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化学教案 > 高一上化学教案
文件名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下载地址: [ 下载地址1 ]
文件大小: 15.51 MB         整理时间:2023-11-13
文件简介: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3.掌握物质过滤、蒸发操作的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除杂质方案。
情感目标:
1.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2.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过滤、蒸发操作的掌握及应用。
实验准备:(4人一组)烧杯(15)、玻璃棒(15)、过滤装置(15)、蒸发装置(15)、试管4×15、稀硝酸、氯化钡。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P2及P3化学家做实验及实验室投影到教室前面,引导学生从思想意识中进入化学世界。
[讲述]故事:1774年,拉瓦锡在发现氧的著名实验中,经过科学分析得出了反应事物本质的结论:空气是有两种气体组成的。拉瓦锡通过严谨的化学实验拭净了蒙在氮元素上的尘土,人们终于科学的认识了空气的基本组成。
[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所必须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板书]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问题]回顾初中我们所学习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固体、液体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以及基本仪器的使用。



[问题]一般情况下,怎样取用固体、液体?
[学生回答] 固体盖住试管低、液体1~2ml。
[讲解]为了完成更多的实验,我们还需进一步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
[板书]一、化学实验安全
[投影]以下图片,请同学们想一下在哪些地方见过?你知道什么意义吗?
 
[学生讨论、回答]仓库、实验室、研究所……等,它们都是安全标志。
[简介]各图标的意义。
[讲解]实验安全是为避免受到意外伤害的保障,要想我们的探究实验取得结果,必须遵守实验的有关规则、安全措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
[学生阅读]P4注意问题1、2、3、
[学生回答]实验安全注意的问题:……(老师穿插、补充、完善)
[板书]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思考]根据初中你做的化学实验,想一下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还应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写在卡片上同为交流。
[交流]讨论情况及归纳总结。
[过渡]以上是我们做实验必须遵守的一些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学习几种化学实验的基



本操作。
[思考与交流]淘金者是利用什么方法和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如果有铁屑和沙混合物,你用什么方法将铁屑分离出来?
[学生回答]具体的方法。(水冲刷、磁铁)
[过渡]以上我们用的都是较简单的物理方法,大多数分离与提纯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一些新的方法实现。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学生阅读]P5中间自然段,思考回答“学与问”。
[过渡]粗盐中还用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通过提纯后才可食用;但粗盐中的杂质也是重要的化工原理原料。例如我们山东的海化公司,就是以食盐为主要原料的大型化工厂。现在请同学们动手来提纯你课桌上的粗盐。
[板书]1、过滤和蒸发
[学生阅读]实验1-1内容
[学生实验](前后位四人一组)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实验。
[交流]P6所填的操作步骤及现象。
[幻灯]展示图1-2 图1-3

[问题]过滤操作及蒸发操作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学生交流回答]学生回答:“一低、二帖、三靠”;老师补充、完善。
[板书](1)粗盐提纯步骤:溶解、过滤(“一低、二帖、三靠”)、蒸发。
[点击高考试题] 根据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的实验,填写下列空白:



(1)此实验操作顺序如下:①称量样品,②溶解、沉降,③____④___⑤冷却结晶。
(2)用托盘天平(指针向上的)称量样品时,若指针偏向右边,则表示______(填下列正确选项的代码)。
A.左盘重,样品轻 B.左盘轻,砝码重
C.右盘重,砝码轻 D.右盘轻,样品重
(3)在进行第③步操作时,有可能要重复进行,这是由于_______
(4)在进行第④步操作时,要用玻璃棒不断小心地搅动液体,目的是防止______。
(5)所得产物中主要的钾盐有______等
答案:(1)③过滤,④蒸发结晶(2)B(3)滤液浑浊(4)液体飞溅(5)K2CO3、K2SO4、KCl等
[思考]制得的食盐中可能含含有哪些杂质?如何检验?
[阅读] 资料卡片;注意:物质检验的原则。
[过渡]通过刚才习题我们知道食盐中可能含有K2CO3、K2SO4、KCl等,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检验食盐中是否含SO42-。
[讲解]操作步骤:
[分组实验]1-2; 老师指导试管实验的操作方法。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向老师汇报。
[板书](2)SO42-检验:
化学方程式: Na2SO4 +BaCl2=BaSO4↓+2NaCl
[思考交流]为何加入稀硝酸酸化?
[讲解]排除CO32-等的干扰:Na2CO3+2HNO3 =2NaNO3+CO2↑+H2O
[问题]食盐中除去SO42-、CO32-杂质外,还含有CaCl2、MgCl2及一些硫酸盐。同学们考虑如何除去?将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小结]主要内容:过滤与蒸发操作、SO42-检验。



