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试题 > 历史试题 > 高一上历史试题
文件名称: 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届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三学程考试试题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65.50 KB         整理时间:2021-05-04
文件简介:
第Ⅰ卷(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2.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荀子的思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通过实行法治,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D.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3.对于秦朝灭亡,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指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由此可知,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失去人才 B.失去民心 C.赋税和徭役重 D.骄傲自大
4.西域是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方的总称,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该举措
A.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B.加速了中西丝绸之路的开通
C.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D.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5.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灾害频发死伤严重 D.农业落后饿殍遍野
6.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7.公元8世纪下半期,中国沿岸的交州、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扬州等城市,因与蕃舶互动频繁,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越来,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唐朝还设置“市舶司”。用来管理蕃舶的进出以及征税事由。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经济交流主导着中外关系发展 B.政府的外贸政策较为开明
C.城市发展依赖对外贸易的繁荣 D.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合时宜
8.唐灭亡后,在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同时南方先后出现了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实质是
A.民族矛盾的激化 B.朋党之争的结果
C.宦官专权的影响 D.藩镇割据的延续
9.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增加至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
A.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改变传统的政治结构
C.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 D.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10.从制度上讲,现今日本、韩国中央部门中的“省”源于中国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1.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A.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12.女子骑马的风俗在唐代流行。妇女骑马通常是“横乘”,侧身斜坐在马鞍上;而唐代女子则是“纵乘”,像男子一样骑在马背上,女着男装也开始盛行。不少的陶制品展现了骑马的妇人形象。这主要体现出唐代社会
A.游牧文明改变道德观念 B.彻底摆脱儒家伦理束缚
C.深受丝路商旅文化影响 D.崇尚自由和开放的风尚
13.北宋政府基本上不提倡在内地州县筑城,只在边境地区和部分重要城市兴筑或维护城垣。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融合
C.防止地方割据 D.减轻农民负担
14.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其描述的官员应是
A.转运使 B.三司使 C.枢密使 D.通判
15.“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理官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反映了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
A.汉蕃分治 B.与时俱进 C.墨守成规 D.模棱两可
16.元世祖沿用金国行尚书省的旧例,在朝廷设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和征伐事务。比如,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等,就是这一类型。这说明元初行省
A.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B.违背了郡县制的精神
C.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D.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17.下表所示为描述元代“击球”运动的史料。据此判断,这一运动有浓厚的
作者 出处 内容
熊梦祥 《析津志》 击球者,金之故典。而我朝演武亦自不废。常于五月五日、九月九日,太子请诸王于西华门内宽广地位……
朱有燉 《元宫词百首》 王孙王子值三春,火赤相随出内门。射柳击球东苑里,流星骏马蹴红尘
迺贤 《羽林行》 羽林将军年十五,盘螭玉带悬金虎。……园击球夸意气,西街走马扬飞尘
A.群众娱乐性 B.军事表演性 C.通俗文艺性 D.官方垄断性
18.北宋时期因交子无法兑现引发诉讼,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后来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陕西和京西等地。材料表明
A.北宋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 B.商品经济繁荣导致纸币诞生
C.纸币的使用促进了商业发展 D.政府有限介入利于金融稳定
19.朱熹诗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其意在
A.描写春天雨水到来时的景象 B.说明行船需要找到合适时机
C.以泛舟说明格物致知的道理 D.倡导士人保持知行合一品格
20.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火枪是南宋初年,陈规防守德安时使用的长竹竿火枪。该枪以竹为筒,内装火药,临阵点燃,喷射火焰,焚毁了金兵的攻城器械“天桥”。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B.用化学能发射火药
C.进入到热兵器时代 D.注重火药的实用性
21.有明一代,皇帝经常怠政,甚者如嘉靖二十年幽居深宫不问朝事。但即使如此,国家机关也能正常运转,维持帝国统治。这是因为
A.皇帝暗中监视朝局 B.官僚结构完整系统
C.宰相代为监理朝政 D.儒家教化民众自觉
22.明故宫是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现在,明故宫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合下图判断,该遗址位于

A.北京市 B.上海市 C.南京市 D.西安市
23.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4.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吸取了众多地方戏曲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固有的并具有综合性的一种表演程式。它指的是
A.京剧 B.黄梅戏 C.汉剧 D.昆曲

第Ⅱ卷(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2分)古代中国不断创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自先秦至元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形格势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划分行省区域的主要原则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的历史地位。(6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元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6分)
26.(1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以及北方边疆地区。……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材料二中的“本”、“末”各指什么?概括材料反映的经济政策。(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种政策,分析这种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6分)
27.(16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8分)
(2)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4分)
(3)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4分)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