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历史教案 > 八上历史教案
文件名称: 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325.04 KB         整理时间:2022-12-07
文件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
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2.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
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2.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历代改革,你知道有哪些?这些改革家的结局命运如何?
展示魏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及明朝张居正变法。之后展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片段: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由此导入本课主题: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师
随笔

二、新课讲授
温故知新
1.提出问题:已学过哪些有关近代化探索的内容?结果如何,有何认识?
答案:
(1)探索: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资政新篇》。
(2)结果:失败。
(3)认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
2.向学生介绍,面对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的不同选择

(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
3.介绍“维新派”及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相关事迹等。
4.补充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环境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背景如下:
(1)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此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第一篇 揭开序幕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引导学生阅读“公车上书”的相关基础知识
展示: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补充史料:“闻日本索偿2万万是使我臣民上下三岁不食乃能给之。”“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3.概念阐释:为何被称为“公车上书”
4.展示结局及影响: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而被都察院拒绝,但上书内容广为流传。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第二篇 继续发展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1.组织学生思考:以康有为实例,列举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

结论:维新人士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从目的、主张、代表三个角度强化对戊戌变法的认知
(1)目的-变法图强;
(2)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3)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
3.图文结合,详细介绍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的情况,突出《时务报》和《国闻报》,思考其带来的作用。
结论: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
史料:
材料一:这些时报虽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因为内容痛切,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颇大。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结论:主要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三篇 走向高潮 光绪帝与百日维新
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析百日维新的背景。
2.展示史料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并提出建议: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臣而谋变法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3.展示漫画(右图所示),组织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说说图中的光绪帝处境如何?
(2)你认为光绪帝急需解决哪些问题?
(3)此时的光绪帝做出怎样的选择?
结论:
(1)光绪帝没有实权,慈禧太后操纵着清廷大权。
(2)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下的大清岌岌可危的国运;挣脱慈禧太后的权力束缚,夺取实权。
(3)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4.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戊戌变法有更系统的了解。
5.通过列表的方式,引领学生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分析起影响。

第四篇 惨淡收场 慈禧与戊戌政变
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政变的概况。
2.展示《谭嗣同殉难图》,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谭嗣同口中的“贼”是什么人?为什么说“无力回天”?
(2)谭嗣同身上有种什么精神?
(3)你认为他“死得其所”吗?
结论:
(1)“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因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势力强大,而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弱小,所以“无力回天”。
(2)视死如归,坚持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
(3)可以有不同看法:认为谭嗣同的献身精神可以激励后人继续变法,认为“死得其所”;可以从保留实力继续斗争等方面考虑,认为死得不值。
4.展示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结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②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③急于求成,措施过激;
④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
⑤袁世凯的出卖;
⑥脱离人民群众。
(2)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5.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
结论:
(1)政治: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经济: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板书
设计
当堂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教学
反思 本课内容虽然不多,但在“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这一专题知识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教材中素材的充分运用及补充的大量史料,能够使学生对戊戌变法这一事件的线索有清晰的认识,对重难点有较好的理解,效果较好。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 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