[作业]1、P7思考与交流
2、P10习题3、4
3、预习:蒸馏和萃取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一课时)
一、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和蒸发
(1)粗盐提纯步骤:溶解、过滤(“一低、二帖、三靠”)、蒸发。
(2)SO42-检验:
化学方程式: Na2SO4 +BaCl2=BaSO4↓+2NaCl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2.知道液体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蒸馏和萃取,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情感目标:
能发现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建立化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蒸馏和萃取的掌握和应用。
[实验准备]4人一组、制取蒸馏水装置15套、50ml分液漏斗(15)、10ml量筒(15)、



烧杯(15)、铁夹台、铁圈(15)、CCl4、碘水。
教学过程:
[纠正作业]作业中的问题:语言叙述不严密,不符合逻辑,无因果关系;规范答案。
[复习提问]过滤、蒸发操作及SO42-检验方法。
[设问] 过滤、蒸发操作是用于固体混合物还是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学生回答] 过滤、蒸发操作适用于固体混合物分离。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板书]2、蒸馏和萃取
[幻灯]展示:自来水制取蒸馏水示意图

[思考与交流] 自来水制取蒸馏水利用了什么原理?
[阅读]P7最后一自然段。
[讲解并板书](1)蒸馏—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4;先阅读实验内容。
[思考、回答]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老师演示]制取蒸馏水的操作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并参与部分学生实验。
[填表]P8实验纪录表,学生组内交流。
[强调并板书] 蒸馏操作注意:
自来水不超过蒸馏烧瓶的1/3、沸石防爆沸、冷却水从下进从上出。



[讲述]淡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的道理。
[幻灯]展示:海水淡化工厂相关新闻

(位于天津塘沽的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已经可以产生出口感不错的淡水)
[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样节约用水的?为何要珍惜淡水资源?
[过渡]对于液态混合物,我们还可以利用利用一种溶质在乎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它从另一种溶剂里提取出来。
[板书](2)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
[展示]萃取用的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讲解]几种常见的分液漏斗:


(1)普遍漏斗用于过滤,将溶液转移到细口瓶中,溶解易溶气体。
(2)长颈漏斗用于组装气体发生器。
(3)分液漏斗用于萃取或分离或组装气体发生器。
[演示]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震荡方法(图1-7)及拿法:








[学生分组实验]据实验1-4要求,认真做;老师巡回指导。
[强调] 注意:分液漏斗的震荡方法及拿法。
[交流]实验纪录,最后萃取出来的产品,观看图1-8、图1-9

[讲述]第四步又叫分液。分液是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一般分液都是与萃取配合使用的。
[点击高考试题]
1、回答下面问题:
(1)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什么方法?
(2)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静置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试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答案:(1)蒸馏方法。(2)取一支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往其中加入少量水,如果加水后,试管中的液体不分层,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则上层是水层。
2、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mL碘水和15mL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玻璃塞是否漏液;
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放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使溶液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H、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空):
_____→_____→_____→ A → G →_____→ E → F。
(2)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_____。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
(3)能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C→B→D→A→G→H→E→F (2)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怀内壁、及时关闭活塞,不要让上层液体流出。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进行(E)操作时漏斗里液体能够流出 (3)CCl4与水不互溶;而且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很多
[学生阅读]P9最后一自然段。
[强调]DNA测序、尿糖试纸检测。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使我们探索世界奥秘的有力助手,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小结]略
[作业]1、P10 1、2、
2、课后复习本节内容
3、预习第二节
附:板书设计:
2、蒸馏和萃取
(1)蒸馏—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蒸馏操作注意:
自来水不超过蒸馏烧瓶的1/3、沸石防爆沸、冷却水从下进从上出。
(2)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
萃取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
[引言]古时有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想娶国王美丽的公主,国王出题刁难,其中一个问题是:10kg小米是多少粒?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
[思考、讨论、回答]
[追问]这些方法中,那种方法最科学?
[追问]谁能介绍几种生活中相似的例子?
[讨论回答]箱、打、令、包、条…
设计意图:引发学习兴趣,引出把微小物质扩大倍数形成一定数目的集体以便于方便生活、方便科学研究、方便相互交流。
[引入] 复习C + O2 =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gC和32g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g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
[板书] 第一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
[讲述]可称量物质与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之间有什么联系?能否用一定数目的离子集体为单位来计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答案是肯定的。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的。
[板书] 一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讲解]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投影] 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的符号 单位名称及符号
长度 l(L) 米(m)
时间 t 秒(s)
质量 m 千克(kg)
温度 T 开尔文(K)
发光强度 I(Iv) 坎德拉(cd)
电流 I 安培(A)
物质的量 n 摩尔(mol)
强调: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物质的量用符号“n”表示。
[例举]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水的物质的量为2mol。(铁的质量为10g)
[反问]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氢的物质的量是3mol、小米的物质的量是1mol
[讨论]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投影]练习:计算填空
H2O Al
一个分子或原子的质量 2.990×10-23g 4.485×10-23g
相对分子质量或原子质量 18 27
18g水含多少分子 27gAl含多少原子



