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 八上语文教案
文件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原文及翻译及考点梳理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整理时间:2022-11-22
文件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必背古诗文原文+翻译+考点梳理
《三峡》(全文必背)
南北朝·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
分,不见曦月。(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一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
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
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
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

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
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
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
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
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考点梳理
『作者』
郦道元(约 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
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
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
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赏析』
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
区 200 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
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答谢中书》(全文必背)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神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微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麟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
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
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
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考点梳理
『作者』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
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
牛图》等。
『主题』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
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赏析』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
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
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
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必背)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 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
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

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
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
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考点梳理
『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
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主题』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赏析』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
旷达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
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相与步于中庭(两
人亲密无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
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这里指苏轼本人和张怀民),
并非简单的清闲之人
《与朱元思书》(全文必背)
南北朝·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
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
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zhuàn)
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
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
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
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
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
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
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
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
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
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
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考点梳理
『作者』
吴均(469 年-520 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
明人辑有《吴朝清集》。
『主题』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的一封书信中的
一个片段。本文叙述作者乘船桐庐自至富阳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
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
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喜爱
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
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赏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
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
思书》,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
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
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
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阅读时要注意作者
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 《野望》(新增必背)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考点梳理
『作者』
王绩(约 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
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
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
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主题』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
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
趣。全诗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赏析』
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
化描写,把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
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诗中所蕴含的不尽之意,更使人们长

久地咀嚼、回味。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为
唐诗及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先路。 《黄鹤楼》(必背)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
的愁绪。 考点梳理
『作者』

崔颢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们津津
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主题』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
感和游子的乡愁。诗的前四句主要写诗人登黄鹤楼的凭吊之感。诗的后四句,
写登楼所见景色和因凭吊而生的乡情。
『赏析』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
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
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
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
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
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
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
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
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
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

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
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 《使至塞上》(必背)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考点梳理
『作者』
王维(701 年-761 年,一说 699 年—761 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
(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是盛
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 400 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

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
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
“王孟”。
『主题』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
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赏析』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
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
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
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
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
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
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
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
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

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
高超的艺术境界。 《渡荆门送别》(全文必背)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考点梳理
『作者』
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
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 岁再随父迁至

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 年病逝,享
年 61 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主题』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赏析』
全诗不用典故,不施藻采,纯用洗练流畅而平易近人的语言来叙事,写景,
抒情,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包含着浓郁的诗味。 《赤壁》(必背)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考点梳理
『作者』

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
文集》。
『主题』
作者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而自己却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得不到施
展。诗的后两句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
平之气。
『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
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
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渔家傲》(必背)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

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
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
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考点梳理
『作者』
范仲淹(989-1052 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
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
阳楼记》。
『主题』
作者借凄凉的秋景来抒发自己戍边时的思乡愁苦之情。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
活的艰苦。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也描
写了功业未成的愤懑、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赏析』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
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
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写景是为
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
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
归。

《钱塘湖春行》(必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斜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
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
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
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考点梳理
『作者』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
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
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
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

士、左赞善大夫。公元 846 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
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主题』
《钱唐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此诗通
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
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是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
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
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
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
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
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孟子·富贵不能淫》(必背)
宋·范仲淹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
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
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
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
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
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
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
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孟子·生于忧患》(必背)
宋·范仲淹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
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
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
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
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
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
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
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愚公移山》(必背)
先秦列御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
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
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
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
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
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
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 90 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
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
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
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
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
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
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
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
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
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
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

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
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
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
了。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