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上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复习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67.00 KB         整理时间:2021-10-18
文件简介:
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复习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课内10首,课外8首)
第一单元唐诗五首
1.野望 唐•王绩
2.黄鹤楼 唐•崔颢
3.使至塞上 唐•王维 2019年中考
4.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5.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2015年中考

第六单元诗词五首
6.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7.春望 唐•杜甫 2017年中考
8.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9.赤壁 唐•杜牧
10.渔家傲 宋•李清照

野 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静景、远)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动景、近)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人简介: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1.本诗是诗人辞官归隐之作,那么诗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你从哪里看出来?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徙倚欲何依” ,化用曹操的诗句,表达诗人徘徊不定、孤独无依之情。
(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zā,何枝可依。)

2.题目为“野望”,诗人“望”见怎样的景?请你试着从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的角度分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静景、远景)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动景、近景)
颔联和颈联:树和山是静景,牧人和猎马是动景,诗人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山野晚秋图。动静相衬,远近相宜,显得自然和谐。

针对写景名句的考点:
①赏境:描绘诗句 ②赏法:从艺术手法赏析

3. 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图景。
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4.请你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树叶枯黄,残阳尽染(残阳斜照群山)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采薇:用典,比喻隐居不仕。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遂以“采薇”比喻归隐生活。)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运用典故,追怀古代隐士,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和隐居不仕之情。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和隐居不仕之情。
(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揭示诗歌主旨的诗句是哪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

2.请你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尾联。
答:诗人寓情于景,将乡愁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表达出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

3.诗人的思乡之愁从何处而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首联颔联:诗人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为乡愁做铺垫。

4.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诗人登楼远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其所展现的图景。)
答: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派生机。

5.颈联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乡愁,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表达诗人深重的漂泊感和思乡之苦。

6.请你另外再写两句与黄鹤楼有关的诗句。
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2019年中考)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理解词义:
1.单车:形容轻车简从。
2.属国:典属国的简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此处借指诗人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2019年贺州市中考真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广阔无垠的大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一轮落日孤悬于地平线上,显得又大又圆。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分析:蓬草,喻远行之人。“征蓬”喻诗人,是正比。归雁,北归的大雁。“归雁”喻诗人,是反衬。)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思乡的情怀,也透露了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楚国之游的路上,诗人看到怎样的景色?请你找出写景的诗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针对写景的诗句,你还记得有哪些考点吗?
①赏境:描绘诗句
②赏法:从艺术手法赏析诗句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的画面。
答: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入”好在哪。
随和入的表达效果:“随”字化静为动,写出群山的动态美。“入”字,平中见奇,写出江流奔腾,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的胸怀。

3. 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运用比喻,生动描绘水中明月如镜、天边云霞美丽多变的景象,表达诗人赞美之情。

4.这首诗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一)
2015年中考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请你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运用对偶和拟人,生动描绘了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动态图景,突出了早春生机勃勃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喜悦(喜爱、赞美)之情。
(二)
题目为“钱塘湖春行”,诗中哪些诗句写出了钱塘湖的春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哪些字词写出了早春的特点,请你谈谈你的看法。(对下面两联的分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几处”为何不是“处处”,“谁家”为何不是“家家”?
答:“几处”和“谁家”说明早莺新燕数量少,符合早春特点。而“处处”和“家家”不能体现早春特点。
2.“早”和“新”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写出了黄莺和燕子数量少的早春特点。
3.“争”和“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并说说好在哪里?
答:“争”和“啄”生动描绘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动态图景,表现了早春生机勃勃的特点和诗人喜悦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 “渐”和“才”的表达效果:
答:“渐”是逐渐,“才”是刚够上,“渐”和“才”来形容“乱花”和“浅草”,突出早春景物的特点。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本诗是其中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先用原句回答,再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心远地自偏。即,心远离世俗,远离官场,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2.“车马喧”喻达官显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 和“无我之境”。其中对于“无我之境”的定义如下:“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即“物我合一”的境界。特意引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为对“无我之境”的例证。)

3.赏析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答:诗人寓情于景,将南山自然之景与采菊的悠然之情相结合,表现物我合一的境界,抒发了诗人悠然自得(乐观旷达)之情。

4. “见”能改成“望”吗,为什么?
答:不能。“见”是无意识、漫不经心地看见,表现诗人悠然自得之情。而“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之味。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之间见到怎样的南山景象?王国维说“一切景物皆情语”,你觉得这两句诗传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4.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答:诗人寓情于景,通过描写飞鸟结伴归林的优美景致,抒发诗人归隐后悠然自得之情。
(飞鸟归林,喻诗人远离官场,回归自然。)

5.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展现的画面。
答: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一派生机盎然。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
答:“真意”是诗人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这种“真意”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7.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诗人官场生活的厌恶,以及归隐后悠然自得之情。


春 望
唐代·杜甫
2017年中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二联写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三四联抒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忧国忧民,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风格沉郁顿挫,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
2017年中考题目
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现的情景。(2分)
示例一: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示例二: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泪珠;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传诵千古,请作简要分析。(2分)
“抵万金”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的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称“诗鬼”。一生体弱多病,27岁去世。“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是对李贺的高度评价。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本诗是诗人18岁写的。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古郡名。行,一种古诗体裁。本诗是一首古体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黑云:比喻敌军压城的气势。
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2.“压”和“开”的表达效果:
答:“压”字生动写出敌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
“开”字写出守军严阵以待,士气高昂的气势,和敌军形成对比。