[回答]结果:都是6.02×1023个。
[展示]实物展示:图1-11

[学生归纳、回答]大量实验证明,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等时,所含的微粒数目都是6.02×1023个。
[板书]1、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6.02×1023/mol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A。
[投影]图1—12:
[阅读]P12第3、4自然段
[讲解]叙述时注意明确对象:微观粒子
[板书] 2、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M)
单位:克/摩 符号:g/mol
数值:等于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原子团的式量。
[举例]Mg的摩尔质量:24 g/mol,KCl摩尔质量:74.5 g/mol,CO32-摩尔质量:60 g/mol。强调单位。
[投影]图1—13:

[学生探究]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物质的微粒数(N)、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
[板书]3、计算公式:
n=N/NA n=m/M
[练习]学与问
[辨析]
1 mol O的质量是 32g/mol
OH_的摩尔质量是17g
1 mol H2O的质量是18g/mol
CO2的摩尔质量是44g/mol
[思考]通过以上学习的我们知道1mol微粒的质量,那么1mol微粒体积怎样求?
[阅读]科学视野:
[讲述] 由于在1 mol任何物质中的粒于数目都是相同的,都约是6.021023。因此,在粒子数目相同的情况下,物质体积的大小就主要取决于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当粒子之间的距离很小时,物质的体积就主要决定于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大小;而当粒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时,物质的体积就主要决定于粒子之间的距离。
     在1 mol不同的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中,虽然含有相同的粒子数,但粒子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同时,在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中粒子之间的距离又是非常小的,这就使得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的大小了。所以,l mol不同的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分子距离示意图:







[学生讨论] 对于气体,粒子间距较大,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的距离。(补充板书)而不同气体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分子间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相等的,所
以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这里我们就引入了气体摩尔体积。
结论:相同条件下,1mol 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分子间的距离。
[引导] 请同学们回忆摩尔质量的概念,给气体摩尔体积下个定义。
[板书] 4、 气体的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提问:为什么液体、固体没有摩尔体积)
n=V/Vm
(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小结]略
[作业]一、填空:
1、1mol H2O含 个H2O; mol H mol 质子。
2、0.5 mol H2SO4中含 个H, molO, mol 电子。
3、0.2mol H3PO4有相同H原子数的HNO3为 mol,有相同氧原子数的H2SO4有 个 ,有相同的分子数的HCl 有 mol,有相同原子总数的NH3 mol。
4、0.2molNaOH含Na+ mol, 含OH- mol, 与 mol Ba(OH)2所含OH- 相同。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
一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6.02×1023/mol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A。
2、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M)
单位:克/摩 符号:g/mol
数值:等于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原子团的式量。
3、计算公式:
n=N/NA n=m/M
4、 气体的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提问:为什么液体、固体没有摩




尔体积)
n=V/Vm
(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2、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2、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实验准备:天平(含滤纸)、药匙、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各15套。
教学过程:
[复习] 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N/NA = n = m/M
[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学习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这种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可以计算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但是,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对于溶液我们通常不称其质量,而是量它的体积。同时,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物质的量相互间有一定的关系。
[板书]二、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
[自主探究]如何设置一个物理量,使物质的量和体积联系起来。注意以下几点:
1、可以表示体积,我们最取一定体积时通过这个物理量就可以知道很快地知道它的物质的量。
2、我们要取若干物质的量的溶质时,通过这个物理量就可以知道要量取多少体积的溶液。
[总结]通常我们把这个物理量称为物质的量浓度。即
[阅读]P14相关内容
[板书]]1、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又叫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B ,公式:CB=nB/V ,单位通常是用mol/L表示。
[讲述]1、溶液体积为1升,而不是溶剂体积是1升;
2、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用摩尔质量表示。




[讲解]
例题:1、用5molNaOH配成500mL溶液,其浓度为___mol/L,取5mL该溶液,其浓度为___mol/L。
2、从1L1mol/LNaCl溶液中,分别取出100mL、10mL和1mL溶液,它们的物的
量浓度是否相等?所含溶质各是多少克?

[讲述]简介主要容量瓶: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主要使用天平和一种容积精确的仪器——容量瓶。容量瓶有各种不同规格,常用的有100 mL、250 mL、500 mL、和1 000 mL等几种。
[学生阅读]实验1-5
[讨论]⑴容量瓶上边标有温度。体积的刻度线只有一条。这说明了什么?
(2)能否用容量瓶来溶解固体物质?
(3)溶质溶解后是否可马上放到容量瓶中呢?
(4)为保证溶质尽可能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应如何处理?
(5)容量瓶摇匀的操作具有特殊性,那么应如何操作呢?
[启发学生]讲解以上问题。
[教师演示]容量瓶的使用:在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小心地注入容量瓶时,不要让溶液洒在容量瓶外,也不要让溶液在刻度线上面沿瓶壁流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得溶液过程:












