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上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沁园春·雪教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246.99 KB         整理时间:2022-12-07
文件简介:
1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诵读这首词,感受其音乐美和意境美。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学生能准确指出本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其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吟诵、品味这首词,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意境。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词作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词作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品味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并背诵本词,深入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本词准确、凝练的词语。
3.感受作者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提示:用同学们学习过的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来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伟人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出示课件1)
教师引导:四季,是我们写作的永不变更的话题,风花雪月是我们歌咏的对象,在我们课本中有许多写雪的诗词文。(出示课件2、3)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
1 沁园春·雪(出示课件4)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文本修改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了解文题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词,了解词牌、词目的含义,在课上交流。
预设:教师点拨指正。(出示课件6)
“沁园春”是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文人作诗咏其事,调名由此而来。“雪”是这首词的题目,揭示了所写的内容。
毛泽东一生写过不少诗词,其中我们熟悉的用“沁园春”填词的《沁园春·长沙》。
(2)走近作者
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补充学生预习,查阅有关作者资料的不足。(出示课件7)
(3)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次内容做准备。(出示课件8)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9)

教师提示:注意“分外”中的“分”的读音,是多音字;“成吉思汗”中的“汉”也是多音字,注意在少数民族首领称呼中的读音。
(2)分一分多音字。(出示课件10)

教师提示:要求学生注意在不同语境、词语中同一个词语的不同读音,即语境辨读音。
(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11)

教师提醒:要求学生根据读音不同,写出不同的字形。
(4)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12、13、14)
教师提示:我们在解释词语的意思时,除了查阅工具书,好可以根据文本语境推断、解释词语意思。
注意:“妖娆”与“妖艳”的区别,两个词都有“美丽”的意思;“妖娆”指娇艳美好;妩媚多姿。既可形容人,也可形容景。多用于书面语。“妖艳”指艳丽而不庄重。多含贬义。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1.利用多媒体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出示课件16、17、18、19)
2.教师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结合词语注释,用自己的话概括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要求同学们同桌之间讨论,然后归纳,教师做适当的点拨提示。
教师点拨: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词的上下阕,词是怎样分配片段的相关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对词的上下阕内容进行归纳。
预设:(出示课件20)
上阕:描绘北国雪景,展现山河壮丽。
下阕:评价历代英雄,抒发作者抱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文本,领略了北国之雪的风姿,欣赏词作的语言魅力和艺术特色。
2.感受到了作者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识记了生字、词语,疏通了词的大意,了解了词的结构层次,对这首词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一下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英雄气魄吧。
二、新课学习,精读细研
(一)学习上阕写景
教师要求学生再次朗读上阕,思考上阕是怎样写景的,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上阕分几层意思?请理出写景顺序。 
教师引导:这首词写景非常讲究顺序,同学们朗读后分析,可以根据写景层次分析归纳。
预设:(出示课件23)
第一层:(1-3句)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
第二层:(4-10句)具体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河山的壮丽。
第三层:(11-13句)想象描写,描绘雪后天晴的壮丽景象。
2.第一层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本词描写雪景的角度及雪景特点。)
教师:哪一句是总领句?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预设:北国风光。
教师:第一层描写雪景是如何动静结合的?首先找到描写雪景的句子,再作分析。
预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教师:你们找的对,“千里冰封”一句从“静态”的角度写,“万里雪飘”从“动态”的角度写,两句写法为动静结合。
预设:(出示课件24)
3. 第二层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有什么效果?
教师提示:同学们,我们学习过曹操的《观沧海》,全诗围绕一个“观”字展开,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这首词围绕哪个词或字展开,或由哪个词领起这首词?
教师:同学们,再次朗读这首词,分析讨论一下。
预设:我认为是“雪”,本文无论题目,还是上阕都是围绕雪在写或展开的。
学生:热烈讨论,提出不同的看法与答案。
教师追问:你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大部分认为是“望”,我也认为是“望”字。观点一致了,我们再交流下一个问题,这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后回答:
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也有很大的想象成分,显示了诗人豪迈的意兴。
教师指正:(出示课件25)
4.“望”字之后,作者写到了哪些景观?从用词、修辞和写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教师:“望”字是这首词语的统领。(出示课件26、27)
教师追问:“望”字之后,作者有写到了哪些景观?同学们分析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抢答。)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教师:同学们,我们从用词、修辞和写法的角度对这些词句进行赏析。
教师:“惟余莽莽”中的“惟余”一词有作用?
预设: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教师:“顿失滔滔”一句中的“顿失”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同学们结合词境分析一下。
预设1:立刻失去。
预设2:没有感觉到,已经失去。
预设3: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的雄壮气势。
教师:“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四句从什么角度、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朗读这四句词句,讨论分析。
预设:从视觉角度,突出了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气象之奇伟雄浑。
教师追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从修辞和写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进行赏析一下。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分析一下,再归纳回答。
学生1抢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显得格外活泼奔放。
学生2抢答:这两句用“化静为动”角度写景。
……
教师:“欲与天公试比高”呢?同学们可以结合上面的几句来分析回答。
预设: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5.第三层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三句的意境。(出示课件28)
教师:同学们,第三层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
教师补充:什么是虚写?什么是实写?
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
预设:“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教师:哪位同学可以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三句的意境。同学们注意,描述的语句要通顺、连贯、诗意。
学生在课堂用5分钟写作,然后展示。
教师指正:
等到雪后天晴,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美好!
6.上阕通过写景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29)
教师: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即写景是为了抒情,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我们共同分析一下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要求学生再读这首词的上阕,然后讨论分析。
教师指正:
作者先总写了北国雪景,然后具体描写长城、大河、山、原等雪中景物,最后描写想象中雪后天晴的美丽景色,虚实结合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30)

