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时间:2021-06-24 22:28:59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务必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在实际教学中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堂导入中激发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中挖掘创新意识,课堂结尾时激发创新高潮。这样,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在教学中逐步发展起来。
关键词:创新;创新意识;激发;挖掘;锤炼

语文学科是极具创新的学科,而语文课堂教学又是发展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主阵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极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就我个人的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课堂导入中激发创新意识
课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和冲突,引出紧扣住学生的心弦的教学情境,打破学生原有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实际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导入例举,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兴趣是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探求新知的内在动力。因此,只有将枯燥无味的知识“打扮”得新颖一点,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创新意识。例如教学《荷花》一文,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荷花图,配上优美的音乐。)有个人在看过荷花后,也跟我们一样被荷花的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荷花》。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课堂教学中挖掘创新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大多是单向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丰富多元的思维,并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到自己设定好的标准答案上来,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缩小了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的范围。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创新意识。
1、树立课堂教学的开放意识。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一些灵活,有意义的问题。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操作。例如教学《庐山的云雾》时,我抓住孩子喜欢画画的特点,采取了以画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画中感悟,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出来。以下是教学实录:
 师: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正是有了千姿百态的云雾。它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学生自读第二小节,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
生:(边读课文边画。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的不同,所展现的云雾也有所不同。)
师:(教师巡视,同时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出云雾的一种姿态。)
(黑板上的学生和下面的同学都在绘画。)
师:你们都画了什么呀?(教师指着黑板上同学所画的内容)
生1:我画的是半山腰上的云雾。这些云雾就好像一条条的玉带,系在了山腰间。
生2:我画的是山顶上的云雾。这些山顶上的云雾好像一顶白色的帽子,而且是一顶白色的小绒帽,所以我把云雾画成了帽子的形状。
生3:我画的也是山顶上的云雾。
师:同学们,他们画的好吗?
生1:他们画得都很好,看着他们的画,我仿佛就看到了庐山的云雾。
(三位同学都露出了笑脸。)
生2:老师,我觉得半山腰的云雾还要再画上面一些,那样就更准确了。
(老师点头同意,并请那位同学上来修改。)
生3:老师,书中还写了两种云雾的姿态,他们没有画出来。
师:你读书真仔细,老师就请你来画。
生:上黑板快速的绘画。(这位同学的绘画水平较好。)
师:请你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生:有时云雾弥漫了整个山谷,这时的云雾就好像茫茫的大海一样,而有时云雾又好像一块巨大的幕布,把山峰都给挡住了。
师:你说得真好,画得就更好了。(同学们鼓掌)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一下云雾。
(生读课文)
师:我们看了四种云雾的姿态,其实它的姿态不至四种,作者只选了四种典型姿态向大家作了介绍,它还会有哪些姿态呢?
生:(学生积极举手)
师:选了四名同学上黑板画,其他同学在下面画。
生:动手画。
师生共同点评所画的内容,想象合理就行。
为了展现云雾的姿态,光凭老师的讲解和观察书中的图片,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所学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所见的晨雾,让学生用笔来“说话”。一下子,同学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个个都在认真地读着每句话、每个词语。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直观的画面使他们快速地理解“笼罩”、“缠绕”、“弥漫”等词语的意思。这一设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2、鼓励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创新意识起始于学生的质疑问难, “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要在精神上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全体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允许他们提问。实践证明: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好,因为他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很好素材。例如,教了《争论的故事》一文,我问学生:“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课文中的同学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出示句子,自由读一读。你欣赏哪一种想法呢?”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多数学生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我认为兄弟俩争论是对的,我们平时不是为了许多事情该怎样做,做得对不对而争论吗?”我朝这位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说:“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呀?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学生们又开始议论纷纷,最后一致认为:“兄弟俩争论没错,错在他们该射下大雁再好好争论。这样就不会因为争论而让大雁飞走了。”
3、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例如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指着自己问学生:“我是谁?”学生立刻抢着回答说“是老师”,“是男人”,“是爸爸”,“是爷爷的孩子”,“是爸爸的朋友”,“是妈妈的同事”……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4、创设主动参与情境,锤炼创新意识。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语文知识不同于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自主探索,自己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锤炼。
(1)、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需求。如果课堂中的问题是探索知识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具有真实价值、可供学生参与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请求。例如教学《石头书》一文,笔者板书“书”后提问:小朋友,知道书可以用哪些材料做成?学生回答有“纸、竹、布”等。“那你们见过用石头做的书吗?”学生纷纷摇头,露出疑问。教师趁热打铁:“想去见识一下石头书吗?快打开书到课文中去见识一下吧!”在教师创设的悬念情境中,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了。
(2)、创设“空白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空间。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行为上的“空白”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养成创造的倾向和意识。同时更要努力为他们创设思维上的“空白”情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入地加以思索,以发挥学生内在的创造意识。通过这种“空白”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有了充分、积极、主动参与的空间,积极推想,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学习《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时,笔者出示“门缝中妈妈给姐姐缠小脚”的课文插图,提问:“缠小脚疼吗?为什么那么疼?你能具体描述一下吗?”由于文中没有关于缠足的描述,这就为学生创设了思维上的“空白”情境,促使他们通过网上查找、采访老年人、查看录像等方式去了解有关缠足的资料,再自己组织语言来生动具体描述缠足的痛苦。这样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它包含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途径。实践活动是语文知识内容的再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活动情境的创设正好为他们搭设了一个生活的“舞台”。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通过动嘴、动脑把一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以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舞台”上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例如学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后,我创设了这样的活动情景:当小红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后又来到小溪边照镜子,又碰到小红马时,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合理的情节,演一个小品。结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课堂结尾时激发创新高潮。
课文的结尾对发展学生兴趣,强化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课的结尾,再次激发学生思维的高潮。前苏联的大教育家姆林斯说:“人在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课的结尾教师处理得很好的话,这不仅能实现学生心理需求,而且还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水上飞机》一课中出现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教学中我在品读环节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这种写法的好处,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水上飞机还可能有哪些功能。但这个语言点的训练并没有到此结束,我在结尾环节这样处理:你们喜欢水上飞机吗?那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把这种喜欢表达出来呢?在我的预设中,学生肯定是喜欢水上飞机的,他们可能会提议用:把水上飞机的本领写下来,把水上飞机的本领向其他人作介绍。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设,还想出了:设计一份介绍水上飞机的小报,给水上飞机画一张图等有趣的创意。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在教学中逐步发展起来,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人才。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