[学生实验]四人一组,老师巡视指导,并提醒注意事项。
[交流]实验成果及有关问题。
[板书] 2、物质的量溶液配制步骤
1、计算 2、称量 3、溶解(稀释) 4、移液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仪器: 天平(含滤纸)、药匙、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思考]学与问,主动回答。
[阅读]P16第二自然段。
[思考交流] 浓硫酸如何稀释配制稀溶液?
[练习题]1、若用98%的浓H2SO4(ρ=1.84 g·cm-3)配制100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的溶液,需怎样配制?
[注意]①计算浓H2SO4的体积V
②浓H2SO4的正确稀释方法
③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要待溶液冷却后再进行
2、实验室里需用480mL 0.1mol/L的硫酸铜溶液,现选取5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A、称取7.68g硫酸铜,加入500mL水
  B、称取12.0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C、称取8.0克硫酸铜,加入500mL水
  D、称取12.5克胆矾配成500mL溶液
  


答案:D
[讲述并板书]3、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小结]整节总结
[作业]P16 1、2、3、
附:板书设计:
二、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
1、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又叫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B ,公式:CB=nB/V ,单位通常是用mol/L表示。
2、物质的量溶液配制步骤
(1)计算(2)称量( 3)溶解(稀释)(4)移液(5)洗涤 (6)定容 (7)摇匀。
仪器: 天平(含滤纸)、药匙、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3、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三课时)
知识技能:熟练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学会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能力培养:1 通过各化学量的相互转化,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的能力。
2 通过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的引导,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 通过析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
4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思想情感:1 通过比较化学量的差异和联系,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 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训练,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 通过课堂反馈习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科学方法:探索化学计算的依据并结合化学概念和理论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实践法。
重点难点:1 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
2 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单位的使用。
3 综合计算题中思维过程及能力的建立。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引入]:7.3克HCI气体中含有多少个HCI分子?标况下占有的体积是多少?溶于水制成2L溶液,其摩尔浓度是多少?
[提问]:以上计算中涉及哪些化学量?哪个化学量是计算的关键?它们之间进行怎样的换算?
投影1
[小结]:由此可见,各个化学量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而物质的量是连接宏观(质量)和微观(微粒数)的桥梁,也是不同的量(质量、气体体积、摩尔浓度)变换的桥梁,所以说物质的量是化学计算的中心问题。
[过渡]:物质的量能否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发挥其优势呢?
[板书]:第三节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一、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提问]:写出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生成水蒸气的化学方程式。说明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在微观上的意义。
[引导]:
(1)将每种微观粒子扩大6.02×1023倍,你能有何发现?
(2)根据阿佛加得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物质的量与哪个化学量有关,由此不能推导出什么结论?
投影2
[小结]:由此可见,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在以前我们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化学方程式的系数之比=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变化的物质的量之比=同温同压下参加反应的各气态物质的变化的体积之比。 运用各化学量间的换算关系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含HCI分子1.204×1023在标况下的体积4.48L;溶液的浓度为0.1mol·L—1。
思考回答问题并完成投影1的内容。



完成方程式:
2H2+O22H2O
指明系数微观意义: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思考、回答问题。
化学方程式的系数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变化的物质的量有关。
化学方程式的系数之比与同温同压下参加反应的气体的变化的体积有关。 明确物质的量是化学计算的中心;熟练掌握各化学量之间的换算关系,为其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基础。


进行物质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发现化学方程式系数各种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并培养推理能力。
[过渡]:物质的量与化学方程式的系数之间又建立了联系,它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如何应用呢?
[板书]:
二、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投影:例1:完全中和0.1molNaOH需要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所需H2SO4的质量是多少?
[引导]:
读题:请认真阅读题目并复述题意。

审题:找出题目已知条件和所求。

析题:
NaOH与H2SO4之间有何关系?

如何突破H2SO4物质的量?
如何根据H2SO4物质的量求出质量?


解题
[板书]
解:设所需H2SO4的物质的量为nH2SO4。
2NaOH+H2SO4=Na2SO4+2H2O
2 1
0.1mol nH2SO4

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8,其摩尔质量是98g·mol—1。
m=M·n
=0.05mol×98g·mol-1
=4.9g
答:(略)。
[提问]:是否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呢?(可做适当的提示:能否先求出所需H2SO4的质量呢?)请在笔记本上完成其规范的解题步骤。

小结:
1.怎样着手进行解题?
认真读题、审题、析题,建立已知和所求之间的关系,运用所学概念和规律进行规范解题。
2.对题设格式有何要求?
设需某某物质的量为n。(不需设需n mol某某物质。)
3.如何正确地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使用单位?
单位可用质量(g),也可同时取用物质的量(mol)但是使用时不同物质的关系量,单位可以不同,但单位制要同,即:上下单位要一致(同一物质),左右单位要对应(不同物质:克一摩)。