(二)学习下阕抒情
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下阕,想想作者是怎样由景过渡到情的,又是怎样展开议论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1.下阕分几层意思?(出示课件32)
教师:同学们,先大声朗读这首词的下阕,再分层次,然后归纳每层的层意。
学生1回答:第一层:(14、15句)承上启下,由上文的写景过渡到下文的议论。
学生2回答:第二层:(16-22句)具体评价五位帝王。
学生3回答:第三层:(23-25句)总结,歌颂无产阶级当代英雄。
2.上阕写景,下阕议论、抒情,作者是怎样把这两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出示课件33)
教师: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首词上下阕是如何过渡的,一定要联系上下阕内容来分析回答。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1回答:“江山如此多娇”一句,承接上文,总括上阕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
学生2回答:“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引”作为领字,引出下阕对历代英雄对了评论。
3.第一层中的“引” 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出示课件34、35)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这首词中提到许多英雄人物,第一层中“引” 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我们仔细找一下,然后回答。
学生甲抢答:秦始皇、汉武帝。
学生乙抢答:唐太宗、宋太祖。
教师:哪个同学,可以具体说一下,即补充一下或说完整。
学生丙抢答: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发现什么共性?思考一下,然后分析归纳。
预设1: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预设2:他们都有雄才大略。
预设3:他们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
教师:同学们,上面都是对历史人物正面的共性的归纳,下面能不能对他们做另一方面或欠缺的共性的归纳。
学生甲抢答:他们都忽视文治。
教师:你的回答很有道理,下面分析一下“略输”“稍逊”与“只识”三个词语的程度的轻重 ,你们可以根据词的内容来回答。
预设:“略输”“稍逊”与“只识” ,“只识”的否定程度大于前两个。
4.第二层中作者用哪个词对五位帝王作了总体评价?说说这个词所包含的感情。(出示课件36)
教师:同学们在此中找一下哪个词对五位帝王作了总体评价?
预设:我认为是“惜”字,这一字寓意深刻。
教师提问:这个词所包含的感情有哪些?同学们再读这首词的下阕,分析回答。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抢答。
学生甲抢答:“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有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
学生乙抢答:“惜”中含贬 。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他们短于文治(略输、稍逊、只识)。
学生丙抢答:“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人,而是蕴含着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5.如何理解第三层?
教师提问:请你说说“俱往矣”一句的隐含意思?
学生回答: 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历代帝王的英雄历史一笔带过,旨在突出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三个字结束评古,气势逼人。点明全词的主题。
教师提问:那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呢?同学们讨论一下回答。
学生回答:“数风流人物”指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作者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6.结合全词及当今时代,说说“风流人物”的内涵。
教师:同学们,在此我们已经学习完了词的阕内容,上面提到的“风流人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其内涵是什么?
学生同桌之间一起探讨,教师最后指正。(出示课件40)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38、39)
三、课堂小结
1.这首词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出示课件41)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的名篇,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伟大抱负。
2.同学们,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42)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啊,中华大地,英才辈出。我们要放眼未来,努力学习,成为新时代维护祖国尊严和建设强大祖国的“风流人物”。
预设2:
品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们感受到的是他要创造伟大业绩的英雄气概,他坚定的信念、远大的抱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四、明晰写法,体会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这首词,师生共同归纳本词写作特色。
1.教师:同学们可以从本词写作手法方面去讨论一下。(出示课件43)
教师指正:动静结合,虚实相映。
静景如“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动景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些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虚景。这样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描写出了北国壮丽的风光,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教师:同学们从修辞手法运用角度探讨一下。(出示课件44)
教师指正: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预设1:比喻、对偶: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群山比喻成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许多白象在奔跑,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的美。
预设2:拟人:“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拟人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风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预设3:借代:“文采”“风骚”本指的是辞藻、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
3.同学们,我们再从表达方式方面去考虑一下。(出示课件45)
教师指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这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词作。上阕写景,气势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下阕议论,由评论历史人物转到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抒发作者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使主题鲜明突出,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47、48、49)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
六、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下面读一下柳宗元的《江雪》,回答后面的问题。(出示课件50)
教师: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的这首《江雪》,言简意深。请同学们思考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出示课件51)
教师指正: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2.下面在请同学们读毛泽东的另外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思考回答后面的问题。(出示课件52)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题目,然后同桌互相订正,最后教师指正。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体会作者在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感受《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共同之处。(出示课件53)
(2)当年《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提出的“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沁园春·雪》中是否有了回答?(出示课件54)
七、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5)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搜集并背诵毛泽东诗词。(至少三首)
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46)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两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诗词,感受词的意蕴和意境。第一课时以品读课文为主,并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剖析;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写作特色等方面对课文进行再次欣赏。看上去好像与第一课时有点重复,其实是从另一角度对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整节课看是以感受作者为主,但是每一步都离不开对诗词的理解。拓展延伸的比较阅读也是结合作者的诗词作品来进行的。这样,学生在对伟人毛泽东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的同时,品读了许多诗词,对于要学习从诗词的语言中来赏析诗词这一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训练。本课设计对本词艺术特色的赏析没有充分展开,对学生更高审美能力的培养还不到位。
【课后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课本注释对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进行疏通,扫清学习本课障碍。
2.请同学们课后听《周总理,你在哪里》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