页页侨批”很好地为他们表达了“挂心和痛苦”,让我们从这些侨批中“谛听到怦怦跳动的孝心”,衔接得当。)
23.(5分)①但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压力(2分)
②让一些人暂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1分)
③我们就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2分)
(第①句得分点是表示转折的连词“但”以及关键词“压力”“困难”“挑战”等等,1点1分,共2分;第②句要求仿写,需要保留“让一些人……”句式;第③句要有“就”,与前一句的“只要”构成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4.(4分)
一代又一代的劳模日复一日地将一件事做到极致,(2分)
不同时代的劳模启迪我们艰苦奋斗。(2分)
(1个信息点2分,如果语言不流畅或是整体超字数视具体情况扣1-2分)
25.(60分)
作文题由材料、写作要求两部分组成,学生只要围绕着“土”写自己的经历或者看法即可视为符合题意。
材料一的关键词是泥土,突出的是乡下之“土”、乡下人谋生的“土地”。
材料二关键词是“泥腿子”精神,即像袁隆平院士这类人身上具有的扎根农村、实干进取、默默奉献的精神。
材料三的关键词是“泥土味道”,这是一位基层扶贫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积淀下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即深入群众、与老百姓密切联系的思维方式,忍耐坚持、从容淡定的工作能力。
材料四的关键词是“土地”,从诗歌内容可以延续理解为对国家的热爱。
本题可从四则材料中任选一个关键词进行写作,也可将材料进行组合写作,进行组合写作时应该表现出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提示语中指出 “身处新时代”,要求考生写作时要注意时代特征及身份特点,而“说土并不‘土’”则暗示考生立意时应以积极立意为主。
参考立意:
1、世界走得再远,根本还在泥土(土地)。
2、新时代我们需要“泥腿子”精神!
3、新时代青年要学会走入农村,体会乡民的爱与痛。
4、热爱祖国,从热爱乡土开始。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