读题并复述题意。找出关键词:完全中和。

审题:已知:nNaOH=0.mol。所求:nH2SO4及mH2SO4。

析题:2molNaOH与1molH2SO4恰好完全中和。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一比等于其变化的物质的量之比”求出H2SO4。根据“摩尔质量在数值或相对分子质量”可知mH2SO4=98g·mol—1又根据“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可求出mH2SO4。


解:设所需H2SO4的质量为mH2SO4
2NaOH——H2SO4
2mol 98g
0.1mol mH2SO4

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8,其摩尔质量是98g·mol-1。
N=m/M
=4.9g/98g·mol-1
=0.05mol
答:(略)

归纳小结 提出问题,引发兴趣。



指导学生读题、审题、析题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完成解题的关键。


强化结论和概念的指导作用;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读题、审题、析题的基础上,规范解题的全过程,培养其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训练规范的书写计算题的格式,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根据具体例题,小结出解决一般化学计算题的步骤和格式,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归纳问题的能力,为解决综合计算题建立基础。
投影:例2
(1)0.2gH2在足量的O2中完全燃烧,求生成的H2O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2)现有标况下2.24LH2与2.24LO2的混合气体,点燃使之充分反应,求出生成的水的质量为多少?
读题:请认真阅读题目并复述题意。

审题:找出题目已知条件和所求,并将已知条件中的化学量转为物质的量。

析题:0.1molH2可与多少摩O2恰好完全反应?
0.1molO2可与多少摩H2恰好完全反应?
0.1molH2与0.1molO2是否能够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的量由谁来决定?

[归纳]
根据析题进行解题:
首先通过计算判断出题目所给出的哪个量是过量;再以不过量的已知条件为标准进行计算。请计算出本小题的结果。
(3)现有标况下3.36LH2与1.12LO2的混合气体,点燃使之充分发反应,求生成的水的质量为多少?
提问:请按照问题(2)来分析问题(3)。
(4)现有标况下4.48LH2与O2的混合气体,点燃使之充分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为1.8g,求混合气中H2与O2的体积各多少?
[引导]:请按照解综合计算题的步骤进行读题、审题。

析题:
在问题(2)的(3)的基础上,思考生成0.1molH2O至少需要多少molH2,多少molO2?
依据问题(2)和(3)题,讨论题目给出的H2与O2的总量大于所需要的量,原因何在?
本题答案是否唯一?

请按照析题过程进行解题得出答案。
学生按照计算题格式完成。得出答案:0.1mol。
读题并复述题意。

审题:已知:nH2=0.1mol,nO2=0.1mol。所求:生成的物质的量。

思考并回答问题。
0.1molH2可与0.05molO2恰好完全反应;
0.1molO2可与0.2摩H2恰好完全反应;
0.1molH2与0.1molO2不能够恰好完全反应,显然O2是过量的,生成水的量由H2来决定。

计算并得出结果:生成水的质量为1.8g。

重现过量计算的思维过程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生成水的质量为1.8g。

读题:找出重要词“充分反应”“体积”。
审题:找出已知条件。
VH2+VO2=4.48L;mH2O=1.8g中心问题:生成的H2O的量有谁来决定?

生成0.1molH2O至少需要H20.1mol、O20.05mol。
题目给出的H2、O2的总量大于0.15mol,其原因:H2过量或O2过量。
本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当H2过量时,水的量由O2决定,根据H2O的量计算出O2的量,由混合气体总量可求出H2的量;同理可求得另一组解。
解题亲得出答案:
VH2=2.24L、VO2=2.24L
VH2=3.36L、VO2=1.12L。 检查学生计算题格式的落实情况。


熟练运用化学量之间的转化关系。再现解决综合计算的思维步骤。

在析题和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过量计算的思维过程。

根据(2)(3)题的结果,结合教师的在析题过程中的设问,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逆向思维。
[小结]:请回忆一下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根据我们自己推导出的化学方程式新的意义,初步研究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注意解题格式和单位的正确使用;要掌握综合计算题的解题步骤—读题、审题、析题和解题;通过例2中的(4)题初步建立逆向思维过程。 回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明确学习内容和目的。
[随堂检测]:
投影:实验室欲制备一定量的氯气,现有2.61g MnO2和12mol·L-1的浓盐酸50mL,可制得标况下的氯气多少升?(MMnO2=87g·mol-1)
若有足量的MnO2和12mol·L-1的浓盐酸10mL,可否制得标况下的Cl20.672L?
若要制得标况下的Cl20.672L,理论上需要MnO2的物质的量和12mol·L-1的浓盐酸的体积各是多少?实际哪个量必须是过量的? 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重点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思考与交流]
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归纳与整理]
1.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
对于纯净物Na2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归纳与整理]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化学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
Na2CO3 钠盐
Na2SO4 钾盐
K2SO4 硫酸盐
K2CO3 碳酸盐
[归纳与整理]
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


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思考与交流]
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
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
[归纳与整理]

