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七上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8.47 KB         整理时间:2021-12-29
文件简介:
《世说新语》二则
咏 雪
【主旨归纳】
这则小故事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主旨归纳】
这篇志人小说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小小年纪的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内容理解
(1)《咏雪》一文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屋内谈笑风生。“公欣然”和“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示例一: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元方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二: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3)《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 “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论语》十二章
【文学常识】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旨归纳】
  本文是语录体散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2)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这十二章语录阐述的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学习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语意含蓄,富有哲理。
内容理解
(1)①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句子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用《论语》中的话说就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③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④《论语》中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生活中表示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善于从反面借鉴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意义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⑦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_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⑧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⑨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⑩表明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句子是:_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⑪阐述读书求学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_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示例一:这里是指孔子勉励弟子要珍惜时光。说时光如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去,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返,体现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励弟子一定要加倍珍惜时间。
示例二:这里是孔子用积极的心态来看人生,勉励人们要不断进步。人生如河水一样,不断地向前流动。孔子告诉人们:“注意呀!你们看这水,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去!向前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去。”人的一生中,思想、观念都要不断进步,如果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就会落伍。
示例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包含很多深层意义,可以说孔子的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的精华,都集中在这句话中。历史是不会停留的,时代是向前发展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3)“温故”与“知新”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温故”与“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通过已拥有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指导未知。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进行类推,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句话里包含着怎样的精神?
这两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诫子书
【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主旨归纳】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 “险躁”。
【写作特点】
思路明晰,逻辑谨严。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提出“静以修身”这一观点,接下来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内容理解
(1)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所为。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2)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 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文学常识】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的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主旨归纳】
这篇文言小说讲述了一个屠户回家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告诫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丢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定能取得胜利。
【写作特点】
(1)情节曲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较短,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文章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
  (2)主旨寓于形象之中。
  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对狼的一连串行为动作的描述,生动地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如“缀行甚远”“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驱如故”“眈眈相向”这些动作行为描写,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
内容理解
(1)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贪婪。如“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写出了狼的穷追不舍、贪婪。第二个特点:狡猾。如“眈眈相向”“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等处,都写出了狼的狡猾。
(2)屠户是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屠户身上表现了复杂的性格。怯懦,这主要是最初的“投以骨”“复投之”,在狼“并驱如故”后,屠户清醒过来,准备战斗,先是“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继而“暴起”杀狼,最后“转视积薪后”,根除狼患,表现了他的勇敢、机智。本文对屠户主要是动作描写加少量心理描写,刻画了完整丰满的人物形象,十分精彩。
(3)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课文中间的三段写了三次交锋。第一次:屠户惧怕并且“投以骨”,不管用,狼仍跟随;第二次:屠户背倚麦秸垛,“弛担持刀”,与两狼对峙;第三次:屠户奋起,杀死二狼。
(4)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意思是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文学常识】
这则寓言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华书局2012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主旨归纳】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一定要详察弄清其真相,不要轻信、轻传。
杞人忧天
【文学常识】
这则寓言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集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主旨归纳】
这则寓言通过写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而另外一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内容理解
(1)《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试加以分析。
示例一: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示例二: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示例三: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2)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文中那个好心人对天、地、日、月、星宿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他人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2022年中考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答题技巧
  •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
  •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练习汇总(含答案)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
  •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2(含答案)
  •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1(含答案)
  • 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诵读名句复习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