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历史试题 > 七上历史试题
文件名称: 曲靖市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1.08 MB         整理时间:2022-11-28
文件简介: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曲靖市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目前我们对山顶洞人研究获得的共识是:他们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还懂得审美……获得这些研究共识的途径是
A. 远古传说 B. 文献记录 C. 考古成就 D. 学者推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山顶洞人研究获得的共识是:他们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还懂得审美”结合所学知识,研究古人类的主要途径是考古成就。通过考古发掘获得的化石可以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C项正确;远古传说、文献记录、学者推测都属于二手资料,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 中国是农业大国,水稻和粟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最早种植水稻的先民是
A. 河姆渡居民 B. 半坡居民 C. 山顶洞人 D. 元谋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左右,生活地点在今浙江余姚,位于长江流域;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河姆渡人还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A项正确;半坡人,距今约6000千年,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住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会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饲养猪、狗;打猎捕鱼,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排除B项;CD项还不会种植水稻,排除CD项。故选A项。。
3.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下列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A. 炎帝和黄帝 B. 尧和舜 C. 孔子和孟子 D. 大禹和启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4. 我国早期国家的三个朝代,正确的更迭顺序是
A. 夏、周、商 B. 商、夏、周 C. 夏、商、周 D. 周、夏、商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夏朝灭亡,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历史上称为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不仅数量多,种类齐备,而且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种类齐备,工艺精湛。其中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青铜器之王”,A项正确;“四羊方尊”、“利簋”、“毛公鼎”的重量均不及司母戊鼎,排除B、C、D项。故选A项。
6. 余秋雨在谈到汉字的地位时提到:“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是商超的甲骨文,B正确;夏朝本身是否存在还存在争议,没有一套成熟文字是其中原因之一,排除A;西周和秦朝都已有成熟文字,但是不符合题意“开始于”的限定,排除CD。故选B。
7.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 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 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历史统一的趋势日趋明显。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8. 观察如图,图中③处应为战国七雄中的

A. 齐 B. 秦 C. 楚 D. 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战国七雄按方位顺序“东、南、西、北到中间”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图中③处应为战国七雄中的秦,B项正确;①对应的齐国,排除A项;②对应的是楚国,排除C项;④对应的是燕国,排除D项。故选B项。。
9.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改革是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王猛改革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管仲改革在春秋,王猛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0. “这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场大辩论是
A. 百家争鸣 B. 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 D. 文艺复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知,此事件为百家争鸣,因此A正确,排除BCD三项。
11. 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
A. 公元前475年 B. 公元221年
C. 公元前230年 D. 公元前221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D项正确;公元前475年,战国开始,排除A项;公元221年属于三国时期,排除B项;公元前230年是秦王嬴政开始统一战争的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公元前210年,咸阳的一位商人购进一批大米,他支付的货币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所学知,公元前210年处于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秦朝用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流通的货币,D符合题意;ABC三项,均是战国时其它诸侯国的货币,秦统一后被废除,排除。故选D项。
13.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率九百戍卒,奋起于大泽乡,“伐无道,诛暴秦”,吹响了反秦起义的号角。秦末,“反秦起义”风起云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匈奴南下 B. 秦灭六国 C. 秦的暴政 D. 遇雨误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秦始皇穷兵黥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率九百成卒,奋起于大泽,“伐无道诛暴秦”,吹响了反秦起义的号角。秦末“反秦起义”风起云涌的最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C项正确;“匈奴南下”与暴政没有关系,排除A项;秦灭六国是统一全国的过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遇雨误期是农民起义的一个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4.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为争夺全国统治权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
A. 牧野之战 B. 城濮之战 C. 楚汉战争 D. 官渡之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项羽和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这次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最终取得胜利。C项正确;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军,商朝灭亡。排除A项;城濮之战是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排除B项;官渡之战曹操消灭了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汉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而实施的政策是
A. 强兵富国 B. 开疆拓土 C. 严刑峻法 D. 休养生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D项正确;商鞅变法主张强兵富国,汉武帝开疆拓土,秦始皇严刑峻法,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6. 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在( )
A. 汉高祖时期 B. 汉文帝时期 C. 汉武帝时期 D. 汉景帝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实现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C符合题意;汉高祖时期经济衰退,没有达到鼎盛时期,A不符合题意;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但是没有达到鼎盛局面,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 从汉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的思想是
A. 法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从汉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的思想”可知,汉武帝时期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汉代时期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道家思想在汉初成为治国思想,到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并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学派逐渐淹没失传,排除D项。故选C项。
18. 东汉中后期,朝政黑暗,政治一片混乱,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外戚宦官专权 B. 皇帝昏庸愚昧 C. 自然灾害频繁 D. 地方军阀割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社会趋于动荡,王朝走向衰亡,其主要原因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东汉后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其主要原因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A项正确;皇帝昏庸愚昧、 自然灾害频繁、地方军阀割据不是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 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始于
A. 张骞出使西域 B.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西域都护的设置 D. 班超出使西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C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但不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A不符合题意;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关,B不符合题意;班超出使西域是在东汉时期,西汉时期新疆已经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朝对西域的管辖的相关史实。
20. “一带一路”源于西汉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如图示意图中A处为此路的出发点,它是