(2)树状分类法



[实践与探究]
1、查阅资料并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品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
2、选择熟悉的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氧化物、酸、碱、盐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一步进行分类,化合物也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
[思考与交流]
1.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它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将化学反应又可以按照哪些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归纳与整理]
2.化学反应的分类:


[思考与交流]
初中所学习的化学反应四种基本类型能概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吗?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对已学知识?
[实践与探究]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化学物质分成哪几类?每类物质具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你的这种分类采取了哪种分类方法?
2.查阅有关资料,列举几个具体实例,说明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归纳与整理]
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回顾与总结]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化学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反应的分类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3.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
4.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




的奇妙与和谐。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逐步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1.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将它们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区别?
2.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烟、雾、云属于纯净物吗?如果不是,是什么物质分散到什么物质里的?
[归纳与整理]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⑴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
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归纳与整理]
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分 散 质 分 散 剂 实  例
气 气 空气
液 气 云、雾
固 气 烟灰尘
气 液 泡沫
液 液 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固 液 糖水、油漆
气 固 泡沫塑料
液 固 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固 固 有色玻璃、合金
[思考与交流]
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2.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
[实验与探究]
1.取三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 mL 蒸馏水、25 mL CuSO4溶液和25 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0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2.将盛有CuSO4溶液和Fe(0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将Fe(0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归纳与整理]
1.当光束通过Fe(0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2.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的分散质粒子比较大。
3.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外观 均一、透明、
稳定 多数均一、透明、介稳性 不均一、不透明、
不稳定
分散质粒子 直径 <1nm 1nm~100nm >100nm
组成 单个分子或离子 分子集合体或有机高分子 许多分子集合体
能否透
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典型实例 食盐水、碘酒 食盐酒精溶液、淀粉溶液 泥水

[思考与交流]
1.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丁达尔效应在吗?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胶体有哪些认识?
[归纳与整理]
胶体: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在超显微镜下可见)。
胶体的性质具有丁达尔效应
[阅读与拓展]
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及其破坏、布朗运动,胶体介稳性的应用。
[思考与交流]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经常在媒体上听到一些有关纳米材料,你知道有哪些呢?
[阅读与拓展]
纳米粒子的尺寸与胶体粒子大致相当。原有的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不仅有助于纳米技术的发展,胶体化学也从中获得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动力。
[回顾与总结]
1.分散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分类可以分为溶液、胶体、浊液三类
2.分散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分类,有3种类型。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外观 均一、透明、稳定 多数均一、透明、介稳性 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
分散质粒子 直径 <1nm 1nm~100nm >100nm
组成 单个分子或离子 分子集合体或有机高分子 许多分子集合体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典型实例 食盐水、碘酒 食盐酒精溶液、淀粉溶液 泥水
3.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胶体的介稳性及其破坏。
4.纳米技术与胶体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水中能发生电离;
2.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电离、电解质等概念的建立
【教材分析】:本节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是本节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引出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但找出电解质溶液中真正是哪些离子参加了反应,仍是需要突破的难点。
【设计意图】:高一新生的化学基础差别较大,而本节的概念又比较抽象,所以本节教学设计中的起点比较低,适当增加了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亲历学习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本节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学方法】:结合实验进行教学



【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设备、必须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本节在实验室上)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第二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请同学们在实验台上找出NaOH固体和CuCl2晶体,观察它们的颜色。
2.      请同学们用药匙各取少量在滤纸上将它们混合,观察有什么现象。
3.      请同学们将上述混合物倒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观察有什么现象。
4.      猜想发生了什么反应,试一试写出化学方程式。 1.      学生观察:NaOH 白色;CuCl2 棕色、褐色等等。
2.      学生操作后:没有现象。
3.      学生操作后:有蓝色固体。
4.      学生试写:
2NaOH +CuCl2
=Cu(OH)2↓+2NaCl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固体间不能反应物质,在溶于水后能反应。
1.      请同学们再各取少量NaOH固体和CuCl2晶体分别溶解于两个小烧杯中,观察现象。
2.      请同学们将上述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观察现象。
3.      讨论:①物质溶于水时有没有化学反应发生?②NaOH固体和CuCl2晶体溶于水后变成了什么?仅仅是大颗粒变成了看不见的小颗粒么? 1.      学生操作后:NaOH溶液 无色;CuCl2溶液蓝色。
 
2.      学生操作后:有蓝色固体生成。
 
3. 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
(教师进行分析和总结)
 
  提醒学生从两种固体不见了,CuCl2溶液的颜色有别于固体的颜色来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溶于水时发生了一些变化。
1.      指导学生用学生电源和小灯泡做氯化钠溶液和蔗糖溶液导电性实验。
2.      电脑演示动画,氯化钠固体溶于水变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3.      讲解:物质在溶液中,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就是电离。
4.      介绍电离方程式的写法:NaCl = Na+ + Cl-
5.      指导学生将氯化钠溶液分别换成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铜溶液、硫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酒精溶液等做导电实验。
6.      讲解:由于发生电离后,生成的离子以水合的离子的形式存在,有些水合离子能显示出不同于化合物的颜色,如,水合铜离子是蓝色的,水合铁离子是黄色的等。
7.      讨论:哪些物质能发生电离?我们是否有必要对每一种物质都做导电性实验呢?(提醒化学中的分类意义)
  1.      学生操作后:氯化钠溶液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
2.      学生思考溶液导电的实质。
 