3.首联是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成名的原因。
答: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运用典故。战国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纳士。(幽州台)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现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5.全诗表达了诗人(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诗人(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6.请你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并分析这些词语传达怎样的效果?(本诗最大的写作特色)
答:黑云、金鳞、燕脂、紫、霜。诗人借助想象,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字牧之,号樊(fán)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是宰相杜佑之孙。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1.“东风”一语双关,具有哪两种含义?
答:①东面吹来的风 ②机遇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请你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答:诗人运用以小见大手法,以二乔(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构思巧妙,感情表达更含蓄。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渔家傲
宋代·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风/鹏正举”用典。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词人希望借助大风,像鹏一样扶摇直上。

译文:佛晓时大风狂舞,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银河中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
我仿佛梦中回到了天帝那儿,听到天帝好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还很远,可现在已到了黄昏,我学诗空有惊人的句子。大鹏已经高翔在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啊不要停下,把我的帆船吹送到海上的三座仙山去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词人在梦中描绘一个怎样的梦境?为何要描绘这样的梦境?
答:词人在梦境中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通过梦境与现实对比,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2.“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怎么答的?请用原句回答。“殷勤”可看出天帝怎样的特点?
词人答: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殷勤:看出天帝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形象。

3. 请你分析“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一句具有怎样的作用。(作用:结构和内容)
答:结构上,承上启下。
内容上,塑造了天帝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形象。

4.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对自由光明(理想人生)的追求。

5.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可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答:此词意境壮美,风格豪放。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开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景象,结尾三句表现出词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词风豪放。

课外诵读
十一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翻译: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

2、“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
“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3、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主题:
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十二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翻译: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
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
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1、《龟虽寿》是什么体裁的诗?
乐府诗。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所采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比兴。

 3、“烈士”是什么意思?本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⑴ 烈士:指能建功立业的人;
⑵表达了作者不服老、不信天、奋发有为、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 

主题思想
作品从哲学角度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他否定了方士们关于神仙的妄谈,也否定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那种消极颓废和及时行乐的风气,表达了自己的一种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与豪迈气概。

十三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刘桢(186~217年),字公干,东汉末东平国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刘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曹丕曾称赞他的五言诗“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仅存十五首。

首联:(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山上。
颔联:(对比描写)风声凶猛、松枝刚劲。
颈联: (冰霜反衬)不畏严寒、高洁傲骨。
尾联:直抒胸臆、点明主旨。

翻译:
高高耸立在山上的松树啊,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刮得是多么的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
冰与霜正下的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它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啊!

1、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2、“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

3、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

4、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的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在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
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赞颂了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品德的坚守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5、请分析诗歌中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的表达作用?
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合起来赞扬了松柏的顽强的生命力。

十四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首联:风雨狂暴,环境恶劣;
颔联:荒凉凄惨,生活艰辛。
颈联:与世隔绝,愚钝颓废;
尾联:简陋凄清,恐惧凄楚。

翻译: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1)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
(2)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2、“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3、“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

4、“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

5、“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主题: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五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政治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翻译: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富贵闲适的生活;
去年天气旧亭台:  时光流逝的感慨  ;
夕阳西下几时回  :触景抒写情怀 。    
 无可奈何花落去:  悼惜的情感;
 似曾相识燕归来: 感伤时光流逝;
小园香径独徘徊  :惆怅之情更为强烈 。

1、“夕阳西下几时回”暗含了怎样的哲理?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2、体会“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的妙处。
道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3、这首词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与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4、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魔力?
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词意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示。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名句,请简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①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感叹和对友人的思念;
②蕴含了一切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再现,生活不因为消逝而虚无的生活哲理。

主题:
全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

十六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翻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1、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3、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
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4、本词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主题: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十七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

翻译: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①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②词人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3、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4、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主题: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十八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

翻译: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1、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呢?
诗人“不知归路”,一是因为酒醉,二是因为她尽兴而心醉。

2、说说“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惊”字既暗写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水鸟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3、既然是“沉醉不知归路”,又怎么能“兴尽晚回舟”呢?这两句是否矛盾?请根据文意回答。
①不矛盾。
②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词人这里写“兴尽”,意思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又何必考虑归路如何呢?

4、有人把“争渡”的“争”字改成“怎” 字,你认为是否能改?为什么?
①不能改。
②因为这里的“争”字有“争着”“抢着”“奋力”的意思,如果是“怎渡”,下面的词意就衔接不上;只有奋力“抢渡”,才会“惊起一滩鸥鹭”。

主题
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场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抒发了作者愉悦的心情,也反映了作者早期生活的闲适与舒心。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ppt课件
  • 2021中考语文复习专题病句(题)
  •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中考优秀作文品析
  • 中考语文复习应用文写作与修改专题训练
  •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句子排序、修辞、仿写
  •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汉字书写、汉字常识和书法鉴赏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