A. 洛阳 B. 长安 C. 咸阳 D. 镐京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往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运往中国,由此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1.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东汉时为“纸走进人民的日常生活”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 张角 B. 班超 C. 张骞 D. 蔡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D项正确;张角是农民起义领袖, 班超经营西域, 张骞开通西域,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2. 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按“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优美,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是司马迁编写的( )
A. 《道德经》 B. 《论语》 C. 《史记》 D. 《伤寒杂病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项正确;《道德经》是道家经典。排除A项;《论语》是儒家经典。排除B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代表作。排除D项。故选C项。
23.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D项正确;ABC三项的地理位置是不正确的,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4. 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
A. 五代十国
B. 南朝
C. 北朝
D. 十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5. 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搭配正确的是
A. 祖冲之——《洛神赋图》 B. 顾恺之——《齐民要术》
C. 贾思勰——《女史箴图》 D. 王羲之——《兰亭集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东晋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D项正确;《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排除B项;《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的作者是顾恺之,排除A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文帝认为: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农桑。”
材料三 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北方人口)避乱者多南(迁)渡江。
——《资治通鉴》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时期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汉文帝、汉景帝的什么思想?历史上将他们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2)以农为本;文景之治。
(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稳定,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4)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中图一“铁制农具”和图二“战国牛尊”,由所学知识可得知,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与推广,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最终导致了西周分封制的衰落。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文帝认为:“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可得出汉文帝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百姓生存的保障。.“材料第二段“景帝认为:‘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农桑。”等信息。可得知汉景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宝玉石在饿的时候不能当食物,在冷的时候不能当衣服穿,只是作为货币使用,不能把其作为根本追求。由此可知,汉文帝汉景帝的共同思想是以农为本。历史上将他们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称为文景之治。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独江东差安”,可得知,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较为安定;由所学可知,为江南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等。
【小问4详解】
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一体现的原因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材料二体现的原因是,统治政策的支持;材料三体现的原因是: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由所学可知,其它原因还有,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人才的培养,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等。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三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一制度?
(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天下为家”以什么制度为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秦朝开创的哪一制度?拥有至高无上权力,总揽全国军政大权的人称为什么?
【答案】(1)禅让制。
(2)夏朝;世袭制。 (3)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中央集权制度;皇帝。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1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禅让制。
【小问2详解】
根据 材料二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为家最早出现于夏朝,以世袭制为特征。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 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拥有至高无上权力,总揽全国军政大权的人称为皇帝。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秦末汉初中原长期战乱,匈奴乘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且继续南下。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的大批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与汉族杂居,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西晋时人数达几十万,出现了“关中之人,戎狄居半”的局面。
材料三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四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中国历史》
(1)材料一反映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秦汉时期的民族交流有哪两种方式?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
(4)根据材料四,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答案】(1)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流交往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2)战争与民族迁徙、友好交往等方式。
(3)汉化措施。 (4)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华夏民族的形成的特点,是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流交往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由“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可知与战争相关;由“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的大批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与汉族杂居,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可知与民族迁徙相关;由“关中之人,戎狄居半”,可知友好交往。因此材料反映出秦汉时期的民族交流有的方式是战争与民族迁徙、友好交往等方式。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四“孝文帝改革……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点睛】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冯友兰先生说:“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
——《孔子讨论文集》
材料二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统一后,北方匈奴不断在边境袭击和掠夺,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获得大胜,匈奴残部望风而逃,他没有下令乘胜追击,而是就地修起了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用来防守。
材料四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2010年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说一说它有哪些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秦朝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东汉末年擅长针灸治病的名医是谁?
(5)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我们应该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些什么?
【答案】(1)“仁”。
(2)李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3)抵御北方匈奴的袭击和掠夺。
(4)华佗。 (5)自觉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国家强大就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根基等。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表现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统一后,北方匈奴不断在边境袭击和掠夺,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获得大胜,匈奴残部望风而逃,他没有下令乘胜追击,而是就地修起 了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用来防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北方匈奴的袭击和掠夺。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擅长针灸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的名医是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进行各种手术。
【小问5详解】
综合上述材料,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国家强大就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根基等。(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南充市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部编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