3.      学生讨论。
 
 
4.      学生练习。
 
5.      学生练习写电离方程式:
HCl = H+ +Cl-
NaOH = Na+ + OH-
CuCl2= Cu2+ +2Cl-
Na2SO4 = 2Na+ + SO42-
BaCl2= Ba2+ +2Cl-
6.      学生议论后:知道氯化铜溶液的颜色是由于含有水合铜离子的原因,氯化铁溶液的颜色是由于含有水合铁离子的原因。
 
7.      学生讨论:酸、碱、盐能电离;蔗糖、酒精不能电离。
(教师分析和总结)
   
从宏观实验转入微观电离的认识。
 
强调水子可以将一些物质“拆”开。
使学生认识到一些物质溶于水被“拆”成了阴、阳离子。
 
使学生熟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注意纠正一些错误写法。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科学分类的意义。
1.      讲解: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发生电离,我们把这些能电离的化合物叫电解质,不能电离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电解质的水溶液中由于存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所以能导电。非电解质由于不能向溶液中提供阴、阳离子,所以溶液不导电。
2.      讨论:根据我们刚才所做的实验,我们所学过的哪些类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3.      讨论:我们给出的电解质的概念和课本有什么不同?
4.      讲解:象BaSO4这样的盐由于难溶于水,其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阳离子极少,所以几乎不能导电。但我们将其融化后,BaSO4仍能电离导电。所以,BaSO4仍属于电解质。
5.      讨论用树状分类法画出物质的的分类图。
6.      练习:下列哪些是电解质?①NaCl②HCl③NaOH④CuSO4溶液⑤酒精⑥Cu
7.作业:(略) 1.      学生理解。
 
 
2.      学生讨论后:酸、碱、盐是电解质;蔗糖、酒精是非电解质。
3.      学生讨论后:书上还有熔融的条件。
4.      学生写出电离方程式BaSO4=Ba2+ +SO42-
 
 
 
 
5.      学生练习。
 
6.      学生练习。
(教师分析指导)
 
这一部分虽然属于概念的讲解,但由于做了很多实验,有了先前的铺垫,所以这样的结论也不显得突兀。
【教学后记】: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分为紧密联系、层次递进的四个模块来进行:
1.物质间的反应是怎样实现的?→2.物质在水中的反应→3.物质的电离→4.电解质。概念虽然抽象,但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中得到结论就显得很自然,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
③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1—1]观察: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2.比较以上五种溶液,显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离子数目较少。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通过交流、发言、实验等磨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锤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结论”的程序,探究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了实验是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善于观察,敢于实践.
3.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展示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通过学生书写它们的电离方程式,得出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反应——引出今天要探讨的课题——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学生实验探究1】
取1--2mL的CuSO4溶液,逐滴加入BaCl2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



结论:白色沉淀
【学生思考交流】
白色沉淀是什么?是通过什么离子结合而成的?混合后的溶液中,哪些离子个数减少?哪些离子个数没有变化?
【学生得出结论】
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flash动画展示反应过程】
引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老师过渡】
是不是产生沉淀是发生离子反应的唯一条件呢?
【学生实验探究2】
取1--2mL的Na2CO3溶液,逐滴加入盐酸,观察有什么现象?你能写出产生这种现象的离子方程式吗?反应后哪些离子个数减少?哪些离子个数没有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CO32- + 2H+ = CO2↑+ H2O
【老师过渡】
实验说明产生气体也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离子反应还有没有其它的发生条件呢?
【学生实验探究3】
取1-2mLNaOH的溶液,加入几滴酚酞试液有何现象?这种现象是由哪种离子导致?再逐滴加入稀盐酸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吗?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后,把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写在黑板上。
NaOH + HCl = NaCl + H2O H+ + OH- = H2O
【动画展示NaOH溶液和HCl溶液的反应过程】
让学生感受反应的实质是:H++OH-==H2O,Na+、Cl-没有发生反应。
【老师过渡】



