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生物教案 > 七下生物教案
文件名称: 4-3: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44.50 KB         整理时间:2022-04-16
文件简介:
§4-3: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2课时)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教学从学生的实情出发,突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贯穿以学生质疑、释疑,探索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尽最大限度的搭建一个良好的自学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尽可能自学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架设生活与教学的桥梁,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由和民主的氛围中去感悟和体会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用激情照亮课堂,用理论引领课堂,用智慧完善课堂,在师生互动中,体验为师的快乐,体现阳光课堂的真谛,实现“教”与“学”的高度契合。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十章第二节《血液循环》的第二课时,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掌握 “血液”和“心脏和血管”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这同时也是对前两节中重要知识点的一次运用和检验。《血液循环》第二课时内容与后面的知识点也有着密切联系,《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人体能量的供给》等内容,都要以本节课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章节处于承上启下的中心位置,是本章的重点,是本章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内容。
重,难点分析:
1、《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以及《人体能量的供给》这些内容都需要以“血液循环”作为知识框架进行讲解。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升华,又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因此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学生在概念动脉血,静脉血的理解上很容易出现概念上的混淆。因此血液成分的变化成为了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在解决办法上,对核心知识点进行的拆分,重组,使重,难点化整为零。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观察直观的血液循环的录像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动画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上升到理性高度,从而完成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2、教学时的另一个难点是“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观察试验”。这个难点难就难在教师无法准确的预测到每一个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孩子们操作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偶发情况,如何调控引导实验成为了难点。教师事先要做多种应急准备,比如有些学生往往满足于观察到血管、血流等现象,而不去注意血液流动的方向、速度等等。,还有就是要注意提醒学生应经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让鱼鳃始终保持湿润,使小鱼受到的伤害降低到最低。如果时间过长,应该把小鱼放回鱼缸,另换取一条小鱼观察,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爱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
2)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关系和意义。
3)了解血压等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启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会联系、比较、综合和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学情分析:
教育家陶行知说多一段话:“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初中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细心研究学生可接受的学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根据经验,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心脏四个腔的作用、对动脉、动脉血和静脉、静脉血等概念混淆不清,针对以上情况设计了如下的学法指导:
学法、教法选择:
1)、以教材的内容为主干,对核心知识点进行的拆分,重组,使重,难点化整为零。同时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初步的整合,理解和识记。
2)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血液循环的动画,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3)采合作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教学设计:
组织教学:师生问候,调整学生的学习以饱满的情绪进入状态。
复习旧知:用动画的形式出示有关心脏,血管的知识,加深认识。依旧带新,为新课的开始准备基础。复习结束后发放本节课的自学提纲。
导入新课:展示哈维的画像,鼓励孩子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引入血液循环的新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科学家的生平把新课引入,既增加了孩子的课外容量又言简意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求知欲,顺利成章的导入新课。
授课内容:
一、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1、由于实验的难度较大,用低倍显微镜很难分辨清毛细血管,所以这个实验的成功率不是很高。在这点上教师一定要有充足的预测,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观察结果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做到耐心解答指导。其次是在实验中要提醒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在操作时要对小鱼的生命给予关爱,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实验的效果虽然不一定能尽如人意,可毕竟孩子们有了一个动手的机会,很真切的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了血液流动循环的现象,为血液循环概念的引出留下了伏笔。
2、在实验之后为了澄清是是而非的认识,教师准备了视频资料,完整的再现了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纠正了学生们因操作能力而带来的知识上的误解。
3、为了加深对三种血管的认识 ,准备了与与实验相关的练习题来强化记忆,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4、教师对实验进行小结时可以在最后提到“我们虽然没有看到小鱼的尾鳍上的毛细血管,但却真实的看到了小鱼的血液在一个封闭的管道里不停的流动着,这种血液在心脏和全部的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循环流动的过程,叫做血液循环。从而引入下一个知识点。
二、血液循环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学。自学提纲设置不同梯度的思考题,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克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发现问题,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潜能所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了他们的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2、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把这个比较大的题目分解为4个部分。即体循环途径,分循环途径,物质交换成所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以一部分一部分的深入,并可以借鉴前一环节学习上得到的经验。在解决每一个小环节时,我都设计了很大篇幅的动画和游戏,目的就是把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小组汇报,展示时有充分的资料平台。在设计动画时考虑到学生在汇报,展示由于平时积累的知识有限,所以,在设置题目时尽量从生活入手,弥补这些不住之处。同时也预测到了学生在识记上的困难,于是设计了游戏的形式来加深记忆,使课堂气氛活跃,寓教于乐。为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质疑 、释疑的活动平台,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要精讲点拨,不要面面俱到。
3、在这四个环节一一突破后,教师要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这就是对于血液循环这一重点的的最后的归纳。教师利用动画,操作出一次完整的血液循环,指导学生把自学的四个部分内容有机的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在这部分的小结时,一定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便于理解和记忆。
4、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加深印象,我利用幻灯片打出板书,进行补偿教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血压:
本环节内容属于一般了解内容,采用“自由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思考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以提纲为线索,有目的阅读教材内容,组内之间展开讨论。教师可不必作过多讲解。每一节课都是一次历练,每一节课都是充满着很多的无法准确预测的东西,在讲解血压这部分知识时,我做了另一准备,如果课堂效果好,进行的顺利,就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
实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如果时间很紧张就取消这个计划。
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们自己总结,让学生们从知识上归纳,从学生方法上总结,既可以促进对本课知识的掌握,也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反馈:
完成课堂检测及课后习题,组内互评完成情况。对以具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要在下节课进行补偿教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内涵。整个课堂都实在生生的互动,师生互动中进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力所能及的就尽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搭建一个自学的舞台,让他们放开思想,摆脱束缚,感受习的过程,学习的乐趣。教学中利用到多种媒体手段,即节省了时间又也增加课堂的信息含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多媒体不再是教师上课的专利,在设计制作时应着眼于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工具。针对这一点,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从他们的感受出发,从他们的认知习惯出发,更好的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巨大潜力。
本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我的角色发生了换位,我不再是威严的师长,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中的一员。与他们共进退,与他们共欢笑,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与他们一起达成共识,共享,共进。激情照亮着课堂,理论引领着课堂,智慧完善着课堂,在师生互动中,我体验着为师的快乐,体验着阳光课堂的真谛,感受着教与学的高度契合的魅力。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ppt课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