--实验说明产生水也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
【学生讨论总结】
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离子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结论: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产生沉淀、放出气体、生成水。
离子反应的本质是:使反应的离子浓度减少。
【老师过渡】
同学们思考:如果把CuSO4溶液和NaCl溶液混合在一起,会不会起反应呢?
【学生讨论、交流】
CuSO4溶液和NaCl溶液混合在一起,会不会起反应呢?为什么?
结论:由于不具备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不能发生离子反应。
【动画展示CuSO4溶液和NaCl溶液的混合过程】
让学生感受到CuSO4溶液和NaCl溶液混合后,由于不具备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并没有发生离子反应.巩固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生实验探究4】
取1-2mLKOH的溶液,加入几滴酚酞试液何现象?再逐滴加入稀硫酸有什么现象?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吗?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后,把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写在黑板上。
2KOH + H2SO4 = K2SO4+2H2O H ++ OH- = H2O
【flash动画展示KOH溶液和H2SO4溶液的反应过程】
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反应物,虽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离子方程式、反应现象却可以相同。
【老师过渡】
不同的反应物,虽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离子方程式、反应现象却可以相同。所以化学反应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讨论交流】
化学反应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学生得出结论】
——小组代表发言。
结论:前者只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后者还表示一类反应
【老师过渡】
`所以离子方程式比化学方程式应用更为广泛,但是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正确的书写一个离子方程式,还要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学生自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出化学方程式:例:2AgNO3 + CuCl2== 2AgCl↓+ Cu(NO3)2
2、把易溶于水又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2Ag++2NO3-+Cu2++2Cl- == 2AgCl↓+Cu2++2NO3-
3、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
2Ag++2NO3-+Cu2++2Cl- == 2AgCl↓+Cu2++2NO3-
4、整理方程式并检查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2Ag+ + 2Cl- == 2AgCl↓ Ag+ + Cl- ==AgCl↓
【老师重点讲解】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以概括为:“写、拆、删、查”四个步骤。第二步对同学们学生来说是最困难的,其中的“两个易”不好掌握,哪些应该改写成离子?哪些必须要用化学式,往往同学们不能准确判断,需要同学们慢慢的去掌握,这不是急于求成的事情。随着同学们知识的积累,会越来越好的。
【学生课堂练习】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1、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
2、氢氧化铜溶于稀硫酸



3、碳酸钙溶于盐酸
【老师点评】
——利用实物投影仪,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点评。
【老师过渡】
---学习离子反应有很大的用途
1、检验某些离子的存在。
2、用于混合物的提纯。
3、消除水中的污染物
4、离子共存问题
5、有关除杂质的问题
离子反应的用途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研究和讨论。
【老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电解质溶液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什么?(产生沉淀、气体或者水),认识了离子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的离子浓度减少。学会了简单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作业布置】
1、写出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后,能否发生反应?为什么?

3、在下列反应方程式中,不能用离子方程式 Ba2+ + SO42- == BaSO4↓表示的是
A.A.  Ba(NO3)2 + H2SO4 = BaSO4↓+ 2HNO3
B.B.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C.C.  BaCO3 + H2SO4 = BaSO4↓+ H2O + CO2↑
D.D.  BaCl2 + H2SO4 = BaSO4↓+ 2HCl
4、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H+、Na+、CO32-、Cl- B、Na+、Ba2+、Cl-、SO42-
C、Ca2+、Na+、Cl-、NO3- D、Al3+、Na+、OH-、SO42-
5、水中污染物的消除---某工厂排放的污水中溶有Ag+、Ba2+、Fe3+、NO3-,与它相邻工厂的污水中溶有Na+、Cl-、SO42-、OH-。若单独排放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实现我国政府在1997年12月31日对淮河流域环境的治理要求,这两个工厂做了横向联合:把两厂的污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试说明其理由。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复习旧知—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教学手段:投影
教学过程: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同学们曾学习过燃烧,什么是燃烧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讲解]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那么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
  [板书]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这个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呢?(由学生回答)
  


[追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由学生回答)
  [评述]两位同学的答案不同,但都正确,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讲解]刚才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为化合反应,这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的角度划分,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反应类型”。
  [提问]基本反应类型分为几种?请各举一例。
  [投影]
反应类型 表达式 举例
化合反应 A+B=AB
分解反应 AB=A+B
置换反应 A+BC=AC+B
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练习]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各举几例,并加以总结归纳。
   [投影]将几名学生的练习投影并讲评,且加以引导,得出相关结论。

  [引导]刚才有关“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另一位同学的答案为氧化反应,他的结论是从反应中的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的角度划分,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板书]1.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学生活动]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两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它同学在




练习本上完成。
  [讲评]评述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所做练习存在的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
反应类型 得、失氧的情况 举例
氧化反应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在 的反应中, 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的反应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对课本第8页的“讨论”进行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进行回答。
  [评述]对几位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述,针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总结、分析,进而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对新知识进行展望。
  [小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不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只是从形式上划分,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如: 。
   (2)初中阶段学习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分类方法比较片面,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该类反应的本质。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人为地将其分开。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4)我们以往学习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局限性,阶段性,要正确地、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探求科学知识的真谛。
    [引导]下面对 的反应作进一步研究。
  [提问](1)对于此反应,谁得到氧,谁失去氧?得到的氧原子与失去的氧原子有什么关系?
   (2)反应后哪种元素